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标"秦始皇:环保大力植树造林,却为何搬空蜀山只为造阿房宫

秦始皇是历史最伟大的君王之一,他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及接下来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打下来见识的基础。那么在他认识的另一方面,他的一生对于植树造林究竟是功还是过?

一,植树造林在古人心中是否重要?

要想了解秦始皇对于植树造林的态度是怎样的,就得先了解在当时社会人们普遍对于植树造林这个词是什么看法。

1,远古时期

早在上古时期,当时还是原始社会,树木对于人们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样东西。人们可以用树木搭建房屋,制造工具,于是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中华民族就已经懂得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在黄帝时期,很多地方都爆发了洪水,人们只能去找安全的地方四处躲避洪水。

后来黄帝发现,树木多的地方洪水很少,而树木少的地方洪水却特别多

。于是黄帝自己就亲自种了一棵树,别人看到了也纷纷效仿。不久之后那一带就出现了很多森林,洪水就也变得越来越少了。

2,夏商周时期

夏朝第一个统治者禹时期出现了森林保护的行政法规,治水英雄大禹深深知道自然环境的威力,于是出台了“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意思就是说在阳春三月,人们不允许上山砍树,要保护花草树木的生长。

殷商时期,人们在房屋前后栽种花木,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西周时期,国家成立了自然资源管理机构,负责种植、护林等环境保护工作的统筹规划。甚至出台“不种者,无椁”的规定,意思就是说你这个人在活着的时候没有种过树,在你死了之后就无法使用棺材。

遵循大自然发展的规律,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是不少古代君王和伟人的一生的时尚追求,而且它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植树造林作为大自然生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礼记》说:“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可见早在秦始皇之前的先秦时期,当时的历代天子们就已经有这样的觉悟了。

二,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植树造林的反面事例吗?

既然早在先秦时期,历代天子对于植树造林都是如此重视,那么秦始皇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对植树造林还能延续之前那些君王的态度吗?

一提到秦始皇植树造林,大部分人第一个能想到的就是焚书坑儒。很多人觉得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反面教材,因为在汉朝之前,人们还没有发明造纸术,古代那些书籍基本上都是刻在木头或者竹子上的。而焚书就是烧了一大批木头,从这一点来看秦始皇并不懂得珍惜木头。

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积极的一面,秦始皇把民间的书基本上都烧光,但是有一些书是例外的。当时的丞相李斯下令,除了关于医药,种植,占卜的书是可以保存的。《史记》中这样记载: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教人们怎么种植的书在当时并没有被销毁,并且占卜的书也是和植树造林息息相关。古代人们比较相信那些占卜之类的东西,而植树造林需要气候条件,占卜的书可以帮他们占卜那些天气,运势之类的事。古时候,人们经常通过迷信的东西来祈祷自己能够风调雨顺,避免天灾。

因此和植树造林有着很大关系的关于种植占卜的书籍能够被秦始皇破例保存下来,可以看出秦始皇确实在植树造林这方面还是延续了那些远古天子的态度

并且焚书一事,也是迫不得已。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统一文字,统一思想,维护国家稳定统治。而且对于那些比较重要的书籍,秦王朝都是有备份的,因此我们今天才能读到很多在秦朝之前的那些经典古籍,都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并且焚书坑儒并不仅仅是秦始皇的专利,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不少君王为了稳定统治就这么做过。因此,对于秦始皇来说,在焚书坑儒这件事上,更能看出他比较植树造林。

三,秦始皇在开疆拓土中有植树造林吗?

