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能忍自安”

知 足

每日一法 |“知足常樂,能忍自安”

知足常樂,能忍自安”,這是個人、家庭、社會都應該秉持的處世態度和發展原則。


有人說,這是一個慾望的世界,知足太過保守了,人一旦凡事知足,就不肯長進,就無法發展了。其實不然,知足是要我們個人在物質享受上能有滿足感,但是對於關乎國家、社會、大眾福利的事業,應該要有無限的願心。


所以,所謂“知足”,應該有如下意義:


一、知足是快樂的泉源。人生的慾望無限,能滿足慾望的物質有限。有限的物質,既不能滿足無限的慾望,何不發展自己的知足感,用來厲行節約物質生活?例如,用樸素代替奢華,用簡單代替複雜。我個人很欣賞客家人的一句話,你問他“吃過飯了沒有?”他會回答“足了!”“足了”這句話很有意義,我們普通都說“飽了”,吃飽了不一定會滿足,但客家人這句“足了”, 不但吃飽,而且“滿足”,所以一般講,客家人的生活比較簡樸。人要想過快樂的生活,建立知足感,這是非常要緊的。


二、知足是富有的開始。佛教裡的夢窗國師說,世間上有四種快樂:知足第一富,無病第一利,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人的貧窮富貴,不在金錢的多少,而在知足與否罷了。有的人,錢財再多,但不知足,仍然是個貧窮之人;有的人錢不是很多,但心裡很滿足,那就是一個富者。所以,當今的社會,有錢的貧窮人很多,沒有錢的富貴人也不少。


三、知足是平安的世界。知足的人不但富有,而且平安自在;反之,不知足的人,因受慾望的驅使,身心都做慾望的奴隸,尤其為了滿足慾望,不但種種辛苦,甚至鋌而走險。我們看社會上,一些人貪汙、搶劫、拐騙等,都是因為不能滿足自己的生活,希望能發一筆意外之財,因此為非作歹。但是一旦事蹟敗露,鋃鐺入獄,懊悔已遲。所以,知足的人不做虧心事,所謂“平日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安貧、知足的人,怎麼會不平安呢?


四、知足是美滿的生活。弘一大師是一個藝術家,出家修道後令人最大的感動,就是他對於生活的滿足。一碗鹹菜,太鹹了,煮菜的人跟他道歉,他說:“不要緊,鹹有鹹的味道。”有時候有些菜煮得太淡了,侍者要幫他重新煮過,他也說:“沒有關係,淡有淡的味道。”一條毛巾,能用三五年;一頂帽子,十幾年都捨不得丟棄,他感到生活愈簡單,心靈愈充實,愈快樂。東晉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知足生活;戰國時代的顏斶,“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淨貞正以自虞”,真是何等自在!對於這些知足的人,我們無以讚美,就如《戰國策》裡說,知足的人,返璞歸真,終身不辱。知足的人,能夠享受平安美滿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