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一下比如汉武帝,当时的百姓会叫他什么,可以叫汉武帝吗?

咸瑞柱


百姓肯定是叫陛下或者皇帝陛下,而不会叫他汉武帝。因为汉武帝是现在的叫法,这个叫法来源于他的谥号“武”,而且汉朝提倡以孝治天下,所以他的谥号应该是汉孝武皇帝,简称汉武帝。如果有人在他活着时就叫他汉武帝,估计会被当成神经病吧。

在刘彻死后,还处于汉朝统治时,当时的人们会称呼死去的皇帝的谥号,比如世宗孝武皇帝、孝文皇帝、孝景皇帝、太祖高皇帝。其中太祖和世宗是庙号,只有对社稷有大功的皇帝才有庙号,庙号一般是祖有功,宗有德(后世谥号和庙号都是泛滥了,是个皇帝就有庙号,而且谥号也不再是一个字,可以很长一串,记都记不住。比如唐太宗就是用庙号称呼,他的谥号虽说不长,但已经超过两个字了)。如果已经改朝换代了,那么就会称呼刘彻为汉孝武皇帝或汉武帝。

顺便说下,谥号起源于西周,而庙号起源于商朝。谥号可以参考谥号法,里面有详细的解释。后面的朝代在周礼谥号法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许多谥号法里没有的字来作为皇帝或有地位人的谥号。


好嗨哟读历史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还没有汉武帝这个称呼。汉武帝去世后谥号世宗皇帝,汉宣帝时上庙号孝武皇帝,才有了如今的汉武帝称呼。

在他当皇帝期间,百姓称呼一般会加上年号,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被称为洪武皇帝,汉武帝也是一样。汉武帝共使用过11个年号,分别是建元(公元前140年-前135年)、元光(公元前134年-前129年)、元朔(公元前128年-前123年)、元狩(公元前122年-前117年)、元鼎(公元前116年-前111年)、元封(公元前110年-前105年)、太初(公元前104年-前101年)、天汉(公元前100年-前97年)、太始(公元前96年-前93年)、征和(公元前92年-前89年)、后元(公元前88年-前87年)。

所以,汉武帝在位期间,百姓根据年号进行称呼,比如建元皇帝,当然建元期间就不可能称呼太始皇帝。


史知今


“武”为谥号,是汉孝武皇帝死后才议定的,包括庙号“世宗”,谥号和庙号都是死后才有的,刘彻还活着的时候是不会有人叫他武帝的。

汉室子民及官员对刘彻的称呼可以是陛下、天子、皇帝、皇帝陛下、今上。

《史记•孝武本纪》:天子曰:“间者河溢,岁数不登,故巡祭后土,祈为百姓育谷。今年丰庑未有报,鼎曷为出哉?”

《史记•孝武本纪》有司曰:“陛下肃祗郊祀,上帝报享,锡一角兽,盖麟云。”

《史记•孝武本纪》公卿言“皇帝始郊见泰一云阳,有司奉瑄玉嘉牲荐飨。是夜有美光,及昼,黄气上属天。”

《史记•孝武本纪》其来年冬,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馀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

匈奴人称呼对刘彻的称呼应为皇帝、汉天子、汉皇帝

《史记•匈奴列传》:单于遗汉书曰:“天所立匈奴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前时皇帝言和亲事,称书意,合欢。

《史记•匈奴列传》:中行说令单于遗汉书以尺二寸牍,及印封皆令广大长,倨傲其辞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

《史记•匈奴列传》且鞮侯单于既立,尽归汉使之不降者。路充国等得归。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牧荑


汉武帝是谥号 是汉武帝死后追封的!

但汉武帝和他之前的皇帝确实不同!当时百姓有对他的专属称谓,那就是年号!

汉武帝时期 首创年号 而年号是所以人都可以叫的, 如今我们对所有清朝皇帝的称谓 基本都是年号!比如 康熙 雍正 乾隆 ! 只不过以前的皇帝年号总换 所以大多用谥号或者庙号来表示! 而且汉武帝的年号换的非常勤,所以当时百姓对皇帝的称谓也经常改!

下面我们看一下汉武帝的年号换的到底多勤!

