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当皇帝是时代所迫还是思想超脱呢

尧舜之后,为什么没有圣人登上皇位

在中国古代,最初统治者的地位并不是利用传承血缘关系来巩固的,在尧舜禹时期,禅让制是决定下任统治者的主要政策。就像是儒家思想中所推崇的天下至尊之位唯有贤德者居之的治国策略一样,在实行禅让制的时期里,只有真正得民心的人才能够成为继承帝位的下一任帝王。

禅让制的寿命比世袭制短暂的多,在尧舜禹之后就再也没有圣人能够登上帝位了,那些名声鼎盛的圣人大多都是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或是教育家,却都不再像尧舜禹一样能够继任皇位,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基础的不断变化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除此之外,权力的逐渐统一和特权阶层的产生也是导致圣人无法登上帝位的原因。

圣人不当皇帝是时代所迫还是思想超脱呢

禅让制的兴起

经过儒家思想文化的解释说明之后,很多人都认为禅让制是一种最高道德标准的体现,其实不然,在禅让制诞生之前,中国古代的帝位也就是统治者这个位置其实一直都是采用子承父业的方式在传递的,与其说是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不如说是世袭制重新夺回了自己原本的地位。大约在轩辕黄帝时期,统治者的帝位一直都是采用代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递的,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黄帝的子孙能够相传七代的主要原因。

而这种代代相传的继承方式到了尧的身上产生了变化,尧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自己的女婿舜,这就是禅让制的开端,同时也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禅让制,其实,当时的情况是尧在去世之后,他的儿子丹朱曾经在帝位上坚持了八年,只是由于他表现的非常差劲,同时在摄政地位上的舜又表现过于出色的原因,所以在两者对比之下,舜在众人的拥戴之下成功的夺得了继承权,并登上了帝位。

圣人不当皇帝是时代所迫还是思想超脱呢


尧舜的圣人之位

在历史典籍之中有关于舜的故事大多数都是在赞扬他的美好品德,在诸多文献记载当中,这位继承帝位的统治者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人们认为舜之所以能够突破传统的传承方式并得到尧手中的帝位,主要是因为百姓的拥戴和臣子的认可,禅让制的存在是一种推崇圣人统治的制度。在儒家经典书籍《二十四孝》中,是这样记载舜的:“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就是这样一种近乎完美的人格特征才形成了禅让制这种政治制度,禅让制所选择的帝王几乎都是当时深受人们推崇的圣人,大约类似于孔子这样的人物。也就是说,人格魅力是当时推选帝王的主要标准。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圣人其实是并不存在的,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相对阴暗的想法,这些所谓的圣人品性也只是后人加注在他们身上的一些荣耀而已,其真实性有待商榷。

圣人不当皇帝是时代所迫还是思想超脱呢

大禹治水

尧舜禹帝位的真正来源

据《尚书·虞书·舜典》记载:“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作《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

尚书算是那一时期的史书类的文献书籍,而这类书籍最大的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地美化了统治者的地位来源。

根据上述记载,尧之所以把帝位传给舜,是因为舜的品德打动了他,然而真相绝不仅仅只是如此,除了品德这一个因素之外,当时的社会形势也是促成禅让制诞生的主要原因。在尧舜禹时期,这些登上帝王之位的人都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曾经做出过利于百姓的事情,也就是说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民心。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中原地区几乎处于一种百废待兴的状态,而这时,一个具有足够才能的统治者才能够真正地带领这片地区的人民强大起来,当时的尧之所以选择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未尝没有看中他才能的原因。

圣人不当皇帝是时代所迫还是思想超脱呢

为何尧舜之后再无圣人登位?

