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府的歷史 北宋天下第一府衙--開封府

在開封市風光秀麗的包公東胡北岸,有一片紅牆碧瓦的宋式建築群,它氣勢恢弘,巍峨壯觀,十分引人注目,這就是當年包龍圖治理京師的地方------北宋開封府.

開封府又稱南衙,初建於五代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歷代的官府中以北宋開封府規模最為宏大,是北宋管理國都及京畿地區的重要機構,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市政府,地位非常顯赫.

五代時期,後梁太祖開平(907年)以汴州為都城,號稱東都。汴州升為開封府,轄15縣,浚儀、開封均為附廓縣

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年),遷都洛陽,改開封府為汴州。

後晉高祖天福3年(938年),仍以開封為都,稱東京,洛陽稱西京。

汴州復升為開封府。後漢建置一如後晉。後周太祖廣順元年(951年),以汴州為東京。

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陳橋兵變後,以開封為國都,稱東京。

開封府建置不變,轄17縣,浚儀、開封兩縣仍同為附廓縣。從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到欽宗靖康2年(1127年),東京歷經9個皇帝,歷時167年。

開封府的歷史 北宋天下第一府衙--開封府

開封府的歷史 北宋天下第一府衙--開封府

金代,置行臺尚書省於汴京,並設汴京路開封府,轄15縣,路治、府治均設汴京。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年),金改汴京為南京,將汴京路改稱南京路,以南京(開封)為都19年。

元代,置河南江北行中書省,省治開封。撤開封府,由南京路直轄鄭、許、陳、鈞、睢等5州21縣及直屬之17縣,共38縣。南京路治為開封。世祖至元25年(1288年),改南京路為汴梁路。明代改汴梁路為開封府。置河南行中書省,後改為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省治、府治、縣治均設於祥符(今開封市)。

清聖祖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開封城池,將省治、府治、縣治遷至祥符(今開封市)。1913年,廢府。

開封府作為位居首都的”天下首府”,曾有過160餘年的輝煌,宋太宗\\\\\\\\宋真宗\\\\\\\\宋欽宗三位皇帝沒當皇帝之前都曾在這裡當過府尹,並且先後有寇準.包拯\\\\\\\\歐陽修\\\\\\\\范仲淹\\\\\\\\蘇軾\\\\\\\\司馬光\\\\\\\\蔡襄\\\\\\\\宗澤等一大批傑出人物在此任職,不僅樹立了”公生明””清.慎.勤”的道德正氣,也形成了以”廉政剛毅”為鮮明特色的開封府官衙文化.開封府也以此深得民心,名垂青史.成為四海文明的中國古代官衙.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開封府,是以宋代開封府為原形重新修建的主題文化景區,佔地60餘畝,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與位於包公西湖的包公祠遙相呼應,形成了”東府西祠”樓閣碧水的壯麗景觀。

開封府內最令人關注的當然是那三口聞名於世的鍘刀,讓人面對而肅然起敬。雖說場景內鍘刀是複製,人物是蠟像,然而身在其中,仍然會感到神聖和威嚴,甚至會感到真實,一種黑包公伸張正義威風凜凜的真實,一種鍘刀下剷除罪惡酣暢淋漓的真實,一種公堂上冤情得伸揚眉吐氣的真實。包公的故事大部分與這三口鍘刀有關,它們見證了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也見證了百姓對包公的敬重。

“開封府”為北宋時期天下首府,威名馳譽天下,包龍圖扶正祛邪、剛直不阿、美名傳於古今。一曲“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令人蕩氣迴腸,引起幾多瑕思神往。

重建的“開封府”,位於開封包公湖東湖北岸,佔地60餘畝,建築面積1.36萬平方米,氣勢恢弘,巍峨壯觀,與位於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互呼應,同碧波盪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襯,形成了“東府西祠”,樓閣碧水的壯麗景觀。

開封府依北宋營造法式建造,以正廳,議事廳,梅花堂為中軸線,輔以天慶觀,明禮院,潛龍宮,清心樓,牢獄,英武樓,寅賓館等五十餘座大小殿堂。作為主題景區,開封府堅持動靜結合,雅俗共賞,歷史與演義相映成趣的經營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