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白說“對影成三人”?不是二人麼?我+影子?

恍惚面對世界


問題:為什麼李白說“對影成三人”?不是二人麼?我+影子?


前言

李白的這首詩我們先看一下: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人和影,的確是”兩人“,為什麼是三人呢?

一、第三人是誰,其實李白已經告訴我們了

第三人是誰,其實李白自己寫了: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舉杯的是我(李白),另外兩個人是誰呢?

月既不解飲,其中一個是”月“。

影徒隨我身,另一個是”影“。

二、前人的解釋

傅庚生先生 (1910~1984) 寫過《中國文學欣賞舉隅》,關於這首詩解釋到:

“花間有酒,獨酌無親;雖則無親,邀月與影,乃如三人;雖如三人,月不解飲,影徒隨身;

其實也不需要解釋,李白說的真是很清楚了: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宋阮閱《詩話總龜》中說道:

李白《月下獨酌》詩云:“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而賈翁《玩月詩》亦云:“但愛杉倚月,我倚杉為三。”
賈翁指的是中唐詩人賈島,其《玩月詩》前面幾句寫到:
寒月破東北,賈生立西南。西南立倚何,立倚青青杉。
近月有數星,星名未詳諳。但愛杉倚月,我倚杉為三。

這首詩中的三人是我、月、杉樹,賈島的作法與李白類似。

結束語

李白“對影成三人”的本意,出自陶淵明“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表達的是詩人孤寂之感。

三人的用法出自《南史·沈慶之傳》:

謂人曰:“我每游履田園,有人時與馬成三,無人則與 馬成二。今乘此車,安所之乎?”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句詩出自李白的《月下獨酌》。

可能有些人疑問了,算是李白本人和他的影子,這不應該是兩個人嗎?怎麼是三人呢?

其實,這是你們沒有理解這首詩的意思。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句詩的字面意思是:

我舉起酒杯向天,邀請明月一飲,在月光的照射下,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個人。

都有哪三個人呢?

顯然是李白自己、月光照射到酒水的李白的身影、月光照射到地面的李白的影子。

為什麼是這“三人”,只要你有初中物理的常識,就能明白問題的關鍵了。

整首詩歌,都透露出初中物理的知識

地面上李白的影子——這體現了光的直線傳播的原理。

酒杯裡的影子——這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水面是可以反射成像,作用就相當於平面鏡。

李白的詩歌,顯然也是基於生活觀察,而不是胡說八道的。


HuiNanHistory


這個問題,其實只要仔細讀讀原詩,就很容易瞭解為什麼是“三人”,而不是“二人”。先看全詩: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詩中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影”跟“我”不就是“三人"嗎?如果看這句還不太明白,那我們看接下來的三聯。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上句寫月,下句寫影。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上句寫月影合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還是上句寫月,下句寫影。

在這九句中,李白都將月與影當成並舉的對象來描寫,可是“三人”是指月、影與我。

當然,也有人認為,“三人”指的是月下之影,杯中之影,跟我,這種說法挺有想象力,但細味全詩,詩中明顯多次月影對舉,李白想寫什麼已經什麼明顯,我們沒必要再幻想一個什麼杯中之影。

李白的這首詩,將孤獨寫得極有味道,李白孤獨,喝酒沒人陪,於是便邀請明月,對月下之影,便成三人,與月對飲,與影共舞,一種放浪形骸的感覺洋溢其間。

這種想象出三人來,其實更加顯示他內心的孤獨,但是詩仙的孤獨自與常人不同,有一種詩仙本色的風流意態。

蘅塘退士編選《唐詩三百首》時評:“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覆推勘,愈形其獨。”


謝小樓


我看了很多人的回答,“對影成三人”這句詩的三人究竟是哪三人,大家都沒說到點子上。既然李白在詩中“獨酌無相親”,很顯然是沒有第三人在場,那麼李白跟自己的影子,怎麼就成了三人呢?

