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瞧不起的鄉村,有什麼價值,又該有怎樣的未來?

隨著疫情在中國境內被“有效控制”,除重災區湖北外,其他地區已開始逐步恢復生產發展,社會秩序也在有序恢復中。然而,在中國以外的世界,危機才剛剛開始。

除了日韓兩國相繼失控,伊朗高層集體崩潰,號稱擁有全世界最好醫療保障的意大利,幾乎是一夜之間“淪陷”。

很多網友感慨:這屬於開卷考試考零分,照著中國抄都抄不好。

事實上,中國的經驗他們想抄也抄不了,除了政府強有力的領導以及我們舉世矚目的工業化能力,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被高高在上的某些人高,瞧不起、看不上的中國鄉村。


你瞧不起的鄉村,有什麼價值,又該有怎樣的未來?

01

鄉村和農民抗擊疫情的貢獻

春節期間,從人口分佈看,至少一半人在鄉村,一半人在城市。

但自從疫情發生以來,我們大量物資和服務保障措施,主要是為城市服務。這不是我們的國家不關心鄉村,而是鄉村能夠自我完成這些服務。

鄉村的自給自足,使國家在應對疫情上的成本降低了一半。

另一方面,從武漢離開的500萬人,絕大多數是務工人員和學生,據估計,農民佔比超過50%。

在疫情前期,也就是1月25日,安徽省疾控中心公佈數據:鄉村病例48例,佔總數的80%。但從後期數據看,二次感染最嚴重的是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

你瞧不起的鄉村,有什麼價值,又該有怎樣的未來?

雖然農民工首次感染佔比高達80%,但回到鄉村之後,鄉村特有的“小規模、低流動社會”的特性,大力阻擊了疫情傳播。

你瞧不起的鄉村,有什麼價值,又該有怎樣的未來?

如果沒有鄉村吸納這200多萬從武漢流出的人,中國疫情感染可能比目前要高許多。

其實,中國鄉村和農民對疫情的貢獻,遠遠不止這些。他們不僅居家防疫,同時也默默地承擔著滿足城市基本生活供應的服務。

特別是城市居民蔬菜水果的供應,從種植、收穫、運輸和銷售,都以農民為主完成。

你瞧不起的鄉村,有什麼價值,又該有怎樣的未來?

△ 1月30日,青島九龍山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捐贈武漢150噸蔬菜

可是在媒體報道中,有關鄉村和農民為抗疫做貢獻的信息可謂是鳳毛麟角,更多是城市和工廠如何抗擊疫情的報道。實際上,為保障疫情用品供給,開動生產的工人,

大部分也是沒有回家的農民工。

你瞧不起的鄉村,有什麼價值,又該有怎樣的未來?

△ 農民工援建雷神山醫院和火神山醫院

抗疫歸來“論功行賞”,什麼時候有鄉村和農民的份?請不要無視我們的鄉村和農民!

02

鄉村是中國安全的保險閥、化解危機的蓄水池

我們不僅要認識到鄉村對這次疫情做出的重大貢獻,還需要認識到中國鄉村的另一個重要功能:中國安全的保險閥、化解危機的蓄水池。

你瞧不起的鄉村,有什麼價值,又該有怎樣的未來?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早走出危機的國家,我們不能忘記,鄉村和農民工對中國走出危機做出的貢獻。2000萬農民工失業返鄉。這意味著,

2008年金融危機,我們是用“零成本”解決了農民工失業問題。

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我們才有可能,當年拿出4萬億人民幣刺激經濟增長。

如果我們沒有鄉村這個化風險的“蓄水池”,2000萬農民工無處可去,滯留在城市,我們首先要做的,恐怕是要解決這2000萬人的失業問題了。

你瞧不起的鄉村,有什麼價值,又該有怎樣的未來?

2000萬農民工一言不發默默回鄉,但是對於“農民工對中國化解2008年金融危機”的貢獻,卻很少有人提起。因為社會不自覺地,把這一切看成是應該的,鄉村和農民把多少苦淚吞到肚子裡,到頭來被看成是應該的,這樣對嗎?

同樣,長期以來形成的“褒揚城市、貶低鄉村”的輿論,成了一種固有的潛意識,城裡人高高在上,農村人待在農村就是沒本事、不思進取......

在這種潛意識的作用下,我們對鄉村和農民“要求多、抱怨多、感謝少。”

你瞧不起的鄉村,有什麼價值,又該有怎樣的未來?

中國鄉村和中國城市,像極了沉默寡言的老父親和時髦叛逆的少年,父親手上的老繭縱橫交錯,千難萬難掙錢給孩子花,孩子卻花的理所應當,沒有一點感激之情。

而在現代化的發展中,在追趕西方城市化的過程中,中國鄉村又被嚴重低估,又被晾在一邊。地方政府相互攀比的“造大城市之風”,愈演愈烈。鄉村卻漸漸變成城市死角。

03

鄉村振興,到底該怎麼做?

