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那麼多年的豆腐,第一次聽這麼全的有關豆腐的故事

最先了解豆腐的,應該來自朱自清筆下的冬天,因為他總是離不開豆腐這種溫暖滑嫩的食物。

吃了那麼多年的豆腐,第一次聽這麼全的有關豆腐的故事

從先秦的《詩經》到曹植的《七步詩》,從“啜菽飲水”到“種豆南山”,國人食用豆類的記載不絕於書。而作為豆製品家族的重要成員,豆腐的歷史,也有著濃厚的傳奇色彩。


吃了那麼多年的豆腐,第一次聽這麼全的有關豆腐的故事

故事,還要從一個傳說講起。

傳說,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沉迷修道,在今天安徽淮南八公山一帶聚眾煉丹,無意中將石膏注入豆汁中,於是就誕生了豆腐這種食物。

當然,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到今天還有爭議。這種說法的起源,來自理學家朱熹所作的豆腐詩,“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術,安坐獲泉部。”朱熹自己還特別做了註釋,稱世間流傳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

此後,經過《本草綱目》等書籍的因循,劉安發明豆腐的說法,逐漸深入人心。

吃了那麼多年的豆腐,第一次聽這麼全的有關豆腐的故事


事實上,劉安所在的秦漢時期,有關豆腐的記載極為罕見;而朱熹所生活的兩宋時期,才是豆腐真正開始廣泛食用的年代。

據史書記載,南宋臨安府街頭酒肆中,已經有了豆腐羹,煎豆腐等相關菜品,與血髒,蛤蜊肉等一道作為下酒小菜出售。

吃了那麼多年的豆腐,第一次聽這麼全的有關豆腐的故事

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還記載了以為愛吃蜜的長老,專喜歡用豆腐,麵筋之類蘸蜜食用,常常與同樣愛好吃蜜的蘇軾一起分享吃蜜的心得,後來被蘇軾寫進詩裡,便有了著名的《安州老人食蜜歌》。

此後,上到宮廷玉饌,下汁百姓人家,豆腐作為不可或缺的基礎食材之一,受到社會各階層的一直喜愛,花樣也從一開始的煎豆腐,豆腐羹,進一步衍生出熝豆腐,鍋塌豆腐等不同做法。

吃了那麼多年的豆腐,第一次聽這麼全的有關豆腐的故事

元代學者謝應芳曾對豆腐作出極高的評價:年老者吃肉,是古今不變的敬老慣例,但一旦老得沒有了牙齒,那即便有再多肉,也難以享受,而像豆腐這樣幹軟可口的食品,才是真正用於養老的好東西。其對豆腐的喜愛之情,自不待言。

除日常食用外,豆腐的藥用價值,也頗受古人重視。《本草綱目》記載,豆腐“主治寬中益氣,和脾胃,消脹滿,下大腸濁氣,清熱散血”,並附有相關醫方,如白豆腐醋煎服用,能治痢疾,豆腐切片外敷,能治杖瘡,諸如此類。

吃了那麼多年的豆腐,第一次聽這麼全的有關豆腐的故事

由於同時具備便宜,美觀,利口,用途廣泛等諸多特點,豆腐也開始衍生出濃厚的象徵意味,使用豆腐漸漸成為了節儉,清廉的象徵。如南宋初年,宋高宗與大臣對話時,便稱自己知道目前條件艱苦,一直不怎麼吃肉,常吃蔬菜,最近還摻了豆腐作羹,吃起來也覺得不錯,以彰顯節儉,勉勵大臣。明朝永樂年間,有御史剛正清廉,平時只吃豆腐,還贏得了“豆腐御史”的稱號。

其他諸如“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之類的俗語,更是耳熟能詳。

既可以食用,又可以藥用,既上得了廟堂,又入得了廚房。長期以來,豆腐這種看上去稀鬆平常的食品,受到人們一致喜愛,至今,依舊在這寒冷的冬天,為人們營造著融融暖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