正確的答案是:李白喝醉了,把一個影子看成二個了。

曾經有這麼一個笑話:酗酒的老爹對兒子說,你要是把前面那兩條狗看作四條,就說明你喝醉了;兒子張目四望,對老爹說:我只看到一條狗啊。

沒錯,老爹已經喝醉了,把一條狗看成兩條了,這就是所謂的“重影”,對喝醉酒的人來看,實上再正常不過了。

因此,我們再回來看看李白這首詩: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這首詩,寫到第二句時,李白就喝醉了。因為喝醉了,才會做出“舉杯邀明月”的荒誕之事,才會看到自己的兩個影子。大家注意,“對影”的“對”字,就是一對,兩個。怎麼會是兩個呢,因為李白喝醉了,把一個影子看成一對了。兩個影子,再加上醉薰薰的李白,就成了“三人”。


君山話史


想說清楚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來溫習一下這首完整的詩吧!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李白的這首詩,寫於當時的長安。那時的他,正值中年,官場不得意,美好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心中非常的苦悶,孤寂,憂愁。但是,李白天性豪邁,浪漫,他把這種孤寂、苦悶的情緒寄託於明月和酒來表達。讓人讀來非常的享受,覺得這種孤獨也是人生的一大樂趣。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明明只是自己一個人自斟自飲,卻熱熱鬧鬧地邀來了月亮和影子,成了三人對飲。

“來,喝一杯吧!”他對明月說。

“我們一起舉杯!”他對影子說。

喝了酒,再來唱一首歌,跳一支舞。好一場熱鬧的聚會!於是,我們看到了月光下,那個身形歪斜,舞步零亂的李白;看到了那個舉著酒杯,對酒當歌的李白;看到了白衣鬚髮,飄逸如仙的李白。

千古大孤獨演繹了一個人的狂歡。

一個人的狂歡成就了千古大孤獨。

一生自由、浪漫的李白,連孤獨也是大氣的。


橙橙的天空


李白說“對影成三人”,這三個人是:我,月亮,我在月光下的影子。

李白這首《月下獨酌》的全文:“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獨自在花間喝酒,沒有朋友,沒有侍女,天地間彷彿只剩下自己孤獨的一個人。

他也許懷念當初“酒中八仙人”暢飲的情形,也許懷念與賀知章、李適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杜甫等老友相聚的歡樂,也許懷念與友人放浪形骸,高談雄辯驚四筵的過去。

如今,只剩下自己孤獨的一個人。所有的歡樂沒有人分享,所有的悲傷沒有人分擔,“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換作其他人,悲傷便會瀰漫心扉,可是李白與其他人不同。他豪放地舉起酒杯邀請明月和明月下自己的影子一起喝酒,

幸福的喝酒方式是大家在一起觥籌交錯,把酒言歡。酒中八仙才愜意,豪邁。

一個人獨酌,李白也不悲傷,他舉杯邀請明月和他一起飲酒。李白不僅飲酒,而且引吭高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醒時同交歡……”

一個人的酒局,一個人的狂歡,卻是三個人的歡聲達旦。清冷的月亮也加入了李白的酒席,一場宿醉後,各自分散,不過,分別前相約:“相期邈雲漢”。

不愧是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獨酌,也是這麼浪漫。

一千多年後再讀這首詩,不禁佩服詩仙的豁達與大氣。全詩沒有一句孤獨,卻是道盡了孤獨的極致。萬里悲秋常作客,千年孤獨邀明月。


潤楊的紅樓筆記


李白詩歌《月下獨酌》中,寫到一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大家在讀到這句“對影成三人”的時候,可能都有些迷惑。究竟這裡的“三人”是哪“三人”?

(李白)

有一種說法認為,三人指的是三個人影。這三個人影分別是:李白、地上的影子、酒中李白的倒影。

這種說法中,確實有三個人影。但是,“酒中李白的倒影”這一個人影,卻顯得有些牽強附會。李白的杯子中,要現出人影,這個杯子必須非常大,要有酒罈那麼大。而且,就算有酒罈那麼大,也無法現出李白的全貌,也顯得彆扭。李白不是端著一個杯子喝酒,而是抱著一個酒罈喝酒,那就不是李白,而是李逵了。

所以,這一種說法,顯然是不對的。

一般對於這個“三人”的解釋是:李白、李白的影子、月亮。

因為詩中寫的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既然是邀請了“明月”,又對著“影子”,因此才成為“三人”。由此可見,這“三人”肯定就是李白、李白的影子和月亮了。

但問題是,“李白的影子”還有一點人形的樣子,“月亮”怎麼也成了一個“人”呢?它完全不像人啊。還有,如果“月亮”是“人”,那麼,詩歌中的“花”為什麼不是“人”呢?“酒”又為什麼不是“人”呢?

