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皇帝,为什么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标,但康熙却很怕胤禔夺权呢?对此你怎么看?

东海已有几座山


题者说胤褆夺权?当然老大胤褆是参与夺嫡了,应该是说太子胤礽吧?同为太子,朱元璋与康熙皇帝对太子的态度的确不一样,这之中决定性的因素很多,但是核心却是关于皇权的“约定”。

大清起于原始民主特色的八旗制度,和已经发展了几千年的汉族帝国制度相比,落实不是一点半点。为什么一个落后的民族最终战胜了老牌汉族帝国呢?这其实和春秋战国时代一样,秦国当时在诸侯国之中其实也是最落后的,但是落后却有一点好处,就是人心齐,思想和政治基础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这样有利于统一思想,劲往一处使,发展速度快。满清之初就是这样,故而能够战胜大明。

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基本上将八旗制度完全稀释,形成了所谓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康熙皇帝的时候,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人数多达两千余人,实际上意味着皇权独尊的格局已经产生。满清的政治制度基本沿袭了明朝。在康熙皇帝平三藩的时候,鉴于当时的情势,康熙立孝诚仁皇后难产生下的儿子胤礽为皇太子,这是大清第一个皇太子,也是最后一个。

但是随后几十年,却发生了让康熙皇帝焦头烂额的九子夺嫡,皇帝的九个儿子为了争夺储位,搅得朝局动荡不堪。康熙晚年,吏治腐败,国库空虚,皆因康熙无力顾及政事,荒而怠政。

但是反观大明朱元璋建国后,洪武元年,即册立朱标为太子,到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死,朱元璋与朱标的关系一直很好。朱元璋24个儿子,没有像康熙皇帝晚年一样,发生皇子争夺储位的情况。

为什么朱元璋与康熙皇帝关于继承人的问题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主要还是因为制度上的约束。汉族王朝几千年对于皇位继承人已经形成了严格的约定俗成制度,要么“兄终弟及”,要么“嫡长子制度”,而“嫡长子制度”是皇位继承人的主要制度。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长子,属于嫡长子,由他继承皇位,符合千年来的制度规范,朝臣认可,民众拥护,这就是嫡长子制度的好处。嫡长子被册封后,其他皇子一般是不得参政议政的,你可以舒舒服服当王爷,可以供皇帝差遣,但是绝不可能去掀翻嫡长子的地位。当然,明朝也有例外,比如朱棣,但朱棣也是千年一个,所以不具备代表性。

满清也有满清的优秀传统,虽然他落后,但是历代君主都比较重视对皇子的磨练,这就对皇位继承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皇帝储君不会陷入无能无德的境地,要是嫡长子无才无德,那就是国家不幸,民族和人民不幸了。所以,满清的皇帝们让皇子充分参与政务,在政治磨练中比高下,从中选择德能兼备者为帝,对于国家而言,是十分可取的。故,当有人建议康熙皇帝在两废两立胤礽之后按照汉族帝国王朝的嫡长子制度册立太子的时候,康熙皇帝没有采纳。

朱标生于元末战乱时期,朱元璋为吴王的时候册封世子,加之朱元璋对他的教育严格,所以,朱标本人才能不凡,朱元璋当皇帝后,对他十分信任和放心,很多朝事皆先报太子然后才报朱元璋,可见朱元璋对朱标的认可度之高。而其他皇子,根据《皇明祖训》的要求,则远戍边疆,没有特殊情况或者圣旨诏令,皇子不得入京,而且,皇子入京也不得蜂拥而至,必须按照排期单个依次觐见。这些规定,都是保障储君之权不受侵扰,以利于国之稳定。

但是康熙皇帝要坚持满清优秀传统,皇子们就必须参与政治,一旦皇子们参与政治,形成党派,就会侵犯储君之权,甚至皇权,造成你争我夺的混乱局面,比如康熙年间的大千岁党、太子党、八爷党和四爷党,就是坚持这种优秀传统的结果。皇子参与政治,分抢储君之权和皇权,使得康熙皇帝打打不得,杀杀不得,晚年就耗费在这种皇子们的相互争夺之中。

