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哪三公?哪九卿?


“三公九卿”,哪三公?哪九卿?


三公九卿在先秦時即已出現。

三公指的是中國古代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九卿指的是中央政府的多個高級官員,言其官制完備,不一定是九個人。

我們先看三公。

三公地位非常尊貴。據說漢代時,三公面見皇帝,皇帝須起身接受叩拜。

在服飾、俸祿、妻妾、田產、房舍、車馬、食物、僕役等規格中,三公的待遇也遠比一般官員要高。

古稱“三公之禮”,坐上這三個職位之一,是古代做官者的最高理想。

周代三公的職位有兩種說法。西漢今文經學家認為其是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認為是太傅、太師、太保。

到了秦代及漢初,不再設三公官,改以丞相總理事務。

漢武帝起,一方面受經學影響,另一方面丞相位高權重,嚴重影響到皇帝的地位,轉而復設三公,定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三公九卿”,哪三公?哪九卿?


三者職能如下:

丞相:最高行政長官,類似於今天的總理或首相,有一個秘書處十三曹。

太尉:最高軍政長官,類似於國防部長。

御史大夫:相當於副丞相,負責監管百官並向皇帝定期彙報,類似於今天的紀律監察部門。

其中,御史大夫地位低於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品秩為一萬石,御史大夫品秩為二千石。

三公之間互不統屬,直接隸屬於皇帝,便於皇權集中。


“三公九卿”,哪三公?哪九卿?


再來看看九卿。

秦及漢初不見九卿名稱,漢武帝以後由於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

一般來說, 九卿為:奉常、廷尉、治粟內史、典客、郎中令、少府、衛尉、太僕、宗正。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屬九卿之首;

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治粟內史:掌國家財政稅收;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從警衛;

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澤收入和官府手工業;

衛尉:掌管宮廷警衛;

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務。

無論三公,還是九卿 ,均由皇帝任免調動,一律不得世襲。


“三公九卿”,哪三公?哪九卿?


到了隋朝,設制三省六部,三公九卿制度宣告壽終正寢。雖在結構上沿用了數百年,期間名稱及權力卻一直在變動之中。

比如武帝以後,丞相、太尉的實際權利已轉向尚書檯,丞相有過失,由尚書問狀彈劾。

東漢光武帝繼續擴大尚書檯的權利,職無不統。三公被架空,只有議事功能,沒有實際權利,地位逐步降低。


“三公九卿”,哪三公?哪九卿?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