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討人嫌的青銅器,竟然記載著“大禹治水”的傳說

建國初級,我國開始大量回收流落在民間的文物,隨著國家的重視,文物的價值也變得越來越高,有一些人為了在文物中獲利,開始大量的偽造文物,並將它運送到香港。香港還未迴歸之前,一直都是國內和國外文物的中轉站,隨著文物轉移的數量增加,香港的文物市場也變得魚龍混雜,很多真假難辨的文物排放到一起,誰也不敢輕易買下。但香港作為一個文物大市場,依然吸引了很多文物熱愛者。

2002年,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正在收集文物,準備到香港來進行考察,這一次的出行博物館特地請來了李學勤先生。李學勤先生是我國內著名的歷史學家、古文學價、清華大學的教授,他致力於漢朝以前的歷史文化研究,在甲骨文、青銅器、戰國文字等諸多歷史領域都有重大的貢獻。這一天,保利博物館的專家和李學勤先生來到香港街頭閒逛,他們漫無目的的看著攤子上的文物,企圖從中找到一件真品。突然一個小攤上一件文物吸引住了李學勤先生的目光,他拿起這件文物一看,一眼就認出了這是一件青銅盨。

青銅盨是商周時期舉行祭祀活動時用來盛放稻米和各種糧食的禮器,呈橢圓口,有蓋、兩耳、圓足或者四足,蓋上有四個矩形鈕,可以仰置盛物,距今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原本李學勤先生還想繼續研究,但因為這件文物鏽跡斑斑,已經看不清上年的紋路了。即便如此,李學勤先生還是相信自己的眼光,認定這件文物一定是商周時期的真品,想要將它帶回北京。但李學勤先生的這個想法卻被同行的專家反對,他們認為這件文物如此破舊,看上去也沒並沒有什麼歷史價值,根本不必浪費心思。

但李學勤先生執意要將這件文物買走,即便是眾多的專家對這件文物嫌棄不已,但依然挺住壓力高價將它帶回了祖國。將文物帶回北京後,李學勤對文物進行了細緻的研究,這件文物高11.8釐米、口徑24.8釐米、重達2.5千克。為了能夠了解更多的信息,李學勤還用特殊的手段青銅盨進行清洗,清洗過後,這件青銅器的真正原貌才正式出現在人們眼前,驚豔了很多人的目光。

文物的全身佈滿了鳳鳥紋飾,一共有12只,每一隻的造型都十分優美、做工極為精細,將人們對鳳凰的認知刻畫出來,這也體現出了當時的人民對於鳳凰的崇尚,將它視為吉祥物。這些鳳凰的出現不僅呈現出了當時人們的文化知識,在青銅盨的底部李學勤先生還發現了記載著大禹治水的歷史文獻,這些文獻中一共有98個字,是中國最早關於大禹的記載。在這些文物中還提到了“遂公曰”三個字,於是這件文物便被命名為“遂公盨”。

李學勤先生經過解讀得知,這些文字中記載的“大禹治水”並不是遠古傳說,而是真實存在的事情。但是在已知的歷史文獻中,對於夏朝建立者大禹的記載確實非常稀少,只有春秋時期中記載了“禹跡”兩個字。但這件文物不同,它的出現清晰地記載了大禹治水的過程,是目前為此第一次出現的文物例證,將大禹治水的文字提前了700多年的時間,對我國的考古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而這一意義也奠定了這件文物成為國寶級文物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