今天,鄉村衰微、病重的主要原因,不是缺乏物質供應“餓出來的病”,而是精神與文化層面的病。鄉村作為我們的父母,是我們對他不孝。缺乏孝道滋養的鄉村母親,是當今中國鄉村最大的病。

近年來,鄉村振興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關於鄉村振興的一系列政策,用直白的話來說,就是如何讓城市資本下鄉,以及為資本下鄉創造條件。這是值得我們警惕和擔憂的問題。

你瞧不起的鄉村,有什麼價值,又該有怎樣的未來?

我們不反對鄉村發展需要資本,但同時也應該清楚,鄉村發展最缺少的不是資本,這只是鄉村振興中的輔助因素,而且必須有前提條件的情況下才會有作用。

如何解決城市和鄉村融合的問題,我們可以借鑑古人的智慧。

在中國幾千年文明發展中,曾經建設了世界一流的城市和與城市同步繁榮發展的文明鄉村。

在今天觀念中,認為鄉村是一個封閉愚昧落後的地方。但從今天我們祖先留下的十幾萬個古村落看,中國古代的鄉村雖然過著一種自足的生活,但不是落後封閉的生活。

你瞧不起的鄉村,有什麼價值,又該有怎樣的未來?

中國古代解決鄉村與城市融合發展的最關鍵的一個制度,就是告老還鄉的退休制度,就是落葉歸根、衣錦還鄉的傳統。這種制度傳統有什麼好處呢?

1.帶回財富和智慧

中國古人一生的生活軌跡,小的時候在鄉村讀書,青年到城市經商做官。但由於有告老還鄉制度的作用,在城市做官和經商,到了老年,都要回到鄉村。

他們回鄉時,就把城市掙得財富、得到的人生智慧和外部世界的文化帶回鄉村。

你瞧不起的鄉村,有什麼價值,又該有怎樣的未來?

由於鄉村是一個以親情為紐帶的熟人社會,所以無論你的官有多大,財富有多少,回鄉後,你必須修路、修橋做公益事業,才能得到家族的認可,才能得到父老鄉親的接納。

這樣以親情為紐帶的熟人社會,形成中國鄉村特有的以鄉賢為核心的鄉村治理模式。正是這樣一個制度,非常好地解決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均衡發展、互動發展的問題。

2.均衡教育資源

回鄉的鄉賢不僅解決了鄉村經濟發展的投資問題,也帶來鄉村公共投資,在鄉村辦教育、辦學院,使偏僻的鄉村孩子享受到一流的教育資源。

你瞧不起的鄉村,有什麼價值,又該有怎樣的未來?

城鄉教育不公平問題,在中國古代根本沒今天這麼嚴重。

3.豐富鄉村文化

回鄉的鄉賢,他們把城市的文化藝術、生活帶回鄉村,結合當地鄉情成為鄉土文化的一部分,由此留下來鄉村建築成為可以和故宮相媲美的藝術品。

你瞧不起的鄉村,有什麼價值,又該有怎樣的未來?

特別是在鄉村留下的祠堂、古宅、神廟、戲院和門樓等公共建築更是如此。

但今天我們建設的鄉村,許多成為城市的翻版,成為“既不像鄉村,也不像城市”的鄉村。

你瞧不起的鄉村,有什麼價值,又該有怎樣的未來?

04

轉變思路,從根上做起

近幾年,城市頻繁發生疫情,就是城市病已經很重,值得我們警惕的前兆。試問,如果我們繼續城市無度擴張,國土資源、水資源、環境容量能夠承受的了嗎?

但到今天為止,我們對這些問題,還是反思不夠,各地政府仍然在雄心勃勃地建造大城市,仍然通過各種方式,把鄉村資源往城市集中,向鄉村“吸血”。

你瞧不起的鄉村,有什麼價值,又該有怎樣的未來?

目前在鄉村正在進行的各種土地政策,鄉村產業發展思路,從孤立的角度看,好像都是為了鄉村的發展。

其實,背後也是為了滿足城市化所缺少的土地資源。

鄉村振興不是為城市化服務,而是要探索走中國特色的城鄉均衡發展之路。在解決這個問題方面,前文所說的“告老還鄉”制度值得借鑑:鼓勵從鄉村出去的大學生、博士、教授、企業家到鄉村去養老,成為鄉賢,回饋家鄉。

當然,要做這些還是有很多的準備工作的,比如:鄉賢回鄉,會不會變成欺壓當地百姓的新惡霸?村幹部怎麼和鄉賢共事?鄉村如何吸引鄉賢回鄉?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但這總歸是一個出路。


你瞧不起的鄉村,有什麼價值,又該有怎樣的未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鄉村發展需要“能人”,因為鄉村發展最缺少經濟發展。然而,21世紀的今天,鄉村發展需要有情懷、有能力、有財力的“新鄉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