另外一点我觉得在于儒家的“忠孝”之义。汉族帝国王朝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取得了空前的思想统一,儒家是为后来历代王朝行政的思想基础。“忠”是指对皇帝,对天子,“孝”则是对父母,一个没有“忠孝”之义的人是不可能当皇帝的,这是正统的观念(尽管这有些骗人,李世民还逼宫李渊呢),也是奉行千年的基本理念。恰好朱元璋和朱标父子在落实儒家正统理念上搞得很好,而满清建国不过几十年,尽管前清几个帝王也讲究忠孝,但是和洗礼了几千年的汉族帝国相比,那是很难深入骨髓的。

故而康熙帝的儿子胤礽虽已为储君却还要谋求提前登位,作出“不忠不孝”之举。


青灯问史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性质不一样,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太子朱标最好第二天就造反,这样自己也能够陪自己的儿子好好练练。

事件回顾

整个封建王朝当中,最高标准最高配置的太子只有一位,他就是朱标。我们看一下太子朱标,在刚刚当上太子的时候,朱元璋给太子寻找的几位老师都是什么样子的。

无论是徐达还是常遇春,李善长还是刘伯温,随随便便抽出一个来都是一顶一的朝中大臣,都是当时最有名望的人。

而且在朱元璋统治的后半段时间里面,前提是这个后半段朱标还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了。

什么叫办退休状态呢?简而言之,朝廷中的小事情,朱元璋不会过问,中等事情由太子同意之后给自己看看就行了,只有超级大的事情涉及到国家江山社稷的这一方面,朱元璋才会亲自穿起龙袍,并且来看看这件事情该怎样做。

朱元璋已经对太子放心到这种地步了,这个时候的朱标和皇帝没啥区别了,基本上就属于半个皇帝的状态,除了不能够享受后宫当中的宫女之外。

没错,这就是事实

之前有一位小伙伴提出一句话非常有趣,那就是太子朱标如果想造反想当皇帝的话,估计朱元璋会直接把皇位让给他。

这样讲可能有点夸张,可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也的确有可能发生,毕竟在朱元璋执政的后半段时间里面,他对于自己的孩子绝对意义上是无限度的信任。

甚至在有一次太子朱标反抗了朱元璋之后,朱元璋不但不生气,反而把太子朱标拉过来,开心的笑了好久说道:如果你能够每一天都像这样对我,那我就太开心了,当皇帝怎么能没有点霸气呢?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趣谈唐宋元明清


朱元璋和朱标的关系,是亲情关系大于政治关系;康熙和胤礽的关系,是政治关系大于亲情关系。

康熙晚年,曾经悲观地论“五福”,他说:“寿、福、康宁、所好德,这四点我都基本做到了,唯独在终考命这一条上,怕是很难实现了。”他说这话时,胤礽已经二次被废,说明他同样担心其他皇子危及到自己的生命。



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和朱标处得像农家的父子,为何康熙和一众儿子处得像敌我关系呢?

第一,分封制度的差别

明朝皇子实行分封制,不仅有王的爵位,还有实在的封地。皇子成年以后,去封就藩,脱离京城这个权力中心。这样,就突出了太子的地位,减少了太子和众皇子的矛盾。

在清朝,王只是个爵位,并没有封地。皇子成年以后,虽然被封王爵,但仍住在京城。并且,有能力的皇子还可以开牙建府,参入到国家军政事务的管理中来。天长日久,部分皇子就会形成自己的势力,与太子抗衡。

康熙曾经评价明朝的分封制度养了一群只领国家俸禄、不操心国家事务的废才王爷。他认为清朝皇子参与军政是水涨船高,可以更好地辅助太子。从理论上讲,康熙的想法没毛病,但现实的发展,与他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儿大不由人”,康熙的一群儿子们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于辅助太子的角色。他们都十分优秀,纷纷动起了做太子的心思。要做太子,就必须搞掉现任太子、腾出位子。

史载:胤禔魇镇太子、欲图行刺太子,胤禩也被人唆使行刺太子。至于打太子小报告的事,那就更多了。

太子为了对抗众兄弟,只能结党加强势力。作为国之储君,结党是个很遭皇帝猜忌的事情。第一,党同伐异,结党以后,会将党派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做事不公允;第二,太子党成员会选择忠于太子而不是忠于皇帝,这让皇帝有不安全感。

一连串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九子夺嫡、太子被废的恶果。康熙一生英武,打败了众多对手,晚年却感到操控不了自己的命运,悲伤地论起了五福。

