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帖木儿没有死在远征途中,朱棣当真能挡得住帖木儿的攻击吗?明朝是否在劫难逃?

庭州行者


硬碰硬,朱棣打不过帖木儿,但是明朝不会在劫难逃,帖木儿的大军只是一次小小的边患而已!!

就军事才能来说,当时的人没有能比得过帖木儿,朱棣的军事能力肯定是比不过帖木儿的。可是如果帖木儿攻击过来根本不需要永乐大帝亲自动手。

我们看看帖木儿进攻奥斯曼土耳其和钦察汗国,都是直接进攻其核心地带,逼迫对手跟进入自己的节奏,被自己带走。为什么帖木儿的大军能直接进攻对手核心地带?因为对手国家面积小,机动范围小,距离没那么远,帖木儿大军不用担心自己的补给线。

永乐大帝时大明王朝领土空前,即便帖木儿大军到达了西域,要想威胁到大明明朝的核心区域,要向东行进万里有余。从中亚到大明王朝还有几千里的荒原戈壁,依靠这样的地方根本没办法供养几十万大军。更何况永乐时期的大明王朝边军战斗力很强,面对对手几十万大军,只要略微防守得当,这几十万大军就得饿死。面对帖木儿的几十万大军真的不需要永乐大帝亲自动手。

具体案例看看耶律大石以一万打败中亚对手十万大军的战例。


哀公问宰我


帖木儿东征”一事在《全球通史》里有详细记载,明朝永乐二年底(1404年),中亚的征服者帖木儿率领20万军队浩浩荡荡东进,他的目标是要征服明朝,并取得这块辽阔的土地。

(帖木儿帝国游牧骑兵的甲胄)

他的军队从中亚出发一直走到了讹答剌地区(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然后就返回了。原因是1405年2月18日,69岁的帖木儿因为饮用了雪水导致风寒加重,在行军途中突然暴毙。在他去世后,帖木儿的后代们认为没有把握战胜东方的明朝,所以将东征的军队撤回去了。这场浩浩荡荡的帖木儿东征就这样结束了。

有人认为帖木儿东征失败是因为长途跋涉、战线过长,否则明朝不是帖木儿帝国的对手。确实,帖木儿的军队远道而来,不仅要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新疆,还要穿过戈壁众多的新疆地区。此外,明朝在嘉峪关以西册封了几个蒙古裔军事贵族驻守卫所,史称“关西七卫”。

帖木儿要打到嘉峪关,首先还要穿过这片地区,困难重重。而帖木儿并没有打到上述地区就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暴毙了,然后部队原路撤回。

不过,即便是帖木儿不死,也很难战胜明朝。简单介绍一下,帖木儿是突厥化的蒙古贵族,他自称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裔,但实际上跟黄金家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大约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驱逐蒙古的过程中,帖木儿也开始了自己的发家之路。军事贵族出身的帖木儿在自己的军事生涯中,消灭了蒙古系的西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击溃了土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威震中亚。《全球通史》说:“帖木儿的帝国从鞑靼草原一直延生到印度半岛以北,号称中亚的征服者”。

就在他决定讨伐明朝之前,才于1402年大败奥斯曼帝国,俘虏了其苏丹。此役使帖木儿帝国达到极盛,也刺激了他东征明朝的野心。他建立的辽阔帝国也被称为“帖木儿帝国”。

毫无疑问,常年作战的帖木儿帝国军队要比明朝内地的军队更加骁勇,野蛮。你看明朝方面,自太祖朱元璋建国以来,除了北方用来防御蒙古的边军以外,内地的军队已经很久没有打过仗了。显而易见,明军如果正面和帖木儿帝国发生冲突,占据的优势并不大。

不过,帖木儿劳师远征,很难击败明朝,更别妄想占领整个明朝了。

第一、明朝和帖木儿帝国相隔深远,帖木儿虽作了充分准备,但几千里的远征,已经使他的军队疲惫不堪。在广袤的无人区和戈壁上行军,帖木儿帝国士兵减员,而且无法在补充兵源。

第二、明军以逸待劳,又有群众基础,利于防守。退一万步讲,即便是帖木儿帝国克服了后勤、气候、兵源等问题,真的打到嘉峪关来了,也无法再继续前进。河南、陕甘等地的资源可以支持嘉峪关防守,而后面源源不断的兵粮也可以支持明军打持久战,消耗帖木儿军队的力量。

第三、明朝善于筑城防守,而且火器精锐。在草原上野战,明军或许不是帖木儿军队的对手。但攻坚围城,帖木儿帝国不是明军的对手。明军利用主场的优势,坚壁清野,拒绝出战,再征调朵颜三卫等北方游牧骑兵前来助战,轮番消耗帖木儿帝国的军队,远道而来、后方不稳的帖木儿帝国远征军必然自溃。

(明成祖与帖木儿)


