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泰斗季羨林,和夫人相敬如賓65載,卻被兒子寫成無情寡義之人

季羨林是近代最有名的學者之一,生前學術成就卓越,對國學、佛學、語言學都有很深的研究,通多國語言,也是世界上僅有的精通吐火羅文的幾位學者之一。被世人奉為學界泰斗,國學大師。

他給大家的印象大概是一個百歲老人,勤儉樸素,學識淵博,但又很接地氣,儒雅大方。

然而每個人都有他的兩面性,他與妻子相濡以沫60年,卻13年不與自己的親生來往,這究竟為何?網傳一是因為兒子季承不願出母親的喪葬;二是因為他不贊成兒子與保姆的婚姻,父子關係從此變僵。但筆者認為這後面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原因,因為這世上沒有真正的聖人,大家都是普通人。

學術泰斗季羨林,和夫人相敬如賓65載,卻被兒子寫成無情寡義之人


包辦婚姻

季羨林1911年出生于山東省臨清縣,是山東有名的貧困地區,父母都是農民,家庭條件可以說是貧中之貧。父親是個好面子的人掙了錢就請鄉鄰吃飯,苦了家裡人,困難的時候一年只吃一兩次白麵,多數時只有高粱飽腹,吃飯時母親為了能讓孩子吃飽,只是坐在旁邊,看著孩子吃,不吃一口。

季羨林六歲時不得已離開雙親,投靠叔父,過起了寄人籬下的生活,父親也在幾年後去世,所以季羨林沒有得到多少來自父親的關愛。叔父也沒有像親生兒子那樣對他,只是希望他能認真讀書,光宗耀祖。好在季羨林聰慧好學,十八歲就已經是前程大好的知識青年。

這時叔父就想著季羨林可以早點成婚,為季家傳宗接代了。那時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況且季羨林還要依靠叔父生活,哪有拒絕的餘地。在叔父的撮合下,季羨林娶了比自己小四歲的彭德華,彭德華只有小學文憑,也不識得幾個字,可想而知,他們之間的交流是話不投機半句多,即使之後有了一兒一女,依然沒有什麼精神上的交流,與其說他們相濡以沫,倒不如說相敬如賓。

學術泰斗季羨林,和夫人相敬如賓65載,卻被兒子寫成無情寡義之人

成婚後季羨林進入清華學習更加肆無忌憚,沾花惹草。他在日記中寫道“我今生沒有別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睡幾個女人,和各地方的女人接觸。”工作後,季羨林又與北大教授馬理小姐糾纏不清,這放到現在來說就是妥妥的渣男啊,可是在那個時代,大家都覺得這無可厚非。


十年留學

1935年,季羨林獲得一個機會來到德國的哥廷根大學留學,房東的女兒名叫伊姆加德,時年二十三歲。1937年,季羨林開始準備博士論文,但卻得知論文要打印成稿才能交給老師,可是這時他買不起打字機,更不會打字。

正當他苦惱時,伊姆加德造訪了他:“我父親工廠淘汰了一部打字機,而我正想練習打字。”季羨林高興地跳了起來,但他緊接著追問:“你該不會要很高的報酬吧,我可是個窮學生。”伊姆加德咯咯地笑了起來,用蹩腳的中文回答:“

我要的報酬就是讓你陪我走遍哥廷根。”此後的四年他們在一起朝夕相處,過著浪漫又平淡的生活。

學術泰斗季羨林,和夫人相敬如賓65載,卻被兒子寫成無情寡義之人

在此期間,伊姆加德幫助季羨林完成了數百萬字的論文。四年後季羨林完成學業,他既想留下來,又覺得愧對妻兒,思索再三,他決定回國,後來伊姆加德因此終生未嫁。季羨林的這段婚外情在別人看來是一個蕩氣迴腸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卻不知這其實傷害了兩個女人

。妻子彭德華在他留學十年期間,獨自照料兩個孩子還有公婆,十年沒有丈夫的慰藉,獨守空房,其中艱辛可想而知,而孩子更是沒有在最需要父親的年紀,得到來自父親的關愛和教育。

當季羨林回國時,不到四十歲的彭德華已滿臉皺紋,看起來竟比季羨林還要老。而伊姆加德小姐終身未嫁,搭上了一生的幸福。筆者對他的做法不敢苟同,以這樣不負責任的態度對待感情,如何能稱他為“聖人”,“大師”。


我與父親季羨林

《我與父親季羨林》是季羨林兒子季承所寫,書中季羨林被兒子描述為無情、自私、寡義之人,控訴父親沒有給母親真正的愛,他和姐姐更是沒有得到來自父親應有的關心和愛護

裡面有一個片段,寫季羨林與兒子吃飯,小孩說爸爸我要喝牛奶,季羨林冷冷地看著兒子,之後不斷倒牛奶,牛奶溢出杯子了還要繼續倒,太可怕了,這是有多刺痛他兒子的心啊。

季羨林作為一個學者或許是優秀的,但他作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卻是不合格的。生了兒子卻不承擔養兒子的責任,耽擱妻子一輩子的幸福,筆者只感到一種冷漠和無聲的殘忍。從小沒得到父親的愛的人,又怎會知道如何去當好一個父親呢,這就是他的可悲之處吧,偉人也有冰冷醜陋的一面。

學術泰斗季羨林,和夫人相敬如賓65載,卻被兒子寫成無情寡義之人


有國無家

對學問是那麼地投入,他把自己的一生心血,包括他的謙和,包容都給了這個國家和社會,而他把自己最不好的一面都留給了家庭。他寧願十三年的時間一個人在北京過著冷清寂寞的生活,也不把老家的夫人接過來;寧願給外孫女買一套新的《安徒生童話》也不把自己的書借給她;他對貓、烏龜比對妻兒還要好;對保姆說過的感人肺腑的話卻從來未曾對家人說過……

筆者理解他對妻子沒有感情,那大可以離婚,讓兩個人都解脫,他也沒有,他怕背上無情無義的罵名,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譽,拒絕離婚,也不肯愛妻子和孩子。可憐他的妻子做了一輩子的賢妻良母卻換來了這樣的結局。從這個層面來講,季羨林不過是一個道德上的偽君子。

學術泰斗季羨林,和夫人相敬如賓65載,卻被兒子寫成無情寡義之人

由於家庭積怨已久,加上季羨林又強烈反對季承與季家保姆的婚事,1995年季羨林與兒子的關係徹底僵化,之後十三年都不曾來往。直到2007年季承老年得子,促使他體諒了父親,兩人關係得已緩和,並在季羨林生前最後一年侍奉左右。

然而另世人沒想到的是,季羨林一死,兒子季承就將北京大學告上法庭,原來季羨林死前將自己大部分收藏都捐給了北京大學,留給兒子家人的東西寥寥無幾。他就是死的時候也沒想到自己的兒子,沒想到給家人留一條後路。這也難怪季承會失望,會去爭。站在兒子的角度來說,面對這種薄情寡義之人,還要考慮他的面子嗎?

學術泰斗季羨林,和夫人相敬如賓65載,卻被兒子寫成無情寡義之人

如今提到季羨林說得最多的不是他的學術研究而是他死後的遺產爭奪風波,生前受多少外人尊重,死後卻不得安寧,這結局不免讓人唏噓。筆者不免感嘆一句他事業的成功不過是用做人的失敗換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