胤礽的这些苦恼,作为太子的朱标都没有。反而,他对弟弟们十分庇护。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都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

第二,父子相处的方式不同

朱标和朱元璋相处,十分开诚布公。



事例一:

朱元璋杀功臣有点狠,朱标不赞同,就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

朱元璋说:“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朱标顶嘴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怎么样的皇帝,就有怎么样的臣民。

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摔过去,朱标闪开。朱元璋不依,继续追打朱标。

这场景,看起来不像皇帝和太子议政,倒像是父亲教训顽劣的儿子。儿子一句一句地顶父亲,父亲气不过,追上去打儿子。

父子没有隔夜仇,打了、骂了,事情就过去了。

事例二:

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的爱妃孙贵妃去世,朱元璋命令太子服齐衰杖期。这是个什么意思呢?朱标是嫡出,贵为太子;孙贵妃既不是朱标的嫡母、生母,也不是养母。按照居丧制度,朱标不用替她服齐、也不用衰杖。朱元璋这种要求在这时是无理取闹。

朱标没有惯着朱元璋,批评他这种搞法不合常礼,而且拒绝执行。朱元璋一气之下,抽出宝剑要砍他。后来在众人的劝解下,朱标服了软,照做了。

这件事,也很贴近生活中的父子行为。父亲乱来,儿子抵着不办,后来大家和稀泥,儿子碍面子不过,只得顺从父亲的意思。

总之,朱元璋和朱标的交流、没有那么多的拐弯抹角和花花肠子,比较敞开心扉,就像是百姓家的父子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没有必要防着朱标,朱标也不会去害朱元璋。

然而,康熙和胤礽之间相处,就掺杂了很多心机的成份。



事例一: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康熙西征噶尔丹期间生病了,胤礽去探病,但面无忧戚。康熙十分生气,以“举止不适”的理由打发他返回京城。

这件事,胤礽可能没有在意到自己对康熙的精神伤害,康熙也闷在心里没有说。然而在十八年后的废太子告天口谕中,康熙说:“……朕包容二十年矣……”

康熙这是记上儿子的仇了,直到废完太子,他才将心中的憋闷一吐为快。

事例二:



康熙四十七年末复立太子,对于此事,我以为康熙是把胤礽推出来挡枪。为什么呢?

1,康熙当朝宣布:推举新太子,惟众意是从。后来,朝臣公推胤禩,康熙食言,复立胤礽。一国之君视复立太子之事如儿戏,这本身就充满了阴谋的味道。

2,纵观历史,太子被废的很少,废后复立的就更少。复立后再废,让人怀疑康熙动机不纯。

3,九子夺嫡红了眼,康熙复立胤礽,其他皇子搞康熙没用,因为皇帝死了太子获利,他们要动只会先动太子。另外,康熙也可以用胤礽侦察出其他皇子的火力,便于暗中防范。

至于胤礽,康熙报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

事例三:

胤礽二次被废后遭到圈禁,借医生为其妻石氏诊视之机,用矾水写信与外界联系,后来事发。

父子之间、斗心眼都斗到了用药水写字的地步,这还能称得上父子吗?

结篇:康熙朝一边明立太子,一边让众皇子参入军政事务的管理,这种做法给太子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到了雍正朝,改为太子暗储制度,是对立储制度的一种突破性创新。


链天绝


关于朱标,朱元璋肯定是无比放心的。

首先,朱标是嫡长子,一出生就意味着是等着继承大统的,所以他完全没有理由去抢夺。其次,朱标其人也是相当的文弱,不具备抢夺皇位的野心。

事实上,朱元璋一开始就指定了让他来继承的。在平定天下之前,朱元璋领着众子攻城略地,以武力征服天下。但是对于朱标,却一直强调的是教育,让他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为将来治国做准备。

而朱标不单单思想文弱,身体也弱,还没撑到使其继位就驾鹤西去了。

至于胤礽,那却是恰恰跟他相反。

首先,胤礽不是长子,从传统法理上来说,他并没有册立太子的先天优势。

其二,他有野心也有能力。既然与从兄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就难免会蠢蠢欲动。

其三,康熙一直都没有指定接班人,这令众皇子都在明争暗斗,形成各个派系。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胤礽的角色像极了从前的李世民。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绝对是不得不防啊!


