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追求实现政治理想,为何当年又要离开长安?

菩提非树LW


李仙人

才情上上 潇洒上上 可政治能力平平 为官态度更是下下!

玄宗好才,李白也有诗才 ,所以既然有诗才 那就做翰林供奉好了! 可李太白心存大鹏之志, 怎么可能愿意只做一个词臣!无奈玄宗只以词臣相待 自然心有不平!

而且李白官职不高 为人却潇洒若狂生 好饮酒 不拘小节 ,

这种态度 身居高位就是真性情!

身居下位 却是非常容易得罪人的!

玄宗不重视 同僚不待见 抱负又不能施展!

李白离开长安也就顺理成章了!




府少爷的历史观


李白离世,距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了,可是,李白始终是人们绕不开的话题,如题所说,李白一生追求实现政治理想,为何当年又要离开长安?

话说天宝元年(742),在号称皇宫“座上宾”的吴筠和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下,朝廷接连下诏召请李白入京。已经四十二岁的李白,终于走进了他梦寐以求的大唐京城长安。此刻,李白一副得志的模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叹为“摘仙人”,唐玄宗“降辇步迎”,并且“御可调羹以饭之”,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耀。他踌躇满志地期待着唐玄宗与他共商国家大计。

唐玄宗大概考察过李白没有政治才能。在一次非正式宴会上,唐玄宗问李白:“朕与天后任人如何?”意思说,我与则天皇后相比,用人怎么样?李白说:“天后选用人,就像小孩子买瓜,不泽香味,只是捡个儿大的、长得肥的挑;而陛下选用人,如同淘沙取金,剖石采玉,选择的都是精华。”这样的回答,一听就是拍马屁,拍得太直接,以而显得笨拙。唐玄宗笑着说:“李学士把我说得太好了。”他最终把李自安排在文化部门,供奉翰林。

应该说,唐玄宗对李白的安排是合适的,但李白的内心却感到越来越失落,他感到怀才不遇。他千辛万苦来到长安,是想干一番伟业的,而不是在宫里写诗。

作为李白来说,他是带着盛唐社会熏陶出来的理想主义去敲仕途大门的,但身临其境后,他看到那些权贵并不是自己想像中的人格高洁,长安也并非天堂,与自己想像中是两个世界。唐玄宗似乎永远不会给他共商国事的机会,而面对当朝权臣的诬陷、排挤,他也毫无还手之力。

事实上,李白一直活在一种误区里,自我认识严重偏差,他一直把自己的诗才当成了政才。更要命的是,李白的一切欲望和喜怒哀乐都写在险上,他的性格、气质、个性与政治格格不入,但他却认识不到这些。他想喝酒就喝,想使性子就使,竟然敢让朝廷红人高力士给他“脱靴”,最终发展到“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地步。唐玄宗只好将他“赐金放还”,让他还是尽情去写诗好了。

公元744年的一个春天,李白带着极度的惆怅与悲愤,离开了这个曾让他魂牵梦绕的帝都。从此,李白再也没有踏回这块土地。


八弓塬


李白是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一生在政治上未能有所建树,但其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赢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但当年是如何被唐玄宗召进长安,又是怀着怎样彷徨苦闷、矛盾复杂的心情,被玄宗“礼貌的”逐出长安的呢?寒柏陇卧子与大家分享一下这里面曲折黑暗的故事:

时代、家世和入长安前的人生轨迹

李白,字太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当时的碎叶,属于唐朝建置的安西都护府,是安西四镇中最靠西的一镇,是著名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要城市。

李白一生活动时期主要在唐朝中期的玄宗、肃宗时代。李白在西域碎叶度过了他的童年,并在私塾里学习汉人的文化书籍和诗词歌赋。李白五岁时,也就是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父亲来到西蜀昌隆,定居在县南的清莲乡。从此以后的二十年,李白都是在蜀中度过的。

在二十岁之后的几年中,李白游历了蜀地的不少名胜古迹。到了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二十六岁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学业文章己很自负了,他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也己经确立。他产生了要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施展抱负、贡献才能的要求,而对大自然的喜爱也驱使他渴望到各地去登临山水,游览名胜。

在这年秋天,李白向三峡进发。出三峡后,他先以一年多时间游历了中国东部地区。在漫游中,李白广泛进行社会活动,同各式人物交识,给自己建立社会声誉,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创造条件。这一年多来,李白进行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求仙访道和结交豪雄。

此后不久,李白回舟西上重来江夏一带,继续寻找政治出路。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早春,他从临汝(今河南临汝)来到安陆(今湖北安陆)。在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婚后便在安陆居住下来,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四月,他去泰山游览,随后又举家南下,住到宣州南陵(今安徽南陵)去了。李白诗词写的好,那时己经出名了,使他“名动京师”。所以当李白到南陵,征召李白去长安的诏书也就接踵而至了。就这样,李白进入了他一生的重要时期——长安时期。


入长安、在长安、出长安、痛长安

唐玄宗的征召,在李白眼前展现了无限希望。他以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的一天终于来到了,“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抱负就要实现了!