建元(前140-前135)

元光(前134 -前129)

元朔(前128-前123)

元狩(前122-前117)

元鼎(前116-前111)

元封(前110-前105)

太初(前104-前101)

天汉(前100-前97)

太始(前96-前93)

征和(前92-前89)

后元(前88-前87)

汉后元二年(前87)


府少爷的历史观


汉武帝死后谥号是“孝武皇帝”。也就是说我们通常说的“汉武帝”其实应该称为“汉孝武皇帝”,但后世一般都简称其为“汉武帝”。“孝武皇帝”这个谥号是汉武帝死后西汉给他定的,所以在汉武帝生前是不存在“汉武帝”这个称呼的。

如果汉武帝时期的百姓遇见汉武帝,那么有可能的两个称呼就是“皇上”或“陛下”。而且“陛下”一般是官员当面对皇帝的称呼,百姓对皇帝的最可能的称呼应该就是“皇上”。如果是在汉武帝死后,百姓应该会称呼他为“孝武皇帝”,也可能有人在背地里直呼其名。

理论上当代的人在称呼皇帝的时候不会出现朝代名。比如明朝人在提起朱元璋的时候,一般就是称“太祖皇帝”,而不是叫“明太祖”。一般后朝的人在提起前朝或更早以前朝代的皇帝时才会以朝代名加庙号或谥号来称呼。


历史守望者


武是谥号,是刘彻死后后人追评的,所以他活着的时候没人知道他叫武帝

谥号是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如“武”帝,“哀”公等。《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现在得到广泛认同。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汉朝又恢复了谥号。

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上表,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按褒贬大致分为上谥(美谥)、中谥(平谥)、下谥(恶谥)三类:上谥:文、武、景、烈、昭、穆等;下谥:炀、历、灵等;中谥:哀、怀、愍、悼等。

西周东周的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

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

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

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从女皇帝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谥号的旧例,她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时追谥丈夫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达四字。

武则天称帝后,又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或21字(明太祖),亲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光绪帝)或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和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咸丰帝的谥号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乾隆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睡中望月


你要知道,汉武帝的‘武’是‘谥号’。

所谓谥号,是一个帝王或者大臣死后,由主管礼仪祭祀的人员商议之后给死者进行‘盖棺论定’时用的,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里面蕴含着明显的褒贬意味)

所以,无论当时百姓称刘彻为‘今上’也好,‘陛下’也罢,甚至就直接把他叫做‘皇帝’,都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没毛病的。

唯独把他叫做‘汉武帝’是绝对不可能的:穿越者除外。

18年炒得沸沸扬扬、最终判定为一场闹剧的曹操墓穴考古事件其实可以看做这个问题的旁证:里面出土了一块镌有‘魏武王亲所用格虎大戟’的石碑,明显系伪造,因为刚下葬的曹操还没有被议定谥号为‘武’啊,他不可能生前就得知了身后事啊。

最后,顺便说一句:古人的谥号是非常讲究的,可不是拍拍脑袋就选一个字去概括一位帝王或大臣的一生的,真感兴趣的话,建议去买一本《逸周书》,里面专门有一章叫做‘谥法解’,解释一个字在谥法中究竟代表什么。

举例,曾国藩死后得谥号‘文正’,所以被尊称为‘曾文正公’;

西周王朝的实际奠基人、周易的作者姬昌被称为‘周文王’;

论语里提到一个孔文子,并发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这些个‘文’字,都是啥意思?

《谥法解》里写得非常清晰:

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

学勤好问曰文,赐民爵位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慈惠爱民曰文。

是谥法体系中最美好、最崇高的一个。


大大马哈哈


我们现在谁都可以称呼他为汉武帝,但是在刘彻生前或者“汉武帝”这个称呼正式出现之前是不可能以汉武帝来称呼他的!

(汉武帝画像)

那么为什么当时不能叫他汉武帝呢?这个问题就牵扯到了古代的谥号制度了,而汉武帝正是刘彻的谥号!那么什么是谥号呢?

谥号汉孝武帝

谥号是对死去的皇帝、后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作用就是对已经去世的人盖棺定论!谥号制度起源于西周,除了秦朝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为由废除以外,其余各朝各代都沿用。

所以刘彻在驾崩以后就由汉昭帝刘弗陵和大臣一起结合他的丰功伟绩给刘彻上了“孝武”的谥号,之所以还有一个孝字,是因为两汉推行以孝治国,所以两汉的皇帝除了两位开国皇帝汉高帝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之外,谥号前面一律加上一个孝字,但是因为每位皇帝都有孝字,所以我们也习惯性的简化称呼刘彻为汉武帝!

(汉武帝影视形象)

既然是人死了之后才有的称呼,那么自然汉武帝活着的时候别人是不可能也不敢以这个来称呼他的,死亡对于帝王是一件极为避讳的事情,更何况汉武帝还一直在追求长生不老呢,如果谁敢当面称呼他的谥号怕不是全家都活腻了吧!