史海惊奇录


朱标生性仁慈,朱元璋没必要怀疑他。

朱元璋之所以放心太子朱标,是因为朱标这个人很仁慈。俗话说得好,知子莫若父。像杀兄逼父这样的事情,朱标是不可能做出来的。

所以,这一点朱元璋从来不会怀疑太子朱标的。

当然了最为主要的就是,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大明刚刚成立,很多事情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朱标还需要老爹的栽培。

明朝从建立之处,到走上正轨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这段时间内,朝廷是不安的,无论是内部矛盾,还是外部矛盾。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来平衡。

很显然那时候,没有人比朱元璋平衡各种矛盾更合适。

朱元璋是个狠人,没有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朱元璋不怀疑太子朱标,最主要的是,朱元璋称帝之后,早早的就把朱标立为了太子。只要他的老爹一死,这个皇位就是他的了。

所以,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没有必要对自己老爹狠毒的。

还有就是,朱元璋是一个十分狠辣的人,他的一生杀过无数人。这样的人,岂是朱标可以得罪的起的。

若是朱标敢给朱元璋玩心眼,那朱标分分钟,就会被自己的老爹给干掉。

总之,朱标没有理由,也没有能力动得了朱元璋。所以,朱元璋对他也是放心的很,自始至终都没有怀疑过他。

可惜的是,朱标死的早,让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了。但是,朱元璋还是把皇位给了朱标的儿子,可见朱元璋对朱标多么的溺爱。

康熙在位时间太久了,他的儿子等不及了。

康熙就不一样了。

首先康熙是中国封建史上在位最长的一个皇帝。

他的长子是胤惿,但是,长子是庶出。所以,他就与太子完美的擦肩而过了。康熙立的太子是胤礽,尽管胤礽是嫡出,被立为了太子。

但是,他等的不耐烦了。

毕竟他的老爹康熙老不死,所以,他很怕老爹康熙把他给熬死。正是因为如此,胤礽才不断的发牢骚,引起了康熙对他的猜疑的。

一个人若是当了四十年的太子,还没有继位当皇帝,那这个人肯定是会急疯的。所以,一定程度上说,胤礽是盼望着自己的老爹死的。

再加上胤礽私自扣留别人进贡给康熙的东西, 让康熙对他十分的不满。

所以,康熙干脆把胤礽太子之位给废掉了。

康熙的儿子都很优秀,一个比一个狠毒,康熙不得不时时堤防他们。

正是因为他废掉了胤礽,导致了九龙夺魁场面出现的。没办法康熙的儿子实在是太优秀了,而且每一个都很优秀。

似乎在他这个九个儿子中,提出一个来就能当皇帝。

有这样的九个儿子,也是康熙很苦恼的事情。

他的苦恼来自于到底立那个皇子为太子?还有若是立的这个太子,导致其他皇子不满,其他皇子会不会对自己动手?

所以,种种事情他都需要考虑。

当康熙把胤礽的太子给废掉之后,作为长子的胤惿就开始暗自庆幸了,因为他是老大,他觉得自己最有机会当太子了。

所以,这时候康熙最堤防的也是他。

尽管胤惿也是皇位的最佳继承人,但是,因为胤惿向康熙提议,要除掉废太子胤礽。导致了康熙对他的不满。

因此,康熙直接把他给软禁了起来。总之,无论是胤礽还是胤惿,他们都没有当上皇帝,最后是皇四子也就雍正当的皇帝。

还是那句话,康熙的儿子太强悍了。若是康熙不强悍一点,很有可能就会被他们给杀死。


史学达人


这个就得看看这两个皇长子的为人了。

朱标,身残志坚,做事稳当,而且最重要的是宅心仁厚。我看过《明朝那些事儿》,里面对朱标有过详细描写。他不仅对父皇毕恭毕敬,而且对那一大窝兄弟都友爱,连最后造反夺权的永乐大帝朱棣都对这个大哥感佩的很。要是这样的儿子当了皇帝,大明朝多少代都不会发生篡权夺宫的事儿。而且朱标向父亲提了很多有益于治国的好策略,可见其头脑之灵活。这样的人当了皇帝,何愁大明不兴?朱元璋能不放心吗?