秦始皇在军事上不仅仅统一六国,而且开疆拓土,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开辟西南,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而秦始皇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也是开辟了不少荒地,在上面植树造林,兴修水利。

1,开垦北疆。

在秦始皇对抗匈奴的过程中,他就从中原拉了很多劳动力到了北疆。他带的那些人在那里不仅仅镇守边疆,并且开垦荒地。他还规定凡是迁徙的人,一律拜爵一级。他的这个政策,对于中国北方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开垦百越

秦始皇在征服百越的过程中,在当地修建了灵渠。公元前221年,屠遂奉命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广东。各军都想占领武陵的一个大关,其中一个是在湘桂边陲山区占领大关的。起初,他们遭到当地人民的抵制。三年来,士兵们打不进去,军饷很难转移。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下令督鲁负责军需品的供应。他带领士兵和公务员在兴安香河和漓江之间修建了一条人工运河,用来运送粮食和工资。

公元前214年,灵渠被凿刻,秦始皇很快统一了岭南。灵渠的开凿连接了湘江和丽江,开辟了南北水路,为中国统一当地有着很大的意义。

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通之年,秦兵攻占了岭南,然后建立了桂林、湘军、南海三县,从此这一带永远地属于了中国版图。秦朝以来,灵渠的修建,对于巩固民族团结,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各族人民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灵渠经过几代人的改造,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多年的战争,之前各国的农业设施受到了严重破坏,或者由于战争而长期失修;统一后,必须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因此,疏通河道、修缮河道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有利于水运和农业灌溉。另外在秦始皇在泰山封禅的时候,他还下令“无伐草木”,他还给树封了五大夫。

四,秦始皇有哪些不重视植树造林的反面事例?

对于秦始皇来说,这方面他也有很多反面事例。

1,砍伐湘山

据说有一次,秦始皇外出巡游路过湘山。在他路过那里的时候,突然发生了暴风雨。他身边的人就对他说,您从这路过激怒了当地的神灵。秦始皇身为千古一帝,他自然感觉到很生气,于是他下令把这座山上的树全部砍伐。由于这座山的土是红土,这座山从此就变成了红色的秃山。

2,修建秦始皇陵

另外秦始皇劳民伤财,修建了阿房宫,秦始皇陵以及无数的宫殿。这些措施不仅耗费了大量的劳动力,累死了很多的民夫,而且花费了大量的木材,砍伐了很多的树木。

在秦始皇陵园建设中,李斯是陵园的设计者,章邯监督陵园建设,总共招募72万人。过去建造秦始皇陵的民夫数量接近80万人,这个数字基本上是建造埃及金字塔奴隶数量的8倍。秦始皇陵的建设规模、人数和工期都是空前的。陵园工程的建设伴随着秦始皇的政治生涯。

他13岁时,秦始皇刚登基,陵园就开始建设。古代帝王的陵寝建筑并不是秦始皇的第一件作品。早在战国时期,君王陵寝建筑就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比如,赵肃的“十五寿陵”和平山县中山王陵园也是赵肃生前修建的。

但是,秦始皇把陵墓的建造时间提前到了王位的早期,这是对秦始皇的一种改进。陵墓建成39年,但直到秦始皇去世才完工。第二位皇帝胡亥继承了王位,然后建造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3,修建阿房宫

《阿房宫赋》中杜牧就曾经在里面批评过

秦始皇滥用民力,木材等资源的行为。尽管经过不少的专家考证,阿房宫当初并没有建成,仅仅是造了个地基。

但是秦始皇为了修建规模庞大的阿房宫要备工备料,耗费巨大,后人有”阿房出,蜀山秃“之语,更何况秦始皇为了表彰自己的功绩,自以为天下从此相安无事,于是命令民夫在咸阳一带仿制了270多座六国宫殿,这些宫殿之间通过走廊相连,所以木材的成本无法计算。

秦始皇的这些举措不仅仅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而且也违背了大秦帝国历代节俭的原则。在这之前,秦帝国的历代君王都是非常节俭的。

五,功大于过

综上所述,秦始皇在植树造林这方面,就和他的人生一样,充满着功过是非。尽管他焚书和建造宫殿损耗了不少的木材,但是他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以及保存了种植之类的书籍,这些都是功在千秋的做法。

因此,总的来说秦始皇在植树造林这方面和他人生的评价一样功大于过,他是一个重视植树造林的伟大皇帝。

参考文献:

《礼记》

《史记》

《阿房宫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