世界人文通史


依照朱棣的雄才大略,他不会看不到北方的帖木儿帝国对明朝的威胁,所以在他靖难成功后不久,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布局。

先从朱棣来看

  • 第一、北征鞑靼,御敌于国门之外。

从古至明,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胁,就算朱元璋先后几次深入大漠追击北元王朝也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在蒙古高原上形成了鞑靼、瓦剌、兀良哈三足鼎立的局势,然而在它们的更北边,一个庞大的帖木儿帝国在冉冉升起。

帖木儿帝国的创建人帖木儿本来是西察哈台汗国的贵族,在1369年发动政变推翻汗王忽辛,自己创立了帖木儿帝国。帖木儿的一生是开疆拓土的一生,从建立汗国开始,便对波斯和两河流域国家发动了进攻,先后夺取了波斯、阿富汗等地,1402年,帖木儿击败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奥斯曼帝国,风头一时无两。中亚战场的胜利并没有满足这位战争狂人的野心,他将视线转到了东方,一心想要恢复成吉思汗的荣光,而这个时候明帝国已经换了主子,朱棣通过靖难篡夺了皇位,即便如此,并不代表朱棣就是一个只会窝里斗的庸主,恰恰相反,朱棣的战略眼光比他的父亲朱元璋更为突出。

朱棣深知隔着鞑靼人的更北方有一个强大的帝国正在崛起,而这个帝国的主人曾经向明朝称臣,而后又背信弃义的将明朝使者扣押,这个帝国必然将来是明朝之心头大患,于是朱棣不顾国内文武大臣的反对,坚决对鞑靼实施打击清剿,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真正的消灭蒙古人,而是要把蒙古势力一举赶到中亚帖木儿帝国范围内,明朝可以坐山观虎斗。另外一个方面,他以攻代守,舍弃了中原王朝以长城、高山为边界的固守本土战略,将战火烧至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之外,以避免中原的稳定局势受到袭扰。

朱棣穷兵黩武之名,也是源于此,但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待,当时朱棣的大战略几乎是完美的,即便与帖木儿大军相遇,基本不会伤到内地元气,更何况还有黄金家族一脉的蒙古人也不会坐视帖木儿在蒙古高原上坐大。

  • 第二、郑和出海,联络阿拉伯国家,实行远交近攻政策。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大多数会被认为是宣扬大明国威,或者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但从实际上来看,建文帝几乎是丧家之犬,即便朱棣再如何得位不正,建文帝也改变不了江山移位的事实,所以说朱棣派信奉伊斯兰教的郑和出海,其个中更有其他原因在。

从郑和船队出发时所带的商品来看,主要以中国的瓷器和丝绸为主,但郑和第一次出海时,朱棣特地谕旨景德镇烧制大量青花瓷器型,而阿拉伯国家由于受蒙古人统治影响,对青花瓷情有独钟,从现在留存的永乐青花瓷来看,有双耳扁瓶、双耳折方瓶、天球瓶等器型比较多,而这些则是阿拉伯人最为喜欢的器型。再从花纹上来看,上面绘有番人、番莲等等,无一不显示着郑和出海所带商品皆为阿拉伯国家准备,他为何要特意讨好阿拉伯国家呢?

不排除这些是商业行为,但郑和此举显然有着很强的目的性。远在波斯地区以及两河流域,阿拉伯人对帖木儿的反抗此起彼伏,郑和的使命,就是为了联络这些反抗帖木儿的人,以达到远交近攻之策略,来对抗可能要面临的攻击。

  • 第三、升奴儿干卫为奴儿干都司,建立该地区军政合一建制,放任该地区的女真人、蒙古人大肆向北扩展,另外甘肃总兵官是功勋卓著的宋晟,军事谋略不输朱棣。

虽然奴儿干都司距离帖木儿帝国是比较远的,但是其地理位置又是相当重要的,依照朱棣的战略,一旦明朝与帖木儿帝国开战,中原将无后顾之忧,而且奴儿干都司则可以从侧边攻击帖木儿帝国,再加上郑和联系的阿拉伯国家在中亚地区的响应,帖木儿帝国虽然表面很强大,但也架不住处处烽火。

再加上帖木儿帝国内部势力倾轧不已,本身就不是一个稳固的国家,对于朱棣建立的大战略,帖木儿就算不死,恐怕也很难在朱棣手中取得多大优势。

另外甘肃总兵官手里掌控三十三万兵马,且有加强之势,东西夹击,朱棣居中,三方齐进,恐怕在当时是无敌的,毕竟明朝有着当时最为先进的火器,怎样打退蒙古人,就怎样能够打败一样是游牧民族的帖木儿。

从帖木儿来看

不管帖木儿有多么的雄心壮志,他的帝国并不稳定自己是很清楚的,游牧民族征服统治的特性注定了他的政权并不会稳定。而且帖木儿征服两河流域也好,击败奥斯曼帝国也罢,采用的是政治加宗教,再辅以军事的手段,试问这种手段对信奉佛教的蒙古人有用吗?连蒙古人这一关都过不了,能对大明造成威胁吗?