反观胤禔,虽然也有一些雄心壮志,战场上也英勇杀敌,但是这些掩饰不了他的种种短处。对待父皇,提出很多意见,但是多数都是废话,不但帮不了康熙,还惹得老爹发火骂人。

对待兄弟,更是不怎么样,动辄以皇长子身份要施行家法,兄弟犯错,他不是想着怎么样去弥补,而是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巴不得康熙爷能把所有比自己有本事的兄弟都弄死——当然,最想弄死的是太子。这些兄弟都灭火,皇位就是他的啦。康熙何等聪明的贤明君主,这些小伎俩还能瞒过他的眼睛?

别说是皇权,就是普通百姓家,这样的人一旦当家,再多的金银财宝,再大的豪宅大院,都得被败光。

别说是康熙大帝,就是有点见识和头脑的普通老头儿,也能想明白这样暴虐无道的家伙执掌大权会是什么局面。


禁街虎1


这个问题我们分两个角度来看,先说说皇太子夺权的问题,再说朱元璋是否对皇太子朱标很放心。

历史上有过一些被皇太子夺权的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渊在玄武门政变之后,被迫改立儿子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就让出皇位。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被皇太子李亨架空为太上皇,也失去了皇位。更惨的一个比如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被皇太子刘劭杀掉。

皇太子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皇帝在出巡、出征、患病的时候,通常会让皇太子代理皇权,处理国政,一是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同时让皇太子有历练的机会。

所以,皇太子不同于其他的皇子、亲王,对于国家事务的权力仅次于皇帝。他有许多机会接触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和地方长官。就算皇太子无心,这些官员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向皇太子靠拢。时间一长,就会在皇太子周围形成一个有形或者无形的副权力中心。

如果此时在位的是一个比较软弱的皇帝,比如宋孝宗,他会选择容忍,或者干脆主动放权。但是,如果在位的是汉武帝、明太祖、康熙皇帝这样强悍的君主,那皇太子肯定完蛋。比如汉武帝的皇太子刘据和他的儿子在起兵失败之后一起丧命。康熙皇帝也两立两废皇太子胤礽。

一般而言,皇太子在皇储的位置上坐得越久,势力越大,越容易出事。汉武帝在元狩元年册立皇太子刘据,到了征和二年刘据自杀,中间过了三十多年。刘劭也在皇太子位置上坐了二十多年,才对父皇下手。隋文帝在开皇元年正式册立杨勇为皇太子,到开皇二十年废掉。康熙十四年,两岁的胤礽被立为皇太子,到了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礽第一次被废,中间的跨度长达三十多年。

康熙皇帝太了解历史,所以对皇太子很不放心,他又不想当太上皇,反复权衡之后,最终还是把太子废掉。

我们再来看看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太子朱标。

朱元璋异常强势、冷酷,而且生性多疑,但对待自己的儿孙十分仁慈,这从他设计的分封制度上就看得很清楚。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之后,就立大儿子朱标为世子,洪武元年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到洪武二十五年朱标死去,中间过了将近三十年。

关于朱标的死因,一种说法是马皇后死后,他伤心过度,哭坏了身体,落下了毛病。

《王文恪公笔记》的说法不同,朱标与一位御史在审案时产生了争论,朱元璋同意御史的观点。朱标坚持认为,治理天下应该仁厚。朱元璋怒道:“等你当了皇帝,再实行你的仁政!”

这句重话让朱标惊惶不安,跳进金水河自杀,救出之后,重病不治而亡。

对于朱标,朱元璋非常信任,很早就指示百官向皇太子奏事,又曾让皇太子裁决奏闻。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许并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样平顺,毕竟,权力的诱惑力太大,而人性是不变的。

《王文恪公笔记》中说朱标受到父皇怒斥之后,自尽不成而染病。个人愿意相信这种说法,但是,朱元璋怒斥朱标的原因,也许并不单纯,朱元璋在朝野布置了许多眼线,很可能察觉到了某种非常严重的苗头,才对朱标说出重话。

朱标死后,他的儿子被立为皇太孙。此后不久,蓝玉等一大批高级武将被朱元璋处死,随后几年,傅友德、王弼、冯胜等公侯也因为各种原因被处死。这些残酷的杀戮,也许和朱标也有一些关系。

所以,就算朱标没有病死,他出事也几乎是必然的,估计他不会成为刘劭,只不知道他的结局是像刘据,还是像胤礽。


于左


因为老朱家专产奇葩,而清王朝的爱新觉罗家是中国最正常的皇家之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除了虚无缥缈的三皇五帝之外,其余时候皇族都是处在权力的中心,权谋、背叛、出卖、凶杀等事情才是皇家的主旋律。