如果“花”與“酒”也算“人”的話,那就不只是“對影成三人”,而是“對影成五人”了。

(李白醉酒圖)

對於這個問題的解釋,有人說,在這裡,“花”與“酒”不能被稱為“人”,也就是不能被稱為李白的酒友,因為它們屬於環境。繁花香氣四溢,明豔照人。李白覺得這樣的環境確實很不錯。如果是史湘雲這樣的人,在這樣的繁花之間,就躺在石條凳上睡著了。如果是我們當下的人,一定就會掏出手機,至少拍出九張照片,近景、遠景、特寫,最後還不忘把自己拍進去。雖然用了美顏相機,還是奇醜無比,但依然還是要拍。

不過李白不會這樣做,李白肯定只會飲酒作詩。提一把酒壺,端一個酒杯,陌上花開緩緩歸。但問題是一個人喝酒,有個啥意思呢?一人不喝酒,兩人不賭錢。一個人喝酒,越喝越寂寥。喝酒是需要人的,但此刻沒有人。李白看見了自己的影子,邀請自己的影子一起喝酒。但是還不過癮,他還想更熱鬧,於是又邀請了月亮,把月亮當成一個人。這樣一來,就有三個人在一起喝酒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雖然當時有花、酒、李白、李白的影子、月亮這五種事物,真正作為“人”的,只可能是李白、李白的影子,以及月亮。

不過,問題並沒有解決。正如上面我們說到的,李白和李白的影子,稱之為“人”還說得過去,為什麼把“月亮”也當成是“人”呢?

(李白)

其實,“月亮”在古代的詩歌藝術中,是一個非常豐富的意象,它可以表示很多意義。

比如一個人思念自己的故鄉,就會寫“月”。因為月亮既可以照見他,也可以照見他的故鄉。因此,寫“月”,就相當於寫故鄉。月亮在這裡,是一個關於空間的意象。

再比如一個人懷古,也會寫“月”。因為月亮照在古代的景物上,也照在現在的景物上。古人早已不見了,景物也早已不見了,但是月亮還在。月亮在這裡,是一個關於時間的意象。

又比如一個人想念他的朋友,也會寫“月”。同樣的道理,自己不能陪在朋友身邊,但是月亮可以一直陪在朋友身邊。月亮在這裡,是一個關於情感的意象。

總之,月亮在古代,其意義是多重的。而且月亮是有感情的,有溫度的,很多事情是可以向它傾訴的。這樣一來,月亮自然就具有了“人”的意義。

當然了,李白在這裡之所以要選擇把“月”作為第三個“人”,而不是把“花”“酒”這樣意象當成第三個“人”,還有另外一層意義。

這層意義,就是月亮代表著冷清、孤獨這樣一些意思。

月亮在古代是極陰之物,是極為寒冷的,同時也代表著孤獨寂寞。嫦娥飛到月球上去了,就是受到了孤獨寂寞寒冷的懲罰。人的影子也是孤單寂寞的,“顧影自憐”這個成語,就代表著一個人的孤獨寂寞。

李白寫這首詩,沒有朋友和他一起喝酒,他邀請了自己的影子,又邀請了月亮,看起來是熱鬧無比。但由於月亮和影子都代表著孤單寂寞,而且還不是真的人,因此,這裡所表達出來的意思,不是熱鬧,反而是更加寂寞孤單。

而寫“花”和“酒”當酒友,就達不到這個效果,所以只能寫“月”。


張生全精彩歷史


為什麼李白說“對影成三人”?不是二人麼?我和影子?


“對影成三人”句出自李白的《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哪怕是再多讀一聯,就會發現李白在詩中解答了這個問題。“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月亮這個傢伙呢,不理解喝酒的快樂,而影子呢,只知道默默地跟隨在我身邊。這不就是擬人化將月亮和影子都當陪他作樂的人麼?只不過一個不喝酒,一個不做聲。跟兩傻子似的,所以還是隻能“獨酌”。

月亮加上影子再加上李白自己,不就是三個人麼?

