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庄子】第一篇《逍遥游》004:境界有大小


【一起学庄子】第一篇《逍遥游》004:境界有大小


【逍遥游】 故夫知效(1)一官,行比(2)一乡,德合(3)一君,而征(4)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5)犹然(6)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7),定乎内外(8)之分,辩乎荣辱之境(9),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shuò)数然(10)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11)御风而行,泠(líng)然(12)善也,旬有五日(13)而后反。彼于致福(14)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15)乘(16)天地(17)之正(18),而御六气(19)之辩,以游无穷(20)者,彼且呜呼待哉!

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注释】(1)效:效能,引申作“胜任”解。

(2)比:适合。一说“比”即“庇”。

(3)合:投合。

(4)而:古代与“能”字音近义同,作能力、才能解。征:信。

(5)宋荣子:即宋钘,先秦思想家,思想近于墨家。

(6)犹然:笑貌。

(7)沮:沮丧,丧气。

(8)内:指自身的内在修养。外:指待人接物。

(9)境:境界。

(10)数数然:急切追求的样子。

(11)列子:名御寇,战国初期郑国人,相传其曾遇仙人,习法术,故能乘风而行。

(12)泠然:轻妙的样子。善,指御风技术高超。

(13)旬有(yoù又)五日:十五天。有,通“又”。

(14)致福:求福。

(15)若夫:至于。

(16)乘:顺应。

(17)天地:指天地间万象万物。

(18)正:指自然界的正常现象。

(19)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辩:同“变”。

(20)无穷:指时空的无始无终、无边无际。

【原文翻译】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象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

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汲汲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

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积极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

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庄子思想】

前面一讲庄子提到蝉、斑鸠、朝菌、惠朔这些小境界的生物不能理解大鹏鸟图南的行为,接着庄子提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人,看似达到的境界很高,其实仍是小境界。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四类人在某一方面可能比较擅长,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他们看待自己就像蝉、斑鸠看自己一样。

接着庄子提到了第五类人,嘲笑前面四类人的宋荣子,这类人境界高一点。“举世而与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全世界的人都恭维他捧他,他也毫不理会;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他骂他,他也绝不改变方向。

平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在心里面反复揣摩出各种意思,生出各种情绪。别人夸奖你,你就觉得高兴,别人诽谤你,你就十分气愤,恨不得找他拼命。

宋荣子为什么能做到如此淡定呢?因为他“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什么是我,什么是他,什么是物,什么是心,什么是外在世界,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事,他都清清楚楚;对于人世间的荣与辱这两种境界,他也看得很清楚,这些只是表面现象,与独立的人格毫不相干,他辨别得很清楚。

庄子感慨“斯是已”,做人做到这样,真是了不起。 “虽然,犹有未树也”,但是就算是这样,这一类人还没有找到生命的真正价值,还是没得道!

接着,庄子讲到第六种人列子。神仙分五等,大罗金仙、天仙、地仙、人仙、鬼仙。列子属于地仙一类,不用走路,可以在地球上飞。

但是庄子又说,会飞有什么了不起,飞得起来还是要靠风,靠空气。列子虽然免掉了走路,但还是要有其他东西的帮助。这是小境界,不是大乘。

那么庄子讲这么多,所谓的大境界到底是怎么样的?

真正的大境界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凭借天地浩然正气,不受物理世界支配,反而能支配物理世界的人,无边无量的空间时间不能控制他,他已经超越了物质世界。

庄子用一句话来描述这类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