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规矩”和“爱”同时给孩子,聪明的父母是这样做的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其实这句话我们每个家庭都在用。但是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样。所以说取得的效果也就不一样。首先我们相信“规矩”的力量和作用力十分强大,能够将一个顽皮的孩子变成天才。

把“规矩”和“爱”同时给孩子,聪明的父母是这样做的


举例

有个男人结了婚,生了个儿子。他十分疼爱孩子,却很讨厌自己的老父亲。他的老父亲连路都走不稳了,到处磕磕绊绊的,除了吃饭以外,什么事也干不了。所以,他很想把老父亲打发走,便对自己的妻子说:“让老头到外面的世界去闯闯吧”。

妻子苛求他让老人留在家里,但他连听都不愿意听。所以她只好说:“那你就让他带上一条毯子走吧”。可他心里只想给老人半条毯子。正在这时候,他自己的儿子—个四五岁的小孩子,突然说起话来了:“父亲,你不必给爷爷一条毯子,给他半条就行了,剩下的半条请你好好的收起来,等我长大以后可以把它送给你,让你到外面的世界去闯闯”。大吃一惊的男人赶紧留住了他的老父亲,因为他已经知道自己的儿子为他准备了什么。

分析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说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形象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长。孩子每天都在用最精细的眼光注意着生活中的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于是,父母便成了孩子学习的示范老师。由于孩子正处于自觉和不自觉的过程中,他们的模仿能力比较强。他们的绝大部分能力和习惯都是从他人的言行中模仿过来的。父母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就会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感,也会失去在孩子面前的威信,他们的思想意识、习俗好恶、道德品质都会受到不好的影响。

所以说:要想给孩子立好规矩,父母首先要做表率。

把“规矩”和“爱”同时给孩子,聪明的父母是这样做的


好习惯就是好规矩,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1、培养习惯,疏导很重要。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很多的家长都经常感到困惑,在方式上难以抉择,往往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有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态度,然而完全放任一个孩子,他会怎么样呢?最后导致孩子随心所欲,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所以孩子的学龄前期要“管”和“教”为主,越小的孩子行为越应该管束和规范,对小孩子的无理行为不能迁就。如果在孩子的幼年时期父母就不能应付孩子的对抗行为,那么孩子以后就越来越不听话。

2、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有计划的习惯。孩子做事没条理、没计划,说明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处理问题缺乏系统性。如果不加以培养和纠正,可能导致孩子做事鲁莽草率,长大以后就自己的人生缺乏整体的规划,一生浑浑噩噩。所以说做事有计划,也是生活的良好习惯。父母应该从小对孩子进行培养,让孩子养成计划落实、检查反思的良好习惯,也是计划做事的保证。

把“规矩”和“爱”同时给孩子,聪明的父母是这样做的


讲规矩的同时把握好与孩子沟通的尺度,孩子才肯听

1、不要让打骂孩子成为一种习惯。有些父母觉得教育孩子是个“苦差”,再加上工作繁忙或者其它原因,懒惰思考其它的方法来管教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因此,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有了问题,就直接连打带骂,特别是脾气暴躁的父母更会容易这样做。其实打骂不是教育孩子,给孩子立规矩的好方法,只会让父母与孩子之间有隔阂,会让孩子失去自信,让孩子的变得脾气暴躁,有的时候会导致孩子有说谎的行为。

把“规矩”和“爱”同时给孩子,聪明的父母是这样做的


2、讲规矩也要把握好“度”。要求尽善尽美的父母,通常是期望太多、批评太多,总是挑毛病。当父母在孩子身上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时又不断地指出孩子的毛病。这样 会让孩子失去勇气,在降低孩子的自信,往往父母忽略孩子较小的、积极的行为,漠视了孩子的权利,这与孩子的成长是不相适应的。相反,如果父母时刻注意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加以鼓励,就会使孩子充满活力,并且要产生要多做一点的欲望。

把“规矩”和“爱”同时给孩子,聪明的父母是这样做的


友情提示

我们父母每天都要尽量花一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都要花一定时间坐下来和孩子谈谈心。远离日常事务走出家门,对孩子和大人都有益处。只要有可能,父母就应该设法与孩子一起去郊游,散步、参加一些集体活动等。有的父母工作的确很忙,不妨每天制定一个工作时间表,并尽可能取消应酬、聊天等不是非干不可的事情,这些时间完全可以奉献给孩子。无论我们有多忙,关心孩子都应该成为有责任心的家长的首要任务。父母应该让孩子感觉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母的爱。

把“规矩”和“爱”同时给孩子,聪明的父母是这样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