1.圣人大多淡泊名利

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一般的开国皇帝或者起义军的领袖,大多是军人武夫,或者甚至是流氓无赖,读书人造反的很少,而成功的几乎没有。古代的从圣之人,无论是至圣先师,还是亚圣文圣,无疑不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而以儒家思想做一国道统的王朝,从小就教小孩子三字经、弟子经等思想,以此来削弱读书人的“反抗”精神。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进而强化了读书人就要安分守己,克己复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政治环境的苛刻

尧舜禹时期距离现在已经相对比较久远了,而就是因为时间过长,所以当时真实的历史情况其实并无人知晓,禅让制的主要产生原因也是经过推测得知的,这些推测代表的只是最大可能性而已,并不代表全部事实。帝王之位的继承方式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必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禅让制的产生取决于当时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而类似于尧舜禹于这样的圣人在此之后无法登上帝位的原因也在于此。

在尧舜禹时期,这些人其实并不算是传统的皇帝和统治者,他们当时的地位更像是一个部落的首领,他们所担负的责任实际上是大于权力的。这些联合起来的部落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类似于国家的政治体系,而这个部落的最高统治者就是维持部落继续生存下去的主要因素,在这一时期只有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能够保住这个部落并使其发展下去。

政治制度在“圣人当道”时期体现的并不明显,这一时期,一切制度都处于一种相对模糊的探索阶段。这一时期也是文明以及社会发展的加速时期,很多后世文化以及制度的基础都在这一时期完成奠定过程,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时期人们会采取禅让制的方式来让那些品德高尚同时具有能力的人来统领自己的原因。

圣人不当皇帝是时代所迫还是思想超脱呢

在夏朝建立之后,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状态以及文明发展开始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时期,帝王之位继承人选的能力不再成为必要的条件,因为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削弱了统治者在整个政治体系运行过程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即使登上帝位的是一个庸碌无为的人也可以保证整个国家机构正常运作下去,只是发展相对缓慢而已。

在封建社会时期,为了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这一阶段对于每个人的出身要求非常苛刻,几乎达到了一种出生即一生的程度,这一时期,一个人的出身就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方向。在政治场上能够发挥作用的人几乎都是统治阶层的后代。这种政治环境的苛刻成为了压制圣人上位的主要手段,这也是为什么在尧舜禹之后,无法出现新任“圣人”帝王的原因。

3.社会制度的发展

隶制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封建社会的萌芽成为了巩固统治方式的必要社会环境,在古代早期,圣人登上帝位的继承方式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这一时期权力更迭的同时伴随的是社会的动荡以及争权逐利的斗争。

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演变,特权阶层的诞生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继承方式,原来的禅让制被世袭制所替代,通过辨别血缘关系来确定王位继承人选的方式成为了保证权力平稳过渡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圣人当道的时期,品德似乎成为了一个人身上最重要的闪光点,而品德作为一种内化的人格特征,它其实是非常不容易被人为辨别和认可的一种品质,只是由于当时社会制度发展的影响,所以当时的人们才会不得不选择用大量的时间去考察一个人的品德,进而挑选出帝王的继承人选。

相比于品德来说,血缘关系是一种非常简单实用的辨别方式,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选定帝位的继承人成为了替代品德的一种选拔方式,奴隶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促进了这种在狭小的血缘范畴之内挑选王位继承者制度的稳定。

圣人不当皇帝是时代所迫还是思想超脱呢

孔子讲学

4.经济基础变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变化的除了政治制度之外就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适用于任何时期的一条定律。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经济主体开始掌握在少部分人的手中,财产分配的不均等造成了地位的差别,进而促成了社会的等级分化。

社会的等级分化带来的是进一步的资源分配不均等,在相差甚大的资源分配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后代自然也就会形成了相反的发展模式,处于特权阶层的人们在良好的经济环境之下,自然会教育出一批优秀的人才,这种培养能力者的经济基础也是巩固世袭制的其中一个因素。

总结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促进国家政治制度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只有跟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变化的政治制度才会一直具有生命活力。尧舜禹之后的圣人之所以无法登上帝位,其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基础的变化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得品德不再成为挑选继承人的主要准则,拥有高品德的圣人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继而成为了在社会发展中被抛弃的帝位继承人选。

参考文献:《二十四孝》、《尚书·虞书·舜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