再者,帖木儿数十万大军远道征伐明朝,且不说他迟迟征服不了的新疆和蒙古高原,他的粮草军需何以为继?要知道,一支军队的补给问题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帖木儿要进攻大明,面对着鞑靼、东察哈台汗国的袭扰以及大明的直接对抗,从粮草供给方面就直接败下阵来,哪里还用打仗。

退一万步来讲,即便帖木儿不用考虑东察哈台汗国和鞑靼人的威胁,将战火烧到长城边上,九边精兵也并不是吃干饭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原王朝历来善守城池,帖木儿征服两河流域的强大骑兵在战场上失去了优势,比普通重甲步兵还有所不如,这仗岂能打赢?

结语:所以说即便帖木儿没有死在东征途中,与大明开战也未必能赢,更何况他面对的同样有强烈开疆拓土意愿的明成祖,二人才略不分伯仲,但国家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则帖木儿王朝是远远比不上大明王朝的,从这一点来看,朱棣不仅仅能抵挡住帖木儿的进攻,甚至有希望将疆域从漠北推至中亚,只可惜“双雄之战”最终还是没有发生,我们也只能在这凭空推测最终战果而已。


望风瑟瑟


如果是初期的话,朱棣不会占任何便宜,因为当时的帖木儿帝国处于鼎盛,而明军的战斗力已经开始下降了。


此外,明军对此次帖木儿帝国军队即将入侵的军事情报也有误,明成祖接到军报是帖木儿国和袭边扰境,因此认为这只是蒙古人的一次骚扰而已,并不知道是一场大规模的军事入侵,因而在边防的准备上是不够充分的。

而帖木儿军确实准备充分,为了这次远征,帖木儿准备了20万只山羊随军远征作为口粮,而且和卫特拉蒙古已经有了联系,准备合兵一处,如此一来,明军面临的军事压力就要更大了。



当时明军的军备已经有所退化,当时朱棣刚刚篡位成功,中央的政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稳定,而且明军所依赖的火器,口径已经明显的比开国时小得多,根本不能击穿帖木儿军的重甲。反观帖木儿军,不但拥有更强的单兵火铳,而且还有重型的攻城火炮和巨型臼炮,以及配重投石机,这些东西往那一摆,中国的中世纪城墙还真没有能够挡得住的这些重型武器的进攻的。


所以初次交手,明军的失败是必然了。但是后续增兵在变成持续的拉锯战之后,情况就不一定了,毕竟当时大明的国力还是很强盛的,经济完全耗得起,而帖木儿又是客场作战。此外按照外交关系,蒙古黄金家族和帖木儿也属于敌对关系,保不准黄金家族半道上捅刀子。

而且帖木儿也没有能够一举攻灭大明的实力,帖木儿最佳的策略是趁大明刚刚易主,政局不稳,然后用侵略的方法搅乱大明,最好可以挑起内战,然后培养亲近自己的明政权,减弱大明对中亚的影响,提升自己对东亚的影响。不过,并不认为以朱棣的能力帖木儿会成功。


火器工坊


我是無月,感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亮出我的答案,帖木儿想要征服明朝,那是痴人说梦话。

帖木儿想要征服明朝,其实是想一雪臣服之耻。

当年明朝驱逐元朝残余势力的时候,一直追赶到了帖木儿帝国的边境,当时的大明将帖木儿当成了蒙古系军事力量的一部分,派出使者向帖木儿表达了要其进贡的要求。

当时的帖木儿还没后来那么强大,面对来自东亚的霸主,帖木儿选择了臣服。

这之后,帖木儿多次在与大明的通信中,都选择用臣下来自称。

但是帖木儿是个有野心的人,当他的野心一步步实现的时候,他对大明朝的畏惧业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帖木儿想要征服大明朝,一雪臣服之耻。

帖木儿帝国的巅峰是征服奥斯曼帝国。

在安卡拉战役中,帖木儿将大军绕过了奥斯曼苏丹精心设防的战线,出现在了安卡拉城下,引诱奥斯曼大军离开设防地点,与帖木儿的14万大军野战。

帖木儿的军队以骑兵为主,本来兵力就占优,且尚且野战。战争一开始,奥斯曼军队中就有人向帖木儿倒戈,在劣势下的奥斯曼军队不敌帖木儿的骑兵大军,奥斯曼成了帖木儿的囊中之物。

