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中华五千年》第一篇:远古传说之“大禹治水”

人物介绍:姓名:姒文命;外号:禹、大禹、夏禹、帝禹;民族:华夏族;出生地:安邑(今山西夏县,不过存在争议,具体以身份证为准);特长:治水。

《大话中华五千年》第一篇:远古传说之“大禹治水”

黄河虽然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是这位母亲有时候对待孩子还是挺严厉的:从古代开始,关于黄河泛滥的记载就数不胜数,而中原地区的孩子们常常成为“母亲”治理的主要对象,虽然每次大家都是哭爹喊娘,但是“牛奶加大棒”的育儿政策仍是隔三差五的上演,没有停止的迹象。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波经常被治理的孩子们,在一次次被教训后,开始反思: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到底我是做错了什么(貌似一句歌词,纯属巧合)?有人提议说:要想我们不被揍,得转移目标呀,让“母亲的怒火”转移给别人。大家一听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于是就有人向当时的君主-尧提出了这个计策,别说,尧也正为此发愁呢,听后连说:此计甚妙、甚妙,可谁干、怎么干?大家似乎早有准备,齐推“鲧”,尧不是很满意,可暂时又没有好的人选,只好认命了“鲧”为“水利部长”。

《大话中华五千年》第一篇:远古传说之“大禹治水”

这位新部长估计深谙兵法之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在中国历史中他可称得上是鼻祖了,所以他的治水理念就是“堵”,这一堵就是九年(比帝都堵车都猛),不过好像没有什么效果:“母亲的更年期”还是如约而至,尧眼看着自己的任期就要到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不做二不休,撤销了鲧的职务并流放到羽山养老。

尧死后舜继承王位,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舜也要开展治水行动,可谁还敢接这个烫手山芋呢?大臣们又推荐一个人——“禹”,也巧,禹是鲧的儿子,真想说,这帮大臣们真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没想到的是两个儿子并没有两个老子之间的事情而心生怨恨,反而一拍即合。

为了避免重蹈父辈们的覆辙,大禹不敢再有丝毫懈怠,新婚假期没有休完就带着秘书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开始了治水行动,他们走遍及了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走到哪里、测量到哪里、询问到哪里、记录到哪里、计划到哪里。就这样,大禹慢慢的总结出了一套治理水的方法:改堵为疏。

从此,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联合当地群众来施工,他也不把自己当国家干部,而是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一副人民的好榜样。

他忘我的干着,曾经有三次可以回家看望家人的机会他都放弃了,不是他不想回家,是他知道治水的任务有多艰巨、多紧急,孩子的哭声让他心如刀绞,可他义无反顾,含着泪水奔赴治水前线。

大禹治水注重整体性,他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分别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对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他治理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鲤鱼跳龙门"的典故其实也从大禹而来:在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时,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大禹察看了地形,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话中华五千年》第一篇:远古传说之“大禹治水”

13年后,大禹终于完成了治水壮举,黄河母亲似乎也很满意,血活了、气顺了,发脾气的时候就屈指可数了。大禹自然成为了大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