比如汉朝的外戚,唐朝的“子代父”的传统,宋朝的“灯影摇红”,清朝对汉人的防备等等。

历朝历代的皇家人物都是政治生物,理性生物,个人感情都靠边站。

一、老朱家和其他皇室不一样,皇帝感情都比较深厚。

老朱家的皇帝的确个人爱好很多,但是这些皇帝大多数都是感情比较浓厚的,特别是对身边的人那真的没话讲。

比如洪武帝朱元璋对马皇后和朱标的深厚感情,

又比如永乐帝朱棣对徐皇后的深厚感情,

又比如成化帝朱见深对大自己十七岁的万贵妃的深厚感情,

又比如弘治帝朱佑樘对张皇后和自己的儿子朱厚照的深厚感情,

又比如嘉靖皇帝朱厚熜对自己的父母的深厚感情,

又比如万历帝朱翊钧对郑贵妃和朱常洵的深厚感情,

又比如明熹宗朱由校对魏忠贤和客氏的深厚感情,

等等。

明朝皇帝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奇葩,但是这些皇帝对自己的身边人都非常不错。

明朝皇帝们的这种性格可能最主要就是遗传朱元璋的吧!

找老板找李世民,找老爹找朱元璋,这可是一条历史真理。

第二、沟通比较多,说话也不会拐弯抹角。

比如朱元璋大杀功臣,朱标非常不赞同这样的做法,就劝谏老爸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 朱元璋说:“我杀的都是贪官污吏还有阻碍你的发展的人,等我清理完了,你当家就容易了。” 朱标就说到:“上有尧舜之君,下才有尧舜之民。”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百姓。 把朱元璋气的半死,抄起椅子就往朱标扔过去,被朱标躲开。朱元璋愤怒之下继续追打朱标。

从这段故事可以看出:

第一、朱元璋和朱标这对父子之间说话都直来直去,不会去拐弯抹角,看起来像是硬碰硬,其实这才是家庭的正确相处方式。

不像康熙与太子,说几句话都文邹邹的,看起来就不像父子关系,更像君臣关系。

第二、朱元璋朱标父子之间沟通比较多。

从上面的事例就可以看出朱元璋朱标之间这样的对话不在少数,可能两者之间会有矛盾,但是长期的交流,很容易将矛盾化解。

第三、可能和朱元璋是乞丐皇帝有关,在乎亲情。

朱标在朱元璋未当皇帝之前就出生了,父子间一起经历过苦难,而康熙和太子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两者之间培养的感情深度都不同。朱元璋父子的感情远比康熙父子的感情深厚的多。

三、朱标的强大能力

其实,在中国古代,能有朱元璋和朱标这样深厚感情的皇家父子本来就非常稀少。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悖论,每一个英明神武的君主的储君都好像会受到君主的猜忌,都没有好下场。

但是朱标除外。

再对比一下历史对朱标评价,会发现就连篡位者朱棣都对这个大哥有非常高的评价,说明朱标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

不仅仅是办事能力,还有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

多少能人栽在为人处世上,多少储君栽在为人处世上面。

朱标不仅能让大臣信服他,也能让兄弟尊敬他,更能让父皇信任他,这足以说明朱标的能力。

可惜朱标英年早逝,要不然真想见识一下这位太子的真正能力。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虎毒不食子”,所有的父亲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都是十分宠爱的,在古代是不例外。

在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大儿子朱标就是十分宠爱,在朱标刚开始的时候就是被立为皇储,朱元璋在处理政务的时候都会把朱标带上,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就表达了要让朱标当太子的想法,并且让百官都当朱标的老师,毫不掩饰对朱标的喜爱,到了朱标成年的时候更是放手让朱标自己处理政务,要百官有什么政事就交给朱标,如果朱标处理不了再来找他,可见朱元璋对于这个大儿子是多么重视和喜爱。

而康熙皇帝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对太子胤礽疼爱有加,因为胤礽是康熙皇帝最喜欢的一个妃子生的,康熙满足妃子临死前的最后一个心愿,在胤礽一岁的时候就立为太子。胤礽也不负皇上的期望,从小和父亲一起参政、一起出征、十分聪慧,琴棋书画武熟骑射,仪表堂堂一副好人君的样子。

