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出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何尊,因其内部铭文中有一句“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是我们目前见到的最早的“中国”一词

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何尊:其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因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

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何尊》铭文如下:

唯王初壅,宅于成周。 复禀(逢)王礼福,自(躬亲)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铭文释意:周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今河南洛阳)营建都城,适逢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说,余入住到天下的中心,由此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铭文写道“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铭文的前面还提到“

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记载的当是周成王时期营建洛邑的历史事件无疑。

后世亦有史书记载与此对应,如《史记·周本纪》武王对“洛阳”的评价:

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

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

之后,成王继承了父亲武王的事业: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

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在《尚书》的《梓材》一篇中,也记载了周成王追述往事的话与“何尊铭文”对照: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

在早期,最初的“中国”,是指“国中”,为都城之中(京师)之意。周成王时,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主持扩建了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一带),称成周,将商的遗民迁来集中居住于此;又在附近筑王城(在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用以控制东方。

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洛邑为成周所在,又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因此被称为“中国”。这说明,“中国”的概念开始由早期的“国中(京师)”,扩展成了“地理中心”之意。

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除了何尊铭文所记,“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

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蛮夷),后泛指中原地区。黄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中州、中夏或中华,与中国含义相同。

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关于何尊铭文的解读问题,历史上“宗周”指丰镐“成周”指洛邑,本来没什么疑问;但是,近人也有为附会

“中国”一词之所指,释读成周丰镐的。

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答案并不是!没有“何尊”出土前洛阳被称为“中国”、“地中”、“土中”或“天下之中”的史书记载有很多,并不是只在“何尊”铭文中被称为“中国”,如:

《史记·周本纪》:“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

《史记·封禅书》:“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春秋繁露》亦云:“三统五端,化四方之本也。天始废始施,地必待中,是故三代必居中国。这里的“中国”显然是“河洛”地区的代称。

《汉书·》:“昔周公营洛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番屏四方,故立京师。

《逸周书·作雒》:“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尚书·召告》:“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

《周札·大司徒》:“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合也,四时之交也,风雨之合也,阴阳之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线方千里,而封树之。……郑司农云:“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適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说的是周公营建洛邑,在登封测影定“地中”之事。

《帝王世纪》:“周公相成王,以丰、镐偏处西方,职贡不均,乃使召公卜居洛水之阳,以既土中。

《竹书纪年》:“无事则都洛师,宅土中,以号令天下;有事别居关内,阻四塞以守,竭尝不据形胜以临制天下哉。

那么,周人自认为丰镐为“中土”或“地中”吗?

答案也不是,周人在“武王伐纣”之前和西周初期,一直都是以“西土”自居。

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商周时的周人“西土”概念

在商代的四土观念中,“西土”一词已经出现。

如“己巳,王卜,贞:口岁商受[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合集》36975)但这仅指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

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周初历史的典籍如《尚书》、《逸周书》中一些篇章也时常提及“西土”,如:

《牧誓》:“逖矣,西土之人!

《大诰》:“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

《康诰》:“以修我西土。

《酒诰》:“封!我西土荣徂邦君御事小子。

《康王之诰》:“惟周文武诞受羑若,克恤西土。

《泰誓》:“

西土有众,咸听朕言。

《商誓解》:“肆商先誓王维厥故,斯用显我西土。”、“西土疾勤,其斯有何重?

《度邑解》:“日夜劳来定我于西土。

孔传解释为“武王在西,故称西土”,这里的“西土”不仅是一个方位词,还带有一种地域群体意识;天下肇分九州之时,“关中”为雍州之地,雍州又为西土,故以“西土”代指周部族所居的故地。

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如:

周部族在古公直父时为戎狄所逼,自豳迁至岐下,到达“周原”,周人以邑为名,号为周。即《穆天子传》卷二:“大王直父之始作西土”之说。

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周人力量不断增强,周人领袖开始被商王朝所倚重。“赐(文王)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文王被封为“西伯”,取得了专征伐的大权。周向外扩张,北伐犬戎,西征密须,东攻黎、邗、崇,取得辉煌的战绩,使这些小邦国“再驾而降为臣”,成为周的与国。所谓文王时“三分天下有其二”,即是指多数诸侯国归顺于周,由此之后周人在西方继续壮大,即周公称赞文王曰:“明大命于妹邦,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可见,“西土”在此时仍然是周人故国自称。

