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2)

前文講到,非法蒸餾者和蘇格蘭政府之間的百年鬥爭,因格蘭利威的率先垂範,給予了當時多數私釀者一定的從業信心,這段“貓鼠遊戲”也告一段落。在之後的幾十年裡,《消費稅法》的問世也確確實實的讓威士忌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2)


首當其衝的就是合法蒸餾廠的層出不窮,前年的200餘間蒸餾廠到了次年,便幾乎翻倍。今天我們在市面上常飲用的蘇格蘭威士忌酒廠,諸如麥卡倫(Macallan)、歐肯特軒(Auchentoshan)、慕赫(Mortlach)等等,幾乎就都是那年之後陸續成立的。


根據這點,不妨大膽地猜測一下,這些我們熟悉的酒廠品牌其實很可能在1823年之前就已經暗地私釀威士忌了。如今回望過去,答案顯然是肯定的,相信不少專業人士正是因為之前“非法從事”的經驗傳承,才能更得心應手的建立起日後一座座偉大的蘇格蘭威士忌蒸餾廠。


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2)

說回正題,蒸餾廠的不斷增設,產能直線上漲,蒸餾效率自然也要跟著需求提升。1826年,由羅伯特·斯坦恩(Robert Stein)發明的連續式蒸餾器應運而生,只要持續的輸入酒汁,便能不間斷地蒸餾。


這極大改善了蒸餾方式,為威士忌優質生產帶來了曙光,大批酒廠開始興建擴建,產業飛速發展。威士忌產業在這期間就猶如賭場中的藍色籌碼,吸引了大批投資者進場,紛紛投資蒸蒸日上的威士忌產業。


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2)

科菲蒸餾器(連續式蒸餾器)


然而過度的商業借貸導致泡沫越吹越大,滋生了金融危機的溫床。終於,善於投機的羅伯特(Robert) 和帕蒂森(Pattison)倆兄弟看中了這行業裡驚人的獲利前景,於是他們利用銀行的借貸能力,大量集資金錢,買下了格蘭花格(Glenfarclas)、歐本(Oban)等大批酒廠股權。


突飛猛進的擴張速度也成為了帕蒂森兄弟進一步的投放宣傳,眼見資金越滾越多,帕蒂森兄弟的生活越加奢靡,泡沫也漲至一觸即破的臨界點。


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2)

帕蒂森兄弟

正所謂“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市場經濟亦是如此。經濟連年的下坡路,威士忌的需求也逐漸下降,持有股份的有錢人都紛紛想要套現,再加上市場上對帕蒂森公司運營不穩的流言蜚語,這時人們才驚訝的發現,原來帕蒂森只是一個空殼公司罷了!


眾人隨即憤起將其告上法庭,隨著最後法官的宣佈,成了壓倒帕蒂森的最後一顆稻草,之後宣佈破產並進行清算,負責人兩兄弟相繼鋃鐺入獄。


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2)


這一消息極大地打擊了本就因市場衰落的威士忌行業,重創信心下的投資者和銀行撤資,讓不少投資者血本無歸,許多蒸餾廠剛開始運營不久便馬上關停。


還有帕蒂森公司先前的多次併購重組,和許多蒸餾廠、酒商、投資機構牽扯了錯綜複雜的往來關係。其中利害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先後至少有9家公司因帕蒂森的倒閉而徹底破產。


史稱這次危機為帕蒂森危機(Pattison Crisis)。自此,榮光的威士忌產業畫下句點。


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2)

帕蒂森公司當時打出的“虛假廣告”


1914年7月28日,一戰爆發,英國被迫捲入戰爭。戰時的後勤補給又需要大量的糧草儲備,令原本就持續低迷的威士忌行業雪上加霜。


甚至此期間還鬧出過一點笑話,因為戰爭的緊急爆發,槍械彈藥嚴重生產不足,軍隊管理層甩鍋認為是後勤人員喝太多酒的關係,揚言道:“喝酒造成的傷害比所有德國潛艇的加起來還大!”之後中央管制委員會成立,禁酒的思想浪潮終於浮出水面。

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2)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隨後,禁酒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漸蔓延開來,在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都有禁酒運動。到了美國,當時的美國還未經歷六十年代的嬉皮士運動,整體國情還處在保守極端的情況,社會問題也一大堆。諸多因素導致新教基督徒領導下的這幫激進分子,產生了禁止酒精的想法。


之後他們幾年裡不斷的奔走倡議,一州一州的立法禁酒。最終在1920年1月17日,美國憲法第十八修正案正式通過,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美國禁酒令。


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2)


在今天我們作為歷史的過來者,瞭解該法的荒謬之處,禁酒令不但沒有使得酒精的消耗減少,反而使得私酒猖獗,許多無辜百姓淪為走私罪犯、執法官員收賄腐敗,黑手黨也藉著運販私酒,野蠻成長。


甚至這些“罪犯”當時為了美化自己私釀的非法行為,美其名曰私釀酒為“moonshine”。從當時的文獻記載來看,正是因為這種飲用粗製濫造的“moonshine”導致許多平常百姓的雙眼失明,甚至是喝出人命。可以說,當時的美國是一個無法無天的罪惡時代。

但當時的政府似乎並沒有意識到,該法會引發這後續巨大的社會問題。也許是如火如荼的工業革命,給全球帶來的這種巨大沖擊力,讓這些底層社會問題,隱藏在了時代的浪潮之中。


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2)


隨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貧富的差距擴大,窮苦人擠在城市的邊緣裡,貧困潦倒,有錢人在城市中心的別墅裡,把酒言歡。這也一定程度說明,酒精的需求不會因為一紙禁令而消失,走私的現象此後屢禁不止。

英國的百年IB商,貝瑞兄弟與羅德(Berry Bros. & Rudd)甚至還在1923年專門為美國市場推出了順風(Cutty Sark)威士忌,(這款酒前不久在第91屆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中,作為歷史的見證者亮相在公眾視野)。


走私客先後把酒運送到巴哈馬,後利用英國貨船駐錨在紐約港的公海,再以小船“搶灘登陸”進入美國。類似順風的走私情節日後成為了不少影視劇的創造源泉。譬如《大西洋帝國》、《浴血黑幫》、《美國往事》等一眾經典都有走私酒類的橋段。

百年激盪中的威士忌往事(2)

電影《綠皮書》中所出現的順風威士忌


可歸根結底,無論蘇格蘭威士忌外銷(走私)數字如何成長,這段時間遭受的重創令整體行業一蹶不振。大批的酒商,蒸餾廠被迫關門。一些資金雄厚的大財團趁這個機會接手,1925年,“蘇格蘭麥芽蒸餾者”(SMD,也就是帝亞吉歐集團的前身)旗下擁有34家蒸餾廠。


直到1933年,長達13年的美國禁酒令宣佈結束,原先停擺的蒸餾廠也陸續重新開業,愁雲慘霧的蘇格蘭威士忌行業終於又撥雲見日,重見希望。


未完待續


天下無不散的宴席

如果你有故事

別怕麥芽先生沒好酒

搜索微信公眾號“麥芽先生MrMalt”

關注我們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