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均生:太極拳的自轉與公轉

洪均生:太極拳的自轉與公轉

凡是適應生活.符合客觀事物規律的,必然符合科學。方法是萬變的,而原理是不能變的。方法的變,是因人、因事、因地而變,但仍合乎原理,也可以說合乎需要的。

陳式太極拳雖然世傳已久,但至十六代陣鑫先生才總結出此拳的科學原理和方法,提出“太極拳,纏法也”,並加重語氣說:“不明此,即不明拳”。陳鑫先生說的纏法,就是螺旋運動形式,通過螺旋形式,周身漸漸練出一種纏絲勁來。這種勁是剛柔相濟的,也就是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說的“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的勁,是用科學方法練出來的勁。這種勁,在生理方面能使全身關節、肌肉束、各個細胞一動無有不動,甚至內臟也隨著軀幹的左右轉動而發生自我按摩的功用。日久天長,人體由於氣血循環通暢,自然得到健康,在技擊方面,由於變轉靈敏,對方來力挨我何處,我隨其方向略一轉動,便可化開。這就是太極拳要求的引進落空。當轉動時,因為走的是螺旋圓形,這半邊隨化,另—邊必然轉過來,自然形成柔化剛發。假設動作慢時,轉到圓周四分之一,便可生效。功夫越深,速度越快,略一旋轉,便能化發同時發生作用。 所以太極拳又要求由大圈而小圈, 由小圈而無圈。大圈小圈是自轉配合公轉,無圈則是隻用自轉。

洪均生:太極拳的自轉與公轉

什麼是自轉? 什麼是公轉? 陳鑫寫的書上沒有這個名詞。陳發科老師教拳時,也不曾提過自轉和公轉。這是我在解放後為了教人才提出的。陳鑫講纏法,有順逆、左右、上下、進退、前後和大小六種,沒分出主次來,也沒說明順逆是以何為據而定的。沈家楨、顧留馨著《陳式太極拳》,指出:順逆纏絲為基本纏法,其它為方位纏法。主次分明,是進步的。但我從實踐中體會出,每個動作都有自轉與公轉的配合。

有人說:“以順著時針的旋轉方向為順,反之為逆”。這種說法雖然不無道理,但只可作為軀幹旋轉的順逆規律。因為手各有兩個,右手順時針為順,左手如此轉動豈不相反? 因此我便以手心的上轉為順,而下轉為逆。至於公轉,則分為左右旋和前後旋兩類。左右旋又分為正旋和反旋。因公旋一週中的纏法,必然是一半順纏,一半逆纏。凡從下順纏收到心口前,變逆纏,從上開與眼平的,為正旋如“雲手”;凡順纏從上向內收到肘齊乳房,變逆纏,而手經心口、胯前,開到與眼平的,為反旋如“十字手”。前後的公轉,只有反旋而無正旋如“前蹚拗步”、“ 倒卷肱”。腿部的纏法,系以腰的轉旋方向而定順逆。腰向左轉,則左腿順纏而右腿逆纏;腰向右轉,則右腿順纏而左腿逆纏。由此可以肯定,腿部纏法的配合,只有一順一逆,而無雙順雙逆。雙逆纏則身必向前僕跌,雙順纏則身必向後仰跌。它不同於兩手的配合有雙順雙逆和—順一逆。

腿部的公轉,分為裡、外、前、後弧線。一般講,前進則走裡前弧線如(拗步類),後退則走裡後弧線如(倒卷肱),左右旋轉的步法則走外前或外後弧線如“掃蹚腿”。至於軀幹,則只有自轉而無公轉。因為從頭頂百會穴至尾骨長強穴的上下一條線,在力學上等於槓桿的支點。支點只能旋轉,不許搖擺。假如隨著步法的進退而變更方向,也應隨遇平衡而適當位移,不許偏移於某腿。拳譜雲:“立如平準”,“腰如車軸”,可見古人早明此義。

洪均生:太極拳的自轉與公轉

按照力學原理,重心越低越穩。所以太極拳歷來主張氣沉丹田。但沉氣不是有意鼓起小腹,而是運用科學方法。陳式太極拳的方法是尾骨長強穴微向後翻。這個姿勢,使小腹下方自然向內斜著收斂,從而使氣自然下沉,而人體重心也自然降低。這是陳式太極拳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同其他太極拳的根本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