究竟如何称呼皇帝

那么既然“汉武帝”是刘彻死后才有的,那么当时的大臣或者百姓究竟应该用什么来称呼他呢?

近年来清宫剧可以说是火的一塌糊涂,皇上,万岁爷也就成了皇帝的代名词,这个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还有很多粗制滥造的古装剧也习惯性的以皇上或者万岁来称呼任何朝代的皇帝,这是一点历史常识都没有的编剧搞出来的“穿越剧”!
(秦始皇画像)

秦始皇自称帝以后,皇帝自称为“朕”,其它人则称皇帝为“陛下”或者“天子”。汉承秦制,所以汉武帝刘彻活着的时候自然也要以陛下相称。

《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但是,其实陛下一开始也并不是指皇帝,陛下的“陛”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则用以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当然臣子也不是绝不能直接和皇帝说话,但是礼节不能省略,所以与皇帝说话前先叫一声“陛下”以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因此渐渐的“陛下”就成为了与帝王面对面的敬称!

除了最常用的陛下以外,还有几个也能用来表示皇帝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比如说今上、上,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是县官!这个大家看到可能有点懵,县官不是郡县里的官吗?这里不是瞎说,是有出处的。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条侯。”司马贞索隐:“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宫》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

县官是西汉时期比较特别的皇帝别称,其它朝代极为少见!


(汉武帝影视形象)

下面普及一下,汉朝以外,隋唐时期大多称皇帝为圣人,宋朝则多称呼为官家,所谓“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而称之为官家,此前热播的电视剧《知否》就比较考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剧中皇帝一律称作官家。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加强,因此这一时期的皇帝就多被称为“皇上”或者“万岁”了!

所以说,刘彻活着的时候百姓是不可以称呼他为汉武帝的,汉武帝这个谥号是在他死后才有的,大多数在他生前会称呼汉武帝为陛下,或者也会称“上”、“今上”甚至是“县官”。对于皇帝的称呼可一定要搞清楚了,万一哪天真穿越过去了,要是把皇帝的称呼叫错了,那可能就是犯了“大不敬”之罪了,人头落地可能都是轻的!


小祁说历史


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 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一个单字“武”就体现了刘彻当朝时汉朝的盛世之景。对于汉武帝这个称呼估计刘彻本人也挺满意,但是他老人家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个名号,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类似于汉武帝、唐玄宗、明太祖等等这一类对古代君王的称呼,都是谥号。是皇上、大臣、诸侯驾崩之后由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所以向汉武帝这类名号只是后人对他的一个称呼罢了,他们本人是不知道还有这回事儿的。那么当时的老百姓就跟不可能称呼刘彻为汉武帝了。 因为古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报纸,古时候大多数人是不知道皇帝长什么样的,平常人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皇帝一眼,这对于消息闭塞的古代是很正常的。那么古时候百姓又如何称呼当朝皇帝呢?

“ 汉 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阶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汉 蔡邕 《独断》

皇上,最为简单、常用的称呼。天子,从周就开始使用,文中提到的天子也应是对皇帝的称呼。 陛下,也是比较常用的,一般是官员对皇帝的当面称呼。 万岁,这也是现在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称呼,始于战国兴于秦汉(这可不是吾皇万岁之类的,那要到唐朝之后才会出现)。 君上,这是在朝廷中的元老或者与皇帝有亲戚关系的人对皇帝的称呼,也更为亲切。



这些称呼随着时间推移,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比如圣上、万岁爷等等。而向汉高祖、汉武帝之类的称呼在他们当朝时是万万不可能存在的。

文章手码,如有错误,烦请斧正!感谢您的阅读


门外老汉


“武”是后人对汉朝第七任皇帝刘彻去世后功过评价的浓缩谥号,解释为威强睿徳。因为刘彻在位期间破匈奴,扩疆土。四方兴旺,国泰民安。开创一个盛世大汉天下,其功绩卓越,影响至今。后人对其评价为“武”再恰当不过了。因为是汉朝的皇帝,所以后人就以“汉武帝”来尊称刘彻。当然当时的老百姓根本就不肯能称刘彻为汉武帝,因为当时还没有汉武帝这一说法。那当时老百姓会怎么叫他呢,一般来说老百姓几乎没有机会见到皇帝,官员和大臣见的机会较多,老百姓如果有机会应该随官员大臣一样叫法,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就是刘彻在位时成书的《太史公书》也就是现在的《史记》的对刘彻的称呼的记载:天子,上,今上。而史记失传的《今上本纪》,其实就是汉武本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