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张哥在行动(内附骗局揭露)


3·15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张哥在行动(内附骗局揭露)


即将迎来一年一度3·15,也是众多品牌担惊受怕的时刻,要知道每年3·15央视公布的黑名单上的品牌,接下来的日子,都过的很艰难。除了品牌的公关,想要重获消费者喜爱,翻身之仗耗费精力巨大。

消费市场太多元化,各类消费渠道、消费商品层出不穷,导致各类假冒伪劣产品趁虚而入,损害消费者权益。3·15不仅是保护消费者,更是规范市场活动。

保护消费者权益,张哥在行动!

3·15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张哥在行动(内附骗局揭露)


消费者的权益不仅体现在实物消费中,金融消费一样存在权益。而且更容易受到损害。

张哥公司有一个很奇特的case,一位男子无贷款无逾期,办理信用卡却被拒,真是让人匪夷所思。虽据男子说词征信没有问题,但张哥还是决定从征信查起,这一查,果然有重大发现,而且让人震惊,他有1元钱分了13期还款记录,让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有这样的“借款”?

于是张哥顺着这个线索探其究竟,最终发现了,这1元钱来自一个红包,男子称确实有这么回事,在某宝上弹出过一个1元红包,他没多想就点了,于是自动产生了1元13期偿还的记录。于是给征信产生了不良记录。

另则,金融网络诈骗也是非常典型的案例,手段花样复杂,让人防不胜防。但记住一定要寻求正规机构帮助,或及时报案。

3·15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张哥在行动(内附骗局揭露)


金融诈骗的坑无所不在,可以说比实物消费更危险,往往让人防不胜防。而在疫情特殊时期,滋生了更多行骗手段,以下这几个套路大家如有巧遇,请谨防诈骗。

(一)以提供防护用品等为名实施诈骗

通过社交软件、二手交易网站等渠道发布虚假信息,声称可出售医用口罩、护目镜、酒精、消毒水等防护用品,或可帮助病患联系医院床位、提供管制区域车辆通行证等,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

(二)以“献爱心”为名实施诈骗。

冒用公益组织或民政部门名义,利用手机短信、网络渠道发布“开展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募捐公益活动”等虚假信息,并通过预留指定账号,骗取公众捐赠的善款。

(三)以推销“防疫新药”等为名实施诈骗

假借疫情防控指挥部、医疗机构、医药研究所等名义,以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等方式推销所谓“防疫新药”进口抗疫药品”,进而骗取受害人钱财。

(四)以“亲属患病”为名实施诈骗

利用疫情爆发导致部分在校大学生未返家的时机,假借高校工作人员身份,通过电话谎称“您的孩子已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并要求其家长向指定账户汇入“治疗费”,以此骗取受害人钱财。

(五)以机票“退改签”为名实施诈骗

通过任意显号软件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等方式,谎称相关航班因疫情已被取消,并预留所谓机票“退改签”处理专线电话或网站链接,诱导受害人提供其银行卡账号、密码和手机验证码,进而将卡内余额全部转走。

防范措施

(一)巩固自身心理防线

及时通过电台、电视台、主流网络媒体等渠道了解政府及相关部门最新防疫举措,明辨、拒绝各类谣言,从源头阻止不法分子设置圈套的机会。

(二)谨慎稳妥办理相关事宜

认准正规平台或渠道购买防护用品、办理票务“退改签”或捐赠抗疫资金物资,在实施相应转账、汇款前,要再三确认对方账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任何时候,均应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件、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不向陌生人或陌生网站透露身份证件及账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金融信息,也不点击不明短信中的网页链接。

(三)及时核辨信息真伪

对不能确定真伪的信息,务必直接联系有关单位、个人或向多个亲友、同事印证;与此同时,要直接拨打相关电话号码进行核实,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任意显号软件冒充如110或银行等电话号码。

(四)加强对身边亲友的宣传

不法分子通常选择老龄人等群体作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点目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向上述群体传递防骗知识,提升其安全意识。

(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如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应通过拨打110等方式,及时向所在地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不法分子的账号、电话号码等线索,便于公安机关后续开展案件侦破。

3·15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张哥在行动(内附骗局揭露)


有消费的地方,就有权益,张哥助贷作为一家专业并服务至上的企业,认真、诚信服务客户、帮助客户解决困难。积极号召保护消费者权益,让消费安全、消费者权利保护永远不只是3·15这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