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十年,中國人還會有說方言的嘛?

82年的雪碧


再過十年,中國人還會有說方言的嘛?可以肯定的回答你:有的,絕對有的!就是再過一百年,也是會有的!

官方語言和方言,從來都是互相依存、互為推進的。官方語言、地方方言都是語言的組成部分,絕對不是非你莫屬、互補相容、互相排斥、你死我活的關係。十年、百年乃至千年以後,都還是會共同存在、共同包容、糅雜在一起、一起向前走的。

勞動產生了語言,最早的語言可能是一群人抬起沉重的木頭、大樹時一聲招呼、一句號子,就是諸於“嘿”、“嗨”之類簡短的、憋口氣、鼓把勁的提示性的、脫口而出的聲響,就如剛剛出生的孩子,也都會咿咿呀呀、哼哼哈哈發出簡單的音節的,孩子的第一聲啼哭、第一聲歡笑,其實都是發出語言的表現。

長期的勞動、長期的人與人的交往,需要交流思想、表情達意,語言就成了工具了,交流越來越多、需要表達的意思越來越多、用聲音來表達意思的情形就越來越多了、承載語言的音節就越來越多了。等到一個家族、一個部落、一個區域、一個山川阻隔形成的地方的人都用基本相同的語言來進行交流的時候,所謂方言也就產生了。方言是形成官方語言的基礎,沒有方言、何談官方語言?

然後呢,隨著人類的進化、隨著交換的增多、隨著走出家族、離開部落、步出村莊的人越來越多,來自被山川阻隔的各個區域的人彙集在一個水頭山尾的新的地域進行交換各自生產的物質,以貨易貨,各種方言就會交雜使用了,南腔北調就會彙集了,交流的不便,語言不通,就會使得交易受阻,久而久之,大家就會選擇一種大家都可以聽得懂的語言來進行交流了。拿中國近代的所謂普通話來說,因為北京城元明清都是首都,北京又盤踞在東北、華北中心位置上,最近的朝代清朝的那些皇族們又是來自東北黑土地的操東北口音的人群,於是,為了更好交流,既要把皇家的語言習慣傳達下來、又要把北方區域的各類方言雜糅進去,讓絕大多數人都可以聽得懂、學得會、講得出,那麼,所謂現代普及的普通話也就應運而生了。、

現代漢語對普通話的標準解釋是,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通用語。而且,國家開明宗義指出,全國推廣普通話,並不是要人為地消滅方言,主要是為了消除方言隔閡,以利社會交際、人員交流 。

為什麼說方言不會消失呢?

方言是相對官方語言和普通話而言的小範圍的通用語言,小範圍的人生於斯、長於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很多的習慣用語、對很多稱謂、地名、人名、物質名稱都是約定成俗、都是隻有固定在本方言區內的人才聽得懂、才方便交流的,出了這個方言區,這些固定的說法、稱謂,可能就完全不是那個意思了,就變得物是人非了。所以,很多時候,方言還是識別人的出生地、母語所在地的一個重要標籤,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國家化、城市化快速推進著,人口遷徙、人員交流日趨頻繁、日益緊密,很多場所,隨口說出一句方言,立馬可以吸引統一地域統一方言區人的注意、共鳴,很快就可以有了歸屬感、認同性。

然後,方言的存在,還有方言與官方語言、外來語言的交雜、變異、互相借用,其實一直都在進行著,方言的某些句子、詞彙使用頻率多了,人所共知了,方言也就成了官方語言了;官方語言在方言區普及了、使用習慣了、婦孺皆知了,方言中一些過時的、很少被人使用的詞彙、語句,就會自然消亡、被官方語彙甚至是外來語彙、網絡語彙所代替,兩者之間,永遠都是一種互補關係、取長補短、長期共存、優勝劣汰的關係。

最後,方言還是一種親情、一種鄉愁、一種浸透了父母體溫、家庭溫情、血脈相連的表達工具。現代社會這麼發達,人員流動這麼分散,家庭成員五湖四海、天各一方的多了去了,試想一下,如果一家人相聚,不說母語、不說方言,都操著各個所在國、甚至所在省份的官方語言、地方主流方言,一起吃個飯都是南腔北調的、互相都聽不懂的、互相都在猜謎語的,那還叫一家人們,還有一家人的味道嗎?

所以呀,要叫方言消失或者被官方語言完全替代,絕不可能!


坐看雲起於此時


再過一百年也會有,改革開放時廣東話很流行,說小品的讓東北話很時髦,普通話會越來越普及,但是方言還是很有市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