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北地(上)》

《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北地(上)》


《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北地(上)》

北地:意為北疆,秦置北地郡,隨時間的推移,更名變域,擴縮分合,均以隴東為中心,歷經窮變,其所轄範圍北達賀蘭山,西及隴山,南進關中,東垮橋山,其地域遼闊,地勢險要,實為華夏古國之要地,其郡府所置乃腹地即今之董志塬慶陽。

【百度詞條】慶陽:位於甘肅省最東部,甘陝寧三省區交匯處,系黃河中下游黃土高原溝壑區,習稱隴東",素有"隴東糧倉"之稱。慶陽是中華民族最早的農耕文明發祥地之一,20萬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4000多年前,周先祖開啟了農耕文明的先河。這裡是“環江翼龍”和黃河古象的故鄉,是中國“第一塊舊石器"的出土地;這裡是中國中醫藥文化的發祥地,中醫鼻祖岐伯的出生地,在此成就了舉世矚目的《黃帝內經》;這裡是原陝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甘肅唯一的革命老區被譽為“永遠的紅區”

提示:文明起始,除必備的自然條件外,還有火的發明、文字的用運、冶煉等諸多因素。本人已在2019年發表“慶陽——中華文明發詳地”一文中已有過考述,現就地質等方面作以補充論證。

一、從北地地質地礦佐證古人類在此生存的必然性

通過近現代對上古北地為核心的鄂爾多斯盆地,地質勘探研究,發現盆地為中生代上三疊系,是一套以大型內陸坳陷盆地為背景,以河流和湖泊相為主的陸源碎屑岩沉積,在三疊系和侏羅系,內陸湖盆沉積經歷了一套完整的湖進湖退過程。盆地可劃分為6個一級構造單元:即西緣逆衝帶、天環坳陷、陝北斜坡、渭北隆起、晉西撓褶帶和伊陝隆起,而慶陽就地處陝北斜坡構造單元。

今天在慶陽這個中國能源奇蹟的土地上,石油、煤炭工業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慶陽油田開採的三疊系延長組和煤炭開採的侏羅系延安組,在140-250萬年前分佈著大量的高大植物,有被子植物也有蕨類植物,形成一些規模不同的沼澤森林。後來植物大量死亡,被堆積埋葬,經過高溫高壓和石化作用轉化成煤,在深湖和淺湖區生活著各種水生動物,隨著盆地的形成擴大-萎縮-消亡,在盆地發育了一套穩定的湖相泥岩,其各個層位、不同地區形成大小不同的油氣藏。

如今資源的豐富恰好從側面反映出慶陽從中生代起就是一個宜動植物的生存的樂土。

《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北地(上)》


二、古化石對種群連續性的支持

(一)三疊的劍齒象

如果說資源是側面的證據的話,1973年慶陽市合水出土的劍齒象化石則更能說明問題。因其挖掘出土於馬蓮河畔,屬於黃河流域,故取名“黃河古象”。古象化石身高4米,體長8米,門齒長3.04米。其年代距今約200-250萬年。

《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北地(上)》


(二)第四系的古象化石

2012年10月8日,一支油田鑽探隊在甘肅華池縣城壕鄉一村莊拓寬井路時發現古生物化石。當地文物部門接到報告後,立即趕赴現場展開調查,初步認定所發現化石為古象化石,地質年代為第四紀(約1.8萬年前)。

(三)環江翼龍化石

1978年5月慶城且三十里鋪環江岸邊發掘出了“環江翼龍”化石。該化石是我國繼內蒙和新疆之後發現的第三個完整的翼龍化石,現存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環江翼龍的特徵較內蒙準喝爾翼龍原始,與歐洲發現的晚侏羅期翼龍相似。所以,環江翼龍化石應屬晚侏羅期。環江翼龍長33釐米,狀若蝙蝠,兩翼展開長達兩米,只能滑翔不能遠飛,主要靠捕食小魚為生。它的發現,證明了慶陽湖的存在,演示出慶陽地區古地理氣修候狀況。

