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珠海澳门旧地重游。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从广州到珠海的城轨列车每天很多班次,基本上不用担心购票问题。一个小时左右,到达珠海站。 早上10点多,天色微暗,正值冷空气南下,细雨纷飞,寒风袭人。 查看珠海站旁的公交站牌,十多路公交车,总有一辆适合我。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上车投币2元,顺利抵达预订的酒店。无一例外地选择格林豪泰集团旗下酒店,位于莲花路256号的贝壳酒店拱北口岸店。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时值中午,在莲花路上的某间粤菜馆解决午餐后便乘坐99路公交车(2元)到海边去。

香炉湾畔听海韵

珠海作为海滨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本。 99路公交车沿海洋之滨一路揽胜,俨然就是一条珠海城市景点的观景线。透过朦朦胧胧的车窗玻璃,看到的也是一片灰蒙。雨唰唰的下,掩盖着空气中弥漫的慵懒气息,似乎在催促着我们快点下车游弋。 在海滨泳场站下车,多座钢板结构艺术品展现眼前,虽不明所表,仍能感觉出它的磅礴大气。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海滨泳场在情侣中路段,东临大海,北眺珠海渔女,南望九洲岛,占尽地利条件。 这里原本是个蚝场,建设情侣路时从外地运来沙子铺就人工沙滩,比较粗糙。后经过改造,重新修缮,使之沙细水清,植被茂盛,极具浪漫情调,成为情侣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无奈我们遭遇雨神,其时雨势渐大,雨点打落地面的滴答之声不绝于耳。遥望对岸,如雾笼罩般依稀可见,滩涂上没有行人,没有游客,有的只是密密麻麻的深浅不一的脚印,述说着这里曾经的热闹。 漫步海滨,但闻海浪轻抚沙滩,低声吟哦,似窃窃私语,与珠落玉盘的雨声交织成一首轻音乐,低沉婉转,悠扬绵长,穿越百年时光,悠悠回荡心中。 好想就此停留,躺在沙滩上任由风吹雨打,聆听海潮的呼唤,洗涤浮躁的心灵。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雨声渐停,换之而来是无声的雨粉夹杂透心凉的海风,在海边徜徉,凉风拍打着面庞,时而轻柔,给我润泽;时而凌厉,给我鼓励。 远处一只巨型贝壳矗立在海面上,雨雾缠绕下朦朦胧胧,恰似龙宫宝物绽放。把镜头拉近,才看清楚,那便是去年才竣工的珠海大剧院,是中国唯一建设在海岛上的歌剧院。 东临香炉湾,与野狸岛相伴,珠海大剧院是一大一小两组“贝壳”的形体,有“日月贝”之称。据说日月贝方案来自“日月贝”这一独特的海洋物种,更对“贝壳”的形象加以提炼,“珠生于贝,贝生于海”,与珠海城市品味一脉相承。 据闻,日月贝白天呈现半通透效果,晚上则像月光一样晶莹剔透,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都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只是晚上的时候我们已经离开了,没有欣赏到那醉人的夜景。 海面上零落的几艘渔船,给苍茫的南海些许点缀,显得格外清新悦目。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走过一段,这里停靠着数以百计的渔船,时值午后,渔船并没有出海的意思。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路过得月舫,一座颇为高档的海鲜酒楼,出品粤菜,在此就餐可观海景。外观像一艘大船,宫廷风格包装,给这一路段平添了几分雅致与雍容。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终于来到了日月贝脚下,白色的犹如水带一般的海韵城,很诗意的名字,想象着这里一定颇为浪漫与悠闲。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冷雨寒风,来的路上人影稀疏,这里也是门可罗雀。 偌大的建筑物里,有餐饮店,咖啡店,酒吧,花店,影城等,布置新颖,兼具时尚与文化元素,颇有情调。崭新的装饰物预示着才新开业不久,还有不少仍在装修的店铺要来分一杯羹。 游客极少,显得异常宁静与安详,漫步其中,享受这难得的远离琐碎生活的闲暇时光。 在麦当劳一隅坐下,点了杯热奶茶暖暖身子,然后安然闭目养神。 试想,在闹市的一角,有这么一个可以放慢生活节奏的海岛,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同时可听可看可玩可吃,虽远离闹市仍能生活丰富,何其美哉。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近距离观看日月贝,两只大贝壳微微张开,如此造型的建筑物,无论远观近看皆成谜,怎么做出这效果的呢,此技术真鬼斧神工了。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想起数年前去过的北京国家大剧院,其建筑造型已经是出神入化的了,但比起这个,本人觉得稍逊一筹。 广州大剧院有机会也要去参观一下,比较一下。 雨还在下着,淅淅沥沥,在海韵城内躲避雨水和寒风终归不靠谱,我们商量着出去商店购买御寒衣物。 从海韵城二楼远眺,可以看到我们来路上的车流和停靠岸边的游艇,感觉世间如此美好。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海韵城旁有Z11公交车终点站,一款微公交,上车投币1元,线路较短,站点不多,但方便闹市区接驳来日月贝。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唐家湾里搜故事

