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物会说话】宅兹中国 佑我中华——何尊

用文物之力——讲述中国故事,《997与你同行》邀请专业讲解员,为您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及故事。

都知道我们的祖国名为“中国”,但大家知道“中国”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其中有什么含义吗?

这就要从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青铜器“何尊”说起,今天将带您认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何尊。


宅兹中国 • 佑我中华

【如果文物会说话】宅兹中国 佑我中华——何尊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镇院之宝——何尊

何尊,通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尊是古代的盛酒器,“何”是器物的主人。形似一个喇叭状的花瓶。通体四道扉棱,极富立体感。上部以芭蕉叶和蛇纹点缀,腹部是高浮雕的饕餮纹,下部为浅浮雕的兽面纹。通体以云雷纹填底,采用高浮雕、浅浮雕相结合的手法,疏密有致,凝重而富有变化。

1963年何尊出土于宝鸡市贾村塬。1965年9月,被宝鸡市博物馆征集入馆。1975年,国家文物局在北京故宫举办“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何尊被调往北京,在清理蚀锈时,在何尊的内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由此何尊身价倍增。

【如果文物会说话】宅兹中国 佑我中华——何尊

问题来了——铭文上到底写了什么呢?

何尊铭文记载了3000年前周成王的一次重要讲话。讲话的对象——贵族何与其他的贵族青年。成王说:“我的祖父文王受命灭商,父亲武王灭商后,想在洛阳营建都城,如今都城建成,我也完成了父亲的遗愿。你们的先祖曾辅佐周王室,立下赫赫功劳。你们现在还很年轻,要好好的向他们学习。”

何尊铭文与《尚书》的《洛诰》、《召诰》等历史文献完全吻合,证实了历史文献的真实性,对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证史、补史的作用。

睁大眼睛找一找——看到那两个被圈住的金文了吗?

【如果文物会说话】宅兹中国 佑我中华——何尊

这就是最早的“中国”二字

【如果文物会说话】宅兹中国 佑我中华——何尊

什么是“中”?

【如果文物会说话】宅兹中国 佑我中华——何尊

【如果文物会说话】宅兹中国 佑我中华——何尊

有学者认为“中”的本意指旗杆,中间的椭圆形是把手,上下飘扬的是旗帜,当部落首领有事时,就竖起旗杆以召集众人,大家环立于旗杆周围,听候君王发布命令,“中”不偏不倚,不畏惧,也不侵犯。

什么是“国”?

【如果文物会说话】宅兹中国 佑我中华——何尊

金文中的“国”原始字形是“戈”加“口”,即“或”字,其中,“戈”是声符,兼有执戈守城之意,“口”则表示人们居住的城邑。到了春秋时期,四周又被加了“口”,表示国之疆界,最初的“国”并没有明确的疆界,最早的“国”字也忠实地记录了这一特征。

何尊曾经以3000万美金的报价,在美国、法国等国多次展览。1982年,何尊作为特种邮票发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片。2002年,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共计64件,何尊名列其中,所以“看中国,来宝鸡”就是来我们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看何尊了。“何以为尊,我有中国”就指的是何尊里面的中国了。


供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审核:岚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