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讨人嫌的青铜器,竟然记载着“大禹治水”的传说

建国初级,我国开始大量回收流落在民间的文物,随着国家的重视,文物的价值也变得越来越高,有一些人为了在文物中获利,开始大量的伪造文物,并将它运送到香港。香港还未回归之前,一直都是国内和国外文物的中转站,随着文物转移的数量增加,香港的文物市场也变得鱼龙混杂,很多真假难辨的文物排放到一起,谁也不敢轻易买下。但香港作为一个文物大市场,依然吸引了很多文物热爱者。

2002年,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正在收集文物,准备到香港来进行考察,这一次的出行博物馆特地请来了李学勤先生。李学勤先生是我国内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学价、清华大学的教授,他致力于汉朝以前的历史文化研究,在甲骨文、青铜器、战国文字等诸多历史领域都有重大的贡献。这一天,保利博物馆的专家和李学勤先生来到香港街头闲逛,他们漫无目的的看着摊子上的文物,企图从中找到一件真品。突然一个小摊上一件文物吸引住了李学勤先生的目光,他拿起这件文物一看,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一件青铜盨。

青铜盨是商周时期举行祭祀活动时用来盛放稻米和各种粮食的礼器,呈椭圆口,有盖、两耳、圆足或者四足,盖上有四个矩形钮,可以仰置盛物,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原本李学勤先生还想继续研究,但因为这件文物锈迹斑斑,已经看不清上年的纹路了。即便如此,李学勤先生还是相信自己的眼光,认定这件文物一定是商周时期的真品,想要将它带回北京。但李学勤先生的这个想法却被同行的专家反对,他们认为这件文物如此破旧,看上去也没并没有什么历史价值,根本不必浪费心思。

但李学勤先生执意要将这件文物买走,即便是众多的专家对这件文物嫌弃不已,但依然挺住压力高价将它带回了祖国。将文物带回北京后,李学勤对文物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这件文物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达2.5千克。为了能够了解更多的信息,李学勤还用特殊的手段青铜盨进行清洗,清洗过后,这件青铜器的真正原貌才正式出现在人们眼前,惊艳了很多人的目光。

文物的全身布满了凤鸟纹饰,一共有12只,每一只的造型都十分优美、做工极为精细,将人们对凤凰的认知刻画出来,这也体现出了当时的人民对于凤凰的崇尚,将它视为吉祥物。这些凤凰的出现不仅呈现出了当时人们的文化知识,在青铜盨的底部李学勤先生还发现了记载着大禹治水的历史文献,这些文献中一共有98个字,是中国最早关于大禹的记载。在这些文物中还提到了“遂公曰”三个字,于是这件文物便被命名为“遂公盨”。

李学勤先生经过解读得知,这些文字中记载的“大禹治水”并不是远古传说,而是真实存在的事情。但是在已知的历史文献中,对于夏朝建立者大禹的记载确实非常稀少,只有春秋时期中记载了“禹迹”两个字。但这件文物不同,它的出现清晰地记载了大禹治水的过程,是目前为此第一次出现的文物例证,将大禹治水的文字提前了700多年的时间,对我国的考古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而这一意义也奠定了这件文物成为国宝级文物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