从此,帖木儿帝国也成了一个雄踞中亚的强大帝国。

这之后,帖木儿便把目光放到了东亚的大明朝上。

很快,帖木儿便带着他的远征军出发了,结果半道而阻,帖木儿驾崩了。

其实就算帖木儿不在半路上发生意外,他的远征军需要穿过一大片的无人地带,首先要攻下明朝在蒙古设置的五个卫所,那都是由蒙古亲明朝的贵族所统治的地盘。

这些蒙古卫戍部队不见得能打过帖木儿,但是侵扰帖木儿的漫长补给线应该不难,事实上,帖木儿对阵蒙古人,还真是有风险,帖木儿的腿就是让蒙古人打瘸的。

大明朝以逸待劳,北线边境上本来就重兵陈列。朱棣又是一个文功武治都很杰出的帝王,多次亲征蒙古,军事能力也是一流的。

当时的明朝军队,虽然已经承平多年,但是经历过驱逐元朝,靖难之役,战斗力依然不容小觑。

如果帖木儿真带着十几万军队来打大明,我认为风险系数还是很高的。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导读:

帖木儿作为历史上少有的征服者之一,他一生征战为蒙古开疆扩土。甚至差点成为成吉思汗二世。而他在14世纪末的时候停止了对欧洲和埃及的攻击,成功地避免了欧洲跟埃及的覆灭。很多人都特别疑惑的一点,如果当时帖木儿没有死在远征的路上,转而向当时由朱棣统治的大明王朝发动进攻,那么大明王朝能否守得住中原?

要知道在当初帖木儿已经集结了大量的军队,准备向大明王朝发起进攻了。结果却在靠近大明王朝的边界上面去世了,最终这个计划也就不得了之了。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帖木儿真的不一定能够占领大明王朝。

军队内部的问题

虽然根据历史记载帖木儿手下聚集了上百万的军队。但是这个很有可能是虚拟的,毕竟帖木儿的领土之大。在加上他个人喜好杀戮,每逢一处必进行屠杀。很多百姓都会选择组织起反抗,为此他必须要留下足够的兵马来保证后方不出现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大概推断出他当时可以调动的兵力应该只有60万到70万之间。而其中真正的精锐部队估计只有20万到30万之间。并且他们的主力部队还都是骑兵,如果马匹损失的话那么就更难得到及时的供给。

光是这些军队一天所消耗的粮食也是一笔巨大的数量。如果一旦前线作战不利后防的补给不能及时跟上的话那么他的军队将会不攻自破。再加上他长途跋涉的话,途中需要经过草地,沙漠等地方这些地方的自然灾害等等就已经对他的军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再加上他们属于远程作战,药品等物资如果需要补充的话是十分困难的。

当地居民的反抗

帖木儿多年的征战生涯中,一直都是坚持以战养战的方式。每征服一个地方就让自己的手下去搜刮当地的钱财跟粮草。用来进行下一次的战斗准备。

然而当他成功入侵到大明境地的时候也必须使用同样的方法才能够维持军队的开销。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会有百姓受不了他的惨暴统治从而掀起反抗。虽然不一定会成为他大军前进的阻碍,但是会导致着他的士兵出现一定的损失。并且他入侵的越深,反抗起来人就越多。

同时只要他每到一个地方,那么当地的居民会提前收到通知,带着物资逃跑的话。那么他军队就绝对得不到及时的补齐。到时候形成了一股起义军的力量就会导致他不得不两线作战。如果失去了当地居民的支持,他的部队如果一不小心进入了地势比较复杂的区域,就很容易迷路从而对战局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

明朝的强盛和优势

在当时明朝的军队约为200万左右,即使帖木儿真的可以聚集100万大军。但是在人数方面依然是大明王朝占有绝对的优势。并且大明王朝属于主场作战,不用像帖木儿一样为补给而发愁。

相对而言,只要大明王朝只需要坚守住一些资源重地以及重要的战略要地和交通要塞就可以成功地将敌人拖入持久战的泥潭中。那么帖木儿的军队就很容易达到不攻自破的效果。虽然蒙古骑兵英勇善战,但是明军可以依靠着火枪齐排射击和火炮完全将骑兵给消灭掉。


而当时明军的骑兵也十分的英勇,在对战上面不一定会比蒙古骑兵弱。并且明军的骑兵在损失之后可以立刻得到补充,甚至明军只要人员不足的话就可以立即在当地进行征兵。帖木儿则很难立刻招收到自己的士兵,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大本营派出支援部队。但是同时他们的支援部队也要跨越过千山万水才能来到战场。而当时的朱棣正是当打之年,才42岁。帖木儿却是65岁了。而朱棣的军事才能丝毫不亚于帖木儿。

结语:

所以帖木儿即使没有去世,选择了跟大明王朝进行战争,那么他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失败。作为一个战争狂人,他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话他是失败的。

如果他成功地消灭了大明王朝,那么对于华夏大地来说是一场灾难。甚至可能会导致着中华文化彻底被伊斯兰教文化所取代。

而在帖木儿去世以后,他的儿子们也便开始自相残杀他辛苦建立的帝国形成了四分五裂的局面,最终沦落成为了大明王朝的附属国。


无根树花正孤


如果帖木儿没有中途病死,最后恐怕也仍然是“在劫难逃”。这不是因为明朝或者朱棣有多强大,而是当时的明朝占尽了地理优势。

战争并不是单纯比较实力,还有比较气候、地理这些“天时地利”的因素。

首先,帖木儿为什么要征讨明朝呢?