甘肅侏羅紀發現最多的是魚類化石。在慶陽市華池縣的五蛟和慶城縣的馬蓮河白堊紀板岩石中,曾先後發現 “狼鰭魚”和“蛇”的化石。

《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北地(上)》


(四)涇川少女頭骨化石佐證現代中國人起源於中國本土,中國不但有7000年的華夏文明,而且有數十萬年的史前歷史。

1974年,平涼涇川縣畜牧獸醫站幹部劉玉林發現了一個人類頭蓋骨化石,經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鑑定,初步斷定是三萬——五萬年前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女性個體,具有蒙古人種特徵,屬晚期智人。該化石有人稱為“涇川人”,有人稱為“平涼人”有人稱為“涇川少女”。稱“涇川少女”應是最恰當的,因為她不僅代表涇河地區古人類,同時也標示出原始母系社會特色。該頭蓋骨化石出土於涇川縣涇明鄉白家塬的牛角溝。牛角溝位於白家塬圓疙瘩山的一側,現已因“涇川少女”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遺址。

專家認定這裡的地層屬於晚更新世早期。出土了的多種石器,其中有對植物性食物進行再加工的石片,有打獵用的石球,表明採集及獵狩在當地人社會生活中的顯著地位。當地人社會生活中的顯著地位隨著科技鑑定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涇川少女”的年代鑑定再一次被提上議事日程:2000年5月10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派專家赴涇川縣進行實地調研,希望通過對地形地貌、地質環境、地質構造年代準確地斷定“涇川少女”的年代。有專家認為,“涇川少女”極有可能是距今七萬年左右或更早時期的古人類化石。

《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北地(上)》


三、古遺蹟印證了原始社會的錐形

涇明鄉與慶陽市寧縣長慶橋鎮同處於涇河與蒲河交匯處。古蒲河人群與古涇河人群在這裡交江融合,涇川少女的遺骨及其伴隨的石器遺存,應該是古蒲河人群與古涇河人群遺存的代表。從長慶橋沿蒲河入涇河處上溯不到二公里是寧縣太昌鄉野王村,野王村桃核山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點,文化層厚達三米以上。沿野王村上溯不到四十公里,是舊石器時代中期著名遺址—鎮原縣太平鄉姜家灣、寺溝口遺址。該遺址出土的動物化石均屬薩拉烏蘇動物的主要成員、距今約二十萬年。姜家灣發掘有尖頭骨器,與“涇川少女“遺址點發現的文化遺存相類,數量及集中度更大。沿姜家灣向西北行百餘公里,有屬於舊石器晚期的環縣樓房子、劉家岔遺址。劉家岔遺址是目前甘肅境內出土石器數量最多,也是華北舊石器時代晚期比較重要的遺址之一,據鈾系法測定,劉家岔遺址距今約四萬多年。

南佐遺址:黃土大原腹地,西峰南佐有5600年至4300年的宮殿式遺址地面建築室內面積6300平方米,經第五次考古發掘確定,F1建築遺蹟是一座供集會、祭祀用的部落集團的核心建築。比甘肅秦安大地灣殿堂遺址(F901)佔地約420平方米,陝西彬縣水北遺址房址面積190平方米,迄今被稱為渭水和涇水流域最大的仰韶文化房址。

參考書目:

1。《另一半中國史》高紅雷著文化藝術出版社

2.《上古慶陽》竇彥禮著陝西三秦出版社

3。《麥克尼爾全球史》麥克尼爾著北京大學出版 社

4.《中國.慶陽曆史大觀》於俊德編著中國文聯出版社

5.《先周曆史文化新探》田澍主編甘肅人民出版 社

6.《中國通史》范文瀾著人民出版社

7.《史記》司馬遷撰嶽麓書社出版發行

8、《漢藏語系源於中國北方》來源“文摘報”

(注):兩把火兩張弓:心靈之火與自然之火謂兩把火。兩張弓是弓箭之弓和人的足弓。

作者簡介:王毅,88歲,慶陽地區祖傳骨科名醫世家,岐黃文化的傳承者,隴東岐黃文化博物館館主,長期致力於上古文化的研究。

《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北地(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