武王十一年率周师东征商纣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弗迓克奔,以役西土。”

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武王病逝后,三监叛乱,“肆朕诞以尔东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巩固了周王朝,“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此亦为周人潜意识里的西土概念。

周公成王东征以后,周人正式成为天下共主。

为了将所得的天下延续下去,“周公敬念于后日:‘予畏同室克追,俾中天下。’及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决定在中原地区营建洛邑。《尚书·梓材》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这里的“中国”应指洛邑一带的中原地区,在当时周人的地理认识中,洛邑即是天下的中心,而皇天将中国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的先王治理则表明周王受命于天,已是中国之主,此后的周人已很少提到西土。由此可知,随着周王朝的建立,周人原有的西土意识逐渐衰落,有德之君受命于天的中国之主的意识逐渐兴起。

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文物背景下的周人天下观

周人的天下观,承袭了夏商以后的传统,以黄河的中下游地区为中央之地。《史记·货殖列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 河内与河南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三皇五帝都邑:

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夏朝都邑迁徙图:

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商朝都邑一览表:

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周人所都的河南,西周时期指“成周”,东周时期指“洛邑”,都是今天的洛阳地区。

周代的领土范围,《左传》中有具体的描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按照周人的描述,关中地区为西土,泰山淄博附近为东土,南阳襄樊附近为南土,辽,燕至陕北,为北土;所以周境四裔之内,地理中心的”中国“也在今天的洛阳附近

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周代的”中国“,不仅有地理上的意义,同时也有文化上的意义。《周本纪》:”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商周时期的“有夏之居",位于洛阳所在的伊洛流域是商周文明的中心地带,也是洛阳附近地区被称”中国“的决定性因素。

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在华夏民族形成的初期,由于受天文地理知识的限制,人们总是把自己的居域视为“天下之中”,即“中国”,而称它族的居域为东、南、西、北四方。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院长陈亮认为,在古代,“国”的本意指城、邦,并非国家;“中国”原意为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它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历史上的“中国”也不等于今天“中国”的范围。

综上,何尊铭文中的“中国”指的就是洛阳,因为当时的它既在“天下之中”,又扮演“三代之居”的角色。

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正如《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春秋繁露》亦云:“三统五端,化四方之本也。天始废始施,地必待中,是故三代必居中国。洛阳,早期“中国”之名所言不虚也!

附文

后附《周礼注疏·卷十(上)》中周公营建洛邑,在登封嵩山测影定“地中”的记载: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郑司农云:“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適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

先说说登封历史沿革,夏王朝最早在阳城(今登封市告成镇)建都,称为禹都阳城周公在嵩山测量天文,安放日晷,登封为古京师洛阳的东部屏障之一。

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今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中,有周公测景台纪念

郑司农云“颍川阳城地为然”者,颍川郡阳城县是周公度景之处,古迹犹存,故云地为然也。案《春秋左氏》,武王克商,迁九鼎於洛,邑欲以为都,不在颍川地中者,武王欲取河洛之间形胜之所,洛都难不在地之正中,颍川地中仍在畿内。若然,武王已迁鼎於洛,欲以为都,周公又度景求地中者,武王虽定鼎讫,周公更度之者,所以审慎故。

洛阳只是因为“何尊”才被称为“中国”吗?

周公营建洛邑

案《书传》云“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建侯卫者,在《尚书·康诰》封康叔是也。案《康诰》云:“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之民大和会。”注云:“岐镐之域处五岳之外,周公为其於政不均,故东行於洛邑,合诸侯,谋作天子之居。四方民闻之,同心来会,乐即功作,效其力焉。是时周公居摄四年也。”又案《召诰》“惟三月丙午朏”,注云:“是时周公居摄五年。越三日戊申,大保朝至於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之。”若然,洛邑在摄政四年初为基止,至五年,乃正营之也。

《史记》

《尚书》

《逸周书》

《周礼注疏》

《左传》

《诗经》

《春秋繁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