答案很简单,这是因为帖木儿认为明朝得罪了他。原来,在得知元明交替后,帖木儿曾派使者到明朝。根据明朝官方的记载,帖木儿使者是来称臣纳贡的:

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臣国中部落,闻兹德音,欢舞感戴,臣无以报恩。

然而,帖木儿本人并不这么想。

他写给朱元璋的书信是用波斯文写成的,原文没有朝贡的字眼,是被汉臣“加工”后才改成了那个意思。

但是,明朝不仅玩了文字游戏,还真的把帖木儿帝国当成了属国,态度极为傲慢,由此激怒了帖木儿本人。

最终,帖木儿决定教训明朝,这就是他远征的背景。

那么,帖木儿和朱棣,谁会在战争中取胜呢?

在我看来,如果单靠着军事实力,自然是帖木儿更有胜算。毕竟,他刚刚取得了赫赫有名的安卡拉之战(Battle of Ankara)的胜利,风头极盛。

但是,没有一场战争是只靠实力就能结束的,还要考虑地理、气候的因素。

最简单的案例就是二战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并不是因为苏联军队的实力胜过了德军,而是因为寒冷的气候打乱了德军的闪电战节奏,使得苏联反败为胜。

就帖木儿和朱棣的作战也是如此——中国非常庞大,打起来并不容易。

如果帖木儿军队进攻,也许会在河西走廊一带,就遭到阻止,这是非常有可能发生的。

总而言之,朱棣取胜,但不是靠着实力。


HuiNanHistory


当年帖木尔帝国的缔造者帖木尔,曾经带领20万大军,从撒马尔罕出发,就像成吉思汗西征一样,他要东征灭掉明朝。不过他刚走到讹答剌的时候,就因为生病去世了。这一次东征明朝的行为,也就草草收场,不了了之。

(帖木尔)

那么,如果帖木尔没有病死,而是打到明朝来,挑起和明朝的战争。那么,他的胜算如何呢?能灭掉明朝吗?

有人说,帖木尔肯定能够灭掉明朝。因为帖木尔当时太强大了。

确实,帖木尔很强大。他把西察合台汗国变成帖木尔汗国后,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征服了花剌子模,征服了阿富汗,征服了东察合台汗国,征服了波斯,征服了金帐汗国,征服了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印度。他的版图横跨欧亚,大得无边无际。

这样一个强大的帝国,如果和朱棣时期的明朝交手,明朝可能是它的对手吗?

虽然帖木尔帝国确实非常大,但很显然,它不可能是明朝的对手。为什么这么说呢?

帖木尔帝国虽然疆域广大,严格意义上说,它依然是一个像古代中国北方那样的少数民族国家。在宋朝之前,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国家,基本上没有征服过中原国家。无论是匈奴,还是鲜卑,还是突厥,还是契丹、党项、女真。他们可能打败中国中原国家,但是要完全占领,一次也没有过。

有人可能说,不对,北方的蒙古帝国,不是就打败并灭亡了中原国家南宋吗?

(帖木尔帝国的进攻)

不错,蒙古帝国确实灭掉了南宋。不过,如果我们把蒙古帝国与帖木尔帝国进行一番对比,就明白了。

其一,根据地问题。

蒙古帝国和南宋直接相邻,他们可以依靠蒙古本土,和南宋作战。可以慢慢地对南宋进行消耗。一次打不下来,回去休整一下,再打一次。反正也隔得不远,打起来容易。但是帖木尔帝国没有这个基础,他们在遥远的西亚,他们要举兵打回来,不说别的,就这个长途跋涉,已经够他们费劲的了。

当年西辽试图打回来复国,但是只走到半路,就返回去了,可见路途艰难。

也就是说,帖木尔帝国是没有根据地的。他们除非把北元(瓦剌、鞑靼)给打败,占领北元的土地,这样才有根据地和明朝作战。但是明朝隔得那么近,都没有完全占领北元之地,何况是远隔千万里的帖木尔帝国。

其二,时间问题。

蒙古帝国当年打南宋,先后发动了三次大战,前后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是靠着蒙古帝国的三代,甚至四代人,才最终完成的。而且这其中经历了多少艰辛,简直一言难尽。他们甚至要先灭掉大理、安南,然后对南宋进行大包围。如此费尽心机,才有些起色。

帖木尔帝国能够这样持续不断地和明朝发动这么长时间的战争吗?别的不说,帖木尔在东征路上一去世,整个帖木尔帝国基本上就散伙了。由此可见,根本没有人能够继承帖木尔的遗志,三代四代的长途跋涉,来和明朝作战。所以帖木尔帝国不可能完成这件事。