随着胤礽的逐渐成长,想跟着他黄飞腾达的人也聚拢了起来,这就是太子背后的太子党。而康熙是对权力十分敏感的君主,自然也是感觉到了太子的改变,胤礽在成长的过程中,心气也越来越高傲,面对皇帝的良苦用心也是不思进取。而他的兄弟们也是对他的皇位虎视眈眈,所以胤礽越来越多的把柄被人抓住,皇上也忍无可忍将胤礽废掉。本来以为这样胤礽就永无翻身之日了,但是后来的太子胤禔却在后来被发现用巫术诅咒皇子胤礽,于是胤礽又被重立为太子。

虽然胤礽被重新立为太子,胤礽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自己身后的权力又一次让皇上感到不安,而且胤礽还是不低调,这也导致胤礽又一次成为康熙眼中钉。随着康熙的老去,剩下的几个太子党也是争夺的越来越激烈,而胤礽也意识到了康熙的态度转变,于是他铤而走险起兵造反。对于这种不成器的儿子,康熙又一次将他废掉。康熙死后,皇四子胤禛继位,将两立两废的哥哥胤礽迁至祁县郑家庄,并且派了军队把守,最后胤礽终老郑家庄,享年51岁。

总体来说,朱标和胤礽之所以待遇不同,有很大程度是因为当时的权力体制不同,明朝当时是中央集权制度,所以除了皇上以外的人是没有那么大的权力的,朱元璋放心的将朱标当做皇子培养,他所要担心的人是手下的权臣。而胤礽的制度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也就是说除了皇室宗族意外,其他人也有处政的能力。康熙上台后大力的排除了这项制度,大力提倡皇权制度,但是皇子胤礽背后的势力让他仿佛又看到自己的权力被人夺走,所以才会对胤礽两立两废。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就关注那样的历史挺有趣吧。


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第一个原因

首先和两个的个人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康熙自幼就出生于宫廷之家,从小就生活在权利的漩涡当中;

但朱元璋在小的时候,乃至于他革命未成功之前他都是一个农民。(在革命成功之后,朱元璋追认圣人朱熹为自己祖先也就是这个原因咯)而且朱元璋算得上是中国唯一个一个纯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自身威望足够,敢问谁敢造他的反?(这时也许就有人要和我提高祖李渊,但是李渊和朱元璋一样吗?)



第二个原因

和太子本身也有很大关系,康熙太子胤礽本身和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就有一定差距。

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皇子,胤礽刚满周岁的时候就被封为皇太子,康熙对胤礽十分的疼爱,而且也对他寄予很高的厚望,从小对他就用心栽培。当然胤礽也没有辜负康熙对他的期望,聪明好学、文武双全。但长期的养尊处优及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最终使其人格分裂,贤德不再;而对高度集权的最高统治者来说,皇太子拥有的过多特权对其构成严重威胁。更何况对于康熙这样对于权力极其渴望的一位皇帝呢?(这件事情也可以参考汉武帝废太子刘据,基本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我们此时再来比对朱标,据《明史》记载: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而在朱标学习并协助其父处理日常政务之时,他每每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但终多因与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难行其道,因此甚至和朱元璋在大殿上大打出手,而即便如此朱元璋也没有对朱标做出较大的处罚!(要知道朱元璋可是皇帝啊,谁敢和皇帝吵架,更何况他还是朱元璋!)甚至民间都有个说法,如果朱标想要造反,朱元璋可能乐的立马就传位给朱标了!(笑)


第三个原因

那就是关于政治背景了,康熙生活的时代虽然是一个盛世,但清朝已经到达中期,各种政治势力已经发展的非常完善,看似平静的宫廷之家,其实背后风起云涌,康熙如果不废掉太子,或许他也许真的会被弑君篡位又或者被逼迫禅位成为太上皇呢,当然谁又知道呢?毕竟历史没有如果。

而朱元璋当时的情况,明朝刚刚建国,太祖朱元璋的名字就基本足以压下所有叛乱,再者当时明朝刚刚开国,国家需要修生养息,需要选一个比较仁慈的君主作为下任。(高祖刘邦和太宗李世民均用此计)而太子朱标恰恰完美符合了朱元璋对于他继承人的所有标准!

因此这也就导致了历史上的两种不同结果 这就是我对于此问题的回答,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