可實在找不到其他人來陪啊,怎麼辦呢?那就將就下,聊勝於無。“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在這春天的夜晚,一定不能虛度啊。拉不到人來陪我,那就將就著和月亮、影子一起來狂歡吧。

為什麼大詩人李白找不到人一起喝酒?因為當時他被唐玄宗掃地出門。說得漂亮點是“賜金放還”,其實就是不用他了,而且基本上宣佈了李白在政治上的終結。一個人在最高核心附近混了兩年卻被開,這隻說明一個問題,他確實不適合當官。

作為一個才情天縱,心高氣傲的文人,李白——以及所有盛唐文人,都是以經天緯地,為聖上安天下的遠大理想為目標的。在宮中兩年的“翰林待詔”,類似於文工團的歌詞創作者,讓李白的夢想稀碎。加上他性格使然,變得消極怠工,自然也不受待見,終於被開除了。

這兩年的政治核心工作經歷,對李白來說是失望的,但是在客觀上是為李白鍍了金的。因為有了這樣一段日子,李白的詩名日盛,遠非當年應召時“吾輩豈是蓬蒿人”的自哀自怨兼自豪的感覺。就算是被開了,也不是因為政治因素,也不是被貶謫,不存在別人對他的切割,難不成一沒有官位,就連個喝酒的人都找不到了嗎?

那倒也不是。同一時期的《將進酒》不就是“岑夫子、丹丘生”一起豪氣干雲麼?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到,李白交遊的圈子——至少在他的詩文中體現出來——這一時期已經向道士和下層展開,不復當年出蜀之時四處干謁,結交達官貴人。

這說明什麼呢?李白的位置雖然下來了,但是心氣上去了。從這以後,雖然他還是在求仕路上不斷打筋斗,但他是見過地球上最強盛帝國君主的人了。在他的心中,和平民百姓、修行道士的交往就更加值得注重了。官嘛,雖然他沒當長久,但是多大的都見過了。

有了這麼一種心態的變化,李白的詩才更加道意縱橫,卻又非常接地氣。

而政治生涯在長安的終結,基本上就意味著在所有地方的終結。因為他已經被大唐最高領導者審核過了,並不適合當官。那些見風使舵的官場中人有誰還願意來巴結一個在政治前途上被判了死刑的臭性格文人?

所以,在沒有道友、酒友的日子裡,李白的日子就是孤獨的。而正值人生中最鬱悶的時段,一天的冷清都是他不願意承受的。如果是杜甫,他可以和月亮共處,思前想後,傾訴內心,憂國憂民。而李白就是那種喜歡吆三喝四,大夥兒一起卡拉OK的性格,他忍受不了寂寞,哪怕是兩個人,都會顯得尷尬。所謂“三人成眾”,有了三個人,大家就不必促膝對談,無需吐露心聲。

李白要的就是熱鬧,用來掩蓋內心深處的孤獨和失意。他不需要傾訴,他需要的就是狂歡來打消自己的落寞。所以我們看到《將進酒》裡喝個不停,就算沒錢了,把馬和衣服拿去當了,也要繼續喝,因為難得有朋友陪他一起喝。大多數人只看到他的“五花馬、千金裘”拿去換酒的豪氣,卻不知道正是他掩蓋自己的一腔失意的放蕩行徑。

這一夜沒有人陪,那就把月亮和影子當做兩個人,咱們還是三個人。就算你們不會喝酒、不說話,但是李白自有排解:“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我唱歌,月亮為我駐足,我手舞足蹈,影子也就跟著翩翩起舞。這就是完全為這兩種自然現象注入了自己的感情,甚至注入了自己的靈性,賦予了他們生命,其目的就是讓他們來陪著自己,度過這無聊寂寞的漫漫長夜。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只要自己還清醒,那就一起開心,醉到不能動彈了,月亮和影子才依依不捨地離開。這兩句依然在擬人化月亮和影子,繼續寫酣暢淋漓的三人共醉的樂趣。唯有人多,才會盡興。兩人喝酒,適合談心,適合傾訴,而李白要的就是盡興,藉此來麻醉自己,因為他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這種孤獨根本就無法排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我李白估計將來都無法擺脫這種孤獨和冷清了,你兩個雖然只是景色,實際上並沒有感情,但我願意傾注我的感情,咱們三永遠這樣快樂下去,一直到死。

幸運的是,幾個月後李白遇到了杜甫,然後去梁宋又碰到了高適。三位盛唐偉大的詩人開啟了一輪文學、詩歌、藝術頂峰上的交流碰撞。友情的到來,讓他終於不用再與月亮和影子“對影成三人”了,因為坐在酒桌對面的是盛唐格律詩第一高手,邊塞詩第一高手。

不過即使如此,李白也是孤獨的。他留給杜甫的,只是絕世文采和豪放性格的背影。

他沒有再展露過自己的孤獨,也許在他眼中,杜甫和高適不過是取代了月亮和影子的位置吧,只是不需要獨酌罷了,他的心思還是深藏不露的。

李白有沒有真正的知音?還是有的,那就是沉默的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只有敬亭山,可以讓他坐下來,不喝酒,相看兩不厭,心事倆相知。