(蒙古帝国的超级英雄)

其三,战斗力问题。

蒙古帝国的战斗力是惊人的,而且蒙古帝国黄金家族,出过好几个超级战斗英雄。他们在当时不但打败西亚,打败欧洲,还打败金国、西夏、南宋。他们的战斗力,是经过不同层次不同文明国家的考验的。

但是帖木尔帝国虽然也盛极一时,却只是在西亚东欧那一块上打拼。那一块本身并不强大。虽然说察合台帝国及金帐汗国是蒙古帝国的后代。但是蒙古帝国的这些后代汗国,早就已经变质了,完全没有之前的强悍了。而且帖木尔帝国内部并不团结,帖木尔死后,内部就开始倾轧,而且迅速就向明朝求和。由此而建,他们真和明朝打起来,肯定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我们再来看明朝和南宋的对比。

毫无疑问,明朝要比南宋强大很多。明朝时期,中原国家对北方的少数民族国家,形成极大的优势。朱元璋八次北征,朱棣五次北征,明朝的强悍,甚至超过了历史上的汉朝。因为汉朝的时候,中原国家都没有对北方少数民族形成如此压倒性的优势。

再看南宋。南宋北方先后有西夏、金国和蒙古,南宋也没有各种坚固的军事设施,军队战斗能力也有限,而且还很少有骑兵部队。

总之,南宋的战斗力是明显弱于明朝的,而帖木尔帝国的战斗力又明显弱于蒙古帝国。蒙古帝国打南宋,就已经累得够呛。帖木尔帝国打明朝,怎么可能是明朝的对手呢?

(参考资料:《新元史》《帖木尔帝国》《蒙古黄金史》等)


张生全精彩历史


因为帖木儿横扫小亚细亚、屠戮半个亚洲,所以就认为他能横扫中国。但是,那个横扫整个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面对南宋这个残废朝廷,却死缠烂打了半个世纪。这该怎么解释?

因为朱棣杀侄自立,所以得位不正,于是帖木儿要借口有借口、要时机有时机,必能一战灭大明。但是,帖木儿呢?本是西察合台汗国世家,其自己扶持忽辛登上汗位,然后又杀掉忽辛自立。这又怎么解释?

所以,没必要把帖木儿吹的那么彪悍,也没必要把明帝国贬得那么稀松,真得交起手来,可能完全是出乎意料的结果。

就如蒙古与南宋一样:

南宋被契丹欺负、被女真欺负,战场武功要多怂有多怂。蒙古人呢?横扫欧亚大陆,在东亚灭完西夏灭女真,与南宋共灭女真的时候发现宋军真是弱爆了,不灭南宋都对不起自己。于是,蒙古开打南宋。结果呢?死缠烂打了半个世纪,战场上还带走了一个大汗。

南宋守着南方半壁江山,正在走下坡路,却仍旧韧性十足。统一中国、正在上升的大明,难道还比不过南宋?

铁木尔东征,大明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大明朝堂和官僚系统却反应迟钝,根本没有认识到帖木儿东征的严重性。大明生死存亡一线间,却还不自知。

果真如此的话,靖难之役的朱棣,就应该被朱允炆给灭了。其实,帖木儿东征,可能就是一个暮年英雄的聊发少年狂,真得没必要当回事。

01.帖木儿与帖木儿帝国没那么强

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建立了四大汗国。察合台汗国就是其中之一。也有说法认为,察合台汗国仅是元帝国的藩属国。权臣合扎罕专制朝政,导致汗国分裂,于是西察合台汗国建立。

1364年,帖木儿扶植王室成员忽辛为西察合台国大汗;1369年,帖木儿杀掉忽辛,宣称自己此时察合台汗国的继承人,建立帖木儿帝国。自此之后,帖木儿帝国开始疯狂扩张。

立国后,便称霸河中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乌斯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西南一带;1375年到1379年,东攻察合台汗国;1388年,征服花拉子模;1389年,征服阿富汗;1393年,征服伊儿汗国,并扫荡金帐汗国;1398年,征服印度;1399年,横扫小亚细亚;1402年,打败奥斯曼帝国。巅峰时期,帖木儿帝国拥有4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将近3000万的人口。

帖木儿帝国的扩张,跟蒙古扩张是一个路子,军队组织和作战方式如出一辙。特别是其屠城手段,空前惨烈。屠杀印度德里、屠杀大马士革、屠杀俄罗斯,即便到了今天,这些地方还有帖木儿大军屠杀的罪证。

除了屠杀,帖木儿的扩张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抢劫和毁灭。凡是能抢走的,全部抢走,运回撒马尔罕;凡是不能抢走的,全部毁灭,即便是城市也要毁掉夷平,然后撒上草籽。