第二天计划到唐家湾去。 天色微微变亮,看来天气好转了。 早餐后沿莲花路到迎宾南路的公交站点乘坐10路公交车(3元)在唐家站下车,足足45分钟的车程,真远。 下车往上一点就是唐家汽车客运站,这里有到达珠三角的各类客车。客运站对面就是山房路了,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沿山房路进入,一派乡镇特色的繁荣景象,一种久违的感觉,多年前我到从化太平看到的也是这般模样。 走过一段,街景渐变古旧,有种步入古镇的感觉了。 最先进入视线的是正在装修中的瑞芝祠,门口的黑石块上刻着“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墙上挂着“珠海市高新区唐家湾镇文化站瑞芝祠分站”的牌子。 由于无法进内参观,经查找资料得知,瑞芝祠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唐瑞芝自建的砖木祠堂,为唐家湾保存较完整的清代祠堂之一。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瑞芝祠对面就是望慈山房。 望慈山房,原为唐绍仪的私人别墅,建于1929年,坐西北向东南,分前后两座。曾作为中山模范县县政府办公楼,上世纪八十年代,唐绍仪的遗孀吴维翘将望慈山房捐献给唐家镇人民政府作老人活动中心,延用至今。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纪念室内虽有唐绍仪的相关摆设,却是被诸多杂物包围着,气场都被破坏了,看着非常不雅观,非常不舒服。 转上二楼,为老人的健身娱乐室,但蒙尘已久。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这座别墅很大,建筑面积有600平方米,作为老人活动中心是当地老人的福气。但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保护不周的感觉。 山房路上新旧建筑的碰撞,既传统又现代。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继续向前,横支大同路口出现一间古建筑,看介绍才知道,这是翘卿家塾。 民国初年,茶叶巨子唐翘卿出资为本房子弟兴建了此私塾,建筑面积164平方米。此屋曾作为唐家人民公社唐家大队办公点。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裹有岁月痕迹的古旧建筑,一路吸引着我。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这座建于民国的学镜堂,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总面积373平方米,曾作为解放万山群岛部队驻地和珠海县宣传部办公点。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这家应该是私宅,颇有艺术性。那探出墙头的是珠海市花勒杜鹃么?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沿路皆见这种带有文艺气息的装潢风格,漫步其中,恍若进入少时的幼儿园里了。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终于看到唐绍仪故居的指引了。门面很小,毫不大气,这就是民国第一任总理的家居所在?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从小巷子进去,尽头就是唐绍仪故居,但大门紧闭,门前挂“内部维修,暂停开放”小牌子。看上去年久失修的模样,墙面斑驳,原色褪尽,如风烛残年的老人在等待救援,令人唏嘘。 据介绍,唐绍仪故居是两座两层并连而成的楼房。西座建于清代,为唐绍仪祖父所建。东座建于1929年,为唐绍仪所建。 2003年,故居由市文化局按历史原貌修复。2008年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一段古围墙,印证了唐家湾沧桑的历史。 据记载,唐家古围墙始建于清顺治初年,原总长约5000米,高约3米,厚约0.5米,夯土筑成,设有五门,即万安门、龙庆门、迎曛门、启明门和亨衢门。围绕唐家旧村一周,是唐家乡民防盗自卫的重要设施。 唐家古围墙历经数百年风云变幻,五门已先后废毁,墙体严重毁坏,今仅残存龙庆门至凌园埔、后门林和鹅峰山下三段共约580余米。 2011年11月公布为珠海高新区不可移动文物,2012年7月公布为珠海市不可移动文物。2015年11月,珠海高新区管委会对唐家古围墙进行了修缮保护。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往前,看到一座纪念碑,国防建设烈士纪念碑,为纪念在国防建设中牺牲的烈士所立。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后面是抗日烈士纪念碑,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唐明、唐树锋烈士所立。

走进珠海,走近珠海,第一篇,随笔

忽然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笼罩着纪念碑,久久不散,我站在纪念碑前但觉凉风阵阵,微风轻柔的抚摸我的耳廓,它要对我说什么呢?

此篇为本人珠海游记的第一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