這是在《月下獨酌》中邀月約影都不願吐露的心事。

他和敬亭山,就是兩個人,兩個老朋友。

而和月亮、影子就是三個人,臨時拉來湊熱鬧,排解寂寞。


梧桐樹邊羽


李白的詩句“對影成三人”是指封建病根假競爭競賽(三),一“人”說了算

一一以往曲解為“我、影、月”是不懂古典“三人”的意思

一、“對影成三人”確切的意思

“對影成三人”這句詩出自李白的名詩《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以往許多人望文生義,把“對影成三人”曲解為:“月”“影”“我”“三人”。

李白的名詩《月下獨酌四首·其一》中的“對影成三人”確切的意思是指:封建社會病根:

假競爭競賽(三),一個“人”說了算的人治。以往許多人曲解為“我、影、月”是不懂古典“三人”的意思。“影、月”是人嗎?人所共知:月、影不是人。

二、這樣解釋“對影成三人”的根據

李白詩句“對影成三人”的本意是,用《周易》說的"三人行,則損一人”,《論語》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紅樓夢》說的“一從二令三人木” 來表達“一個人不(競賽)喝酒”“對立統一”的法則,批判一個人假競爭競賽得冠軍,“光棍自己生孩子”,“皇帝個人產生繼任者”的封建社會的病根。

下面,我們由近及遠,展開論證。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應用數學、龍法則反映哲學的結論。“一”是人龍的組成部分:龍鼠鬚髮,代表人的意識、主觀的"一"人主觀觀點、意見。《紅樓夢》的作者弄通了這些,給王熙鳳這一主觀強勢病態(患婦科崩漏病)管理者開出了治理藥方:“一從二令三人木” ,其就是說明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是“從”數,一乘以任何數等於任何數;“二"是代表不同意見、呼吸,是“令”數;“三”是代表對立統一,競爭競賽出第“三”共識意見、冠軍,對實行此“三生”原則時,不能自己“一”個“人”說了算,要“木”納一些,人治做法要“休”止。

(二)“三人行必有我師”是一貶義語。

《論語.述而第七》二十二章說的那句成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並不是三個人行走,必定有我的老師的意思,而是一貶義語,意思是:一人或事與第二人或事競爭出的第"三”優勝者的事,“人”為決定了就執“行,必"定"有"以"我”說了算的興"師”動眾選擇票決師長的情況,這怎麼能行"焉”!因此,《論語》說"為政(令)第二",意即群眾的不同意見、呼吸就是“政令",聞過則喜,立即去解決。

(三)《周易》說"三人行,則損一人"的意思是:一人或事與第二人或事競爭出的第"三”優勝者的事,“人”為決定了就執“行”的做法是錯誤的,對其的原“則”是減“損一人”說了算的思想行為和體制。

舉例:

現代超級霸權無德的美國的接力賽隊,在世界運動會上搞了一個“對影成三人”的“一個接力隊假競賽奪冠軍”的幹古笑活:

在正式接力賽結束後,美國接力賽隊沒有拿到冠軍,申訴:他們隊是被別的國家隊犯規影響了。組委會決定重新進行比賽,美國隊說不行,就美國一個隊接力跑,結果按美國隊單隊跑,與自己隊的影子競賽,以記時第一得了“冠軍”。在電視中解說此情景的白巖松無奈地直搖頭!一個隊與自己的影子賽跑得冠軍,能與多隊競賽冠軍的氛圍一樣嗎?

還比如:競爭上崗,內定一個人上崗,搭配一個年老體弱,經常瞌睡的人作競爭對手,內定的人獲勝上崗,實際是一個人說了算的假競爭上崗,封建主義的“三人”人治做法。

所以,要堅持“對立統一”的法則,“一個人不(競賽)喝酒”,不搞假競爭競賽得冠軍,“光棍自己生孩子,皇帝個人產生繼任者”造假的事,徹底消除封建社會“積貧積弱”的這一病根。 詳見《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大眾龍學》《破譯背後的龍學密碼》。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優質文化領域創作者 閱讀340萬,粉絲2152,獲贊2.5萬……

(圖片除圖1.2來自網絡,圖3為友人所攝,如有侵權,告知即刪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以前語文老師的解釋:我、影子和明月,三個人都是孤獨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