帖木儿帝国看上去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但是其可统治的区域,局限在河中地区。其他地方只是帖木儿帝国的抢劫牧场。所以,帖木儿帝国不是一个传统政权,只是一个半中央集权、半分封自治的草原政权。帝国军队和官僚,不是靠赋税养活,而是靠抢掠养活。这跟草原政权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所以,帝国可以很有力量,但只是一时。只要遭遇一场败仗,帝国马上就会面临崩溃。因为钱的问题解决不了,一切问题就全会暴露。

02.帖木儿东征只是情怀冲动而非理性决策

本来帖木儿要继续西征的,但是大明使者催他进贡称臣,都追到了撒马尔罕。于是,帖木儿决定放弃西征、改要东征。

东征的原因是什么?一句话:成吉思汗到过的地方,我帖木儿也要去;黄进家族成就的功业,我帖木儿也要成就。

现在的帖木儿是打遍中亚无敌手,在这些地方已经孤独求败。当世之人,帖木儿已经是最雄人杰。到了这种程度,帖木儿就得跟成吉思汗比、跟黄进家族比,所以东征大明、成就大蒙古的往日辉煌,就成了最有诱惑的挑战。这么看来,帖木儿东征的决策,一点儿也不理性,完全是感性的冲动,也可以说是一种任性。

帖木儿为了东征做了充足的准备。比如绘制了详细的地图,标出了重要的水源地,测算了骑兵从从于阗到北京的行程时间,大概是161天。甚至,确定了三套进攻方案:一套是北向夺取蒙古斯坦;一套是中向占定关中;一套是杀入江淮、直奔北京。甚至,为了常年持久作战,还制定了梯次增兵的方略。

但是,这些仍旧只是情怀,根本就不是理性计算。如果要进行理性计算,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钱,也就是:粮食和辎重怎么解决。

帖木儿,本来要征发一百万大军的,但是考虑到水源问题无法解决,所以只征调了二十万精兵。但即便是二十万军队行万里路,其保障起来也是一笔天文数字的开销。

《梦溪笔谈》记载的数据:中原战争,七万人作战,就需要三十万民夫转运,这还是从南方到北方,最远也就几千里。你二十万人,上万里征途,得用多少人、得花多少钱?

蒙古人不是可以吗?蒙古人的方式是以战养战和游牧征战。也就是一边打仗、一边抢劫、还一边放牧。帖木儿不是可以效仿吗?

但是,帖木儿的出兵路线是从中亚到新疆、从新疆入河西、从河西入关中。这个路线上,又有几个富饶的汗国供他抢劫。而且,帖木儿帝国要比蒙古帝国复杂一些,也就是进步一些,并非是纯游牧的。所以,它就需要认真考虑转运粮食和物资。

帖木儿遂大举伐明,募精兵二十万,以粮运不给,载谷数百车,军行至沃野,即播种之,弃异日之军食。又驱牝骆驼数吉头,如饷乏,则餐其乳以济饥。中途遇大雪,士马僵毙。

粮食、牲畜,这些必要的物资都得带上。也就是说,帖木儿的东征,也是一种纯消耗型的打法。跟成吉思汗的军队,已经不一样了。

另外,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骑兵,还是以轻骑兵为主,就是装备很便宜、技术水平以实用为主。而帖木儿的军队呢?仍旧以骑兵为主,但骑兵已经重装化,同时还有大量的回回炮与攻城器械。这些东西,你不可能指望到了嘉峪关跟明朝借,甚至在西域抢,只能全都带上。技术含量高的部队,养起来就非常贵。

所以,帖木儿必须得考虑钱的问题。但是,很多资料都提供了帖木儿为东征的筹备,但唯独没有说钱的问题。于是,就可以这样评价,帖木儿东征,就是带着一票人,然后牵着牛羊、拉着几车粮食去放牧和抢劫的。他们放牧和抢劫可以,因为中亚可以成为帖木儿的牧场,西域也可以,都比较好打。但是,大明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大明一点儿都不好打。

03.大明为什么不好打

先说南宋为什么不好打。其实西夏和金朝都不好打。因为这些国家都有足够强的凝聚力,完全可以把力量集中在几处关键要害,然后跟你死磕。纵有百万大军,在关键局部也无法形成绝对优势。

南宋有整个南方,如果是西域或草原的布局,那没什么不好打的,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打就可以了。但是,南宋不会这么玩,它把整个南方的军队全都集中在四川、荆襄以及淮河这三个集结点。然后,就在这三个地方跟蒙古人死磕。特别是,四川和荆襄,一座城池能让你打十几年,甚至一代人。

所以,逼得蒙古人没办法了,只能玩了一个几千里的大迂回,从甘肃的达拉沟骑兵,然后沿着四川盆地的边缘,绕到云南,开辟了一个大理据点。正是因为大理据点的开辟,才把腹背受敌的南宋给拖垮。否则,元与南宋的战争,还得在四川和荆襄死磕。

