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诗歌的声调,节奏和韵律

诗歌的声调,节奏和韵律
整子

(原创)诗歌的声调,节奏和韵律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
这是一个通体格式,不是说你所做的每一首诗歌的句子都按照一平三仄的声调来对应上这个格式的用词。
对应不上,否则就不是格律诗。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但无法要求词语能够完美的达到一平三仄的效果。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这样的话,就变成了一种道德绑架。说到底,还是人们没有正确把握什么平仄的概念。错误地理解了把平仄当作声调。其实这在明末清初的很多诗话记录和评论中都有说过的。由于明末清初之后,文字的衰灭导致诗歌用词回旋的余地逐渐变得非常狭小,于是中国古诗就这样衰落了,严重点说,也就是终结了。后人根本无能力做出像样的古代诗。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
以这个通体格式为标准展开的格律诗。非独各个词语由此对应使用的标准是格律诗。例如:
平平仄仄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


。。。。。。
等等一样是属于格律诗。我说过,如果按照通体格式才称为格律诗,唐诗至少90%以上通不过这个格式的考验。难道后人的诗歌有更加比唐诗更精彩,更加高的水平吗?几乎没有。除非能深入把握声韵学的精髓。
平仄主要讲的是一种用词的诗句的节奏,而不是声调。清初之后,人们就陷入这个错误的导向无法自拔。上下句子的节奏一旦对应上,那么诗句就自然清朗起来,读来的时候,人的喉咙自然会发出共鸣感。
现在为什么有的人做格律诗,格式严守,用词也不错,但诗句无论如何就是不严实。反而给人们矫揉造作之感。主要原因就是声调和节奏没有很好的错开。
即使我们严格按照了这个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
做出来的诗句依然没有节奏感。那么,这就说明诗歌不关格律的问题,而是用词,拣词和度词上技能不过关。
比如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有的人按照声调来,平仄是这样认识的: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是错误的。
如果一旦出现三连音的词语,马上就会打乱节奏,也是错误的。举个例子比如说:
歌管楼中声细细,秋千院里夜沉沉。
这个时候,“歌管楼”和“秋千院”是对偶的。它的平仄格式就是:
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如果也按照通体格律,那么就是错误的。因为节奏拍子不同。
如果诗歌有专门配乐唱法的,尤其是词曲,那么有时候就允许这种情况出现: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
如果把细细读为仄仄,把沉沉读为平平,那么就是错误的。
作格律诗懂得声调,后面还有节奏,即使懂得节奏,也还不够,后面还有韵脚和韵律。掌握韵脚和韵律就需要更高的诗词水平和文字掌握水平了。
它相当于整体掌握所有用韵和安排词语进入形成一个音乐旋律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