这就是中原国家为什么不好打。它能够集结整个国家的力量于某一点。而一旦这一点是关键通道和军事要道,那就只能死缠烂打了。

南宋是这个套路,大明肯定也是这个套路。

帖木儿的东征大军,只能走两个方向:

一个是北方的蒙古高原,但这里有蒙元的残余势力,就看跟不跟你合作了。即便合作了,还有万里长城挡着。

另一个就是河西走廊和关中通道,大明把全国的军队集中到这给地方,就可以跟帖木儿死缠烂打。

不要考虑帖木儿能不能攻破嘉峪关的问题。几十万人的大战场,一个关隘已经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了,主要是战场在哪。要么是关中战场、要么是河西战场,反正就这两个地方。死缠烂打就得拼后勤、拼消耗,简单说就是拼钱。帖木儿的后勤来源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大明的后勤来源就多了,荆州、四川以及中原都可以。一个是万里之外的半农耕半游牧政权,一个是几千里幅员的纯农耕政权,你这还怎么耗。

04.大明真得可以闭目塞听

也就是根本就不用理会帖木儿以及他的二十万东征大军。因为就是让帖木儿使劲走,也走不到北京。

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与北京的直接距离是4000公里,也就是8000里。但是,帖木儿肯定不能沿着纬线直着过来,必须得从中亚到新疆、再从新疆到河西、最后从河西到关中这么走。这么走,到底得走多远?万里之路,肯定是超了。

而且这条路真得不好走,从新疆到河西、从河西到关中还算好走的。但是,好走的路,已经是大明的地盘了。大明的哈密卫都建到了新疆。所以,到了河西就不是走路了,只能是打仗。

但是,从中亚到新疆这条路,甚至在今天的新疆境内,也不好走。水源、粮食,都是问题。商队还可以走,因为有着金钱的信仰。而你一支吃饱了没事干的军队凭着什么信仰要走这条路。帖木儿想传教,所以有穆斯林的信仰。但是,这信仰会有多强?能支撑20万人走多远?

还有,帖木儿的军队是蒙古、突厥与诸民族的联军。这个成分都不如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更有凝聚力。你帖木儿情怀满满,不畏艰难,这伙人路上连个能抢劫的城市都见不到,见到的全是沙子,他们怎么跟这你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已经是壮举了,你帖木儿在冷兵器时代就想玩这种壮举,得是多高的难度系数?

而另一个不用担心的就是帖木儿的年龄,生于1336年,1404年冬天决定东征,这时候忒木儿68岁。你这么大岁数,怎么东征?路上分分钟就得累死或病死,后来的结果也就是如此,1405年就死在了东征的路上。

说成吉思汗的军队打到了欧洲,但是成吉思汗的儿子和孙子厉害啊,不用老爹或爷爷出手,这些儿子和孙子就把成吉思汗想干的事都给干了。而帖木儿呢?连他自己都说自己命苦,比不了成吉思汗,自己的子孙没一个能打的,总要自己亲临战阵。所以,成吉思汗强,不是铁木真一个人强,而是当时的整个黄金家族强,有一波基因优势。这是一个血缘凝结起来的天才军事集团,而帖木儿却只有一个人。

因此,大明无需担心,完全可以闭目塞听。要做的就是等,等哈密卫和嘉峪关传来消息,再考虑要不要备战,都来得急。


减水书生


帖木儿东征明朝,并非要征服明朝,而是一次快速打击,通过战争来抵消明朝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以及获得财物和俘虏。

帖木儿帝国核心区

此时帖木儿已经衰老,虽然依然壮心不已,但是身体条件决定他不可能维系一次旷日持久的远征。根据前往撒马尔罕觐见的西班牙使者的描述,帖木儿此时出行已经不能骑马,只能乘坐马车,由此可见帖木儿的健康状况是每日愈下的。

同时,帖木儿帝国自身也有脆弱性,使得帖木儿必须要通过武功来维持自身的影响力,以震慑帝国边疆地区的封建领主,以维持帝国的存在。所以,东征明朝,消灭明朝一部分野战军团以及占领明朝部分城市获得俘虏和财物,就成了最好的方式。

而且,既然是快速突击,那么部队就要尽量轻装,既然如此,笨重的火炮就不能携带了,部队的重型武器尽量以可以拆卸运输的弩炮和投石机为主。
弩炮
投石机,也就是回回炮

当然,东亚的城市没有几个城市的城墙能承受回回炮的重型石弹轰击,更何况明朝连回回炮都迅速失传了。

所以,帖木儿东征选择了河西走廊这条线,因为这条线路上有多个沙漠绿洲提供水源,也有于阗这样的城市来提供给养,而且这条线路也距离嘉峪关最近。而明朝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帖木儿会寇边,只不过明朝的信息不全导致出现战略误判,以为只是普通的蒙古部落寇边劫掠而已。

不过也好在帖木儿死在了半道,否则的话河西走廊就被祸祸惨了。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