李白初到长安,最初结识的大概仍是道教界中人。他通过好友道士元丹认识了唐玄宗的妹妹:女道士持盈法师(即玉真公主),和著名诗人、也信奉道教的贺知章。经过这些人的称誉,李白在长安城诗名大振。

由于有诏征召在先,入京后又得到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在唐玄宗面前进一步的赞誉,因此李白受到玄宗的亲自隆重接见。随后,李白就以翰林供奉的身份被安置在翰林院。李白供奉翰林,是玄宗的特许,“但假其名,而无所职”,所以还不是正式任命的官员。不过这个时期李白正受到玄宗的重视,所以玄宗也曾让他做过一些翰林供奉职责以内的去工作。

翰林院是当时集中文学之士的一个政府机构,供奉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帝草拟文诰诏令之类的文件。同时,宫中宴乐、御驾巡游之类的时候,他们也常常随侍左右,写一些诗歌以增添宫廷乐趣及点缀升平景象。从李白的诗文上看,李白在此期间也曾利用自己与玄宗接近的机会,向玄宗申述对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张,针对某些现象也对玄宗进行过谏劝。

但遗憾的是,李白所寄予希望的对象——唐玄宗,在其早年时还不失为一个励精图治、能够任用贤才的开明君主;而到了这个时期,却早己变为昏庸腐朽之人了!其满足于以往的政绩,迷惑于太平繁华的表象,以为天下无事,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于是便把“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自己深居宫中,过着荒淫侈靡的生活。

▲ 解析李白政治愿望落空,出走长安几点重要原因:

⑴事实上,唐玄宗之所以一度重视抬爱李白,目的是要把李白当作一个御用文人,以满足其享乐要求。李白在翰林院的生活、工作情况,就足以说明。当玄宗觉得李白不是一个容易驯服的文人,有那么多自己的政治抱负时,很快就疏远了他。

⑵从李白方面来说,玄宗之所以疏远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那“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的傲然性格。李白鄙夷权贵,无视封建秩序的叛逆精神是很可贵的,但对他的政治前途却是不利的。

⑶那些权臣贵戚们对李白孤傲的态度自然不会感到舒服,当玄宗对李白比较重视有兴趣时,他们对待李白便趋言奉承,是“却来请谒为交欢”;而一旦玄宗对李白开始厌倦,他们那就立刻馋言四起,群起毁谤和攻击李白了。

⑷还有不知真假,最早见于《酉阳杂俎》中的“力士脱靴”的故事,更是李白傲岸性格的典型表现,而它所招致的后果很能说明问题的。

故事是说,高力士服侍玄宗几十年,是最受玄宗宠信,也是最有权势的一个宦官,在宫中的地位几乎仅次于玄宗。这样一个权倾内外、炙手可热的人物,在李白眼里却是非常渺小、不值一提,居然当着玄宗的面,伸出脚来叫高力土“去靴”!

⑸更有唐代韦睿的《松窗录》中记述的“杨贵妃三次阻挡李白任命官职”的事情:对于“脱靴”之耻,高力士当然不会甘心忍受,便在一次太真妃(即杨贵妃)吟唱《清平调词》时,乘机摘取其中两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挑拨说:“比以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反拳拳如是?”

杨贵妃吃惊的问:“何翰林学士能辱人如斯?” 高力士便说:“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 杨贵妃从此深恨李白,据说玄宗曾三次打算任命李白官职,都因杨贵妃的阻挠而作罢。

▲ 最终出走长安,远离政治

权臣贵戚的谗毁,玄宗的疏远,激起了李白内心的极度苦闷和矛盾复杂的心情。一方面,他十分痛恨那些谗言者;而另一方面,他对昏庸的唐玄宗当时却还寄予一定的幻想。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春,李白知道再留在长安己不可能有所作为了,他终于决定离开黑暗的政治漩涡,去过那纵情杯酒、放达适意的生活。于是上疏玄宗请求归去,玄宗这时早己对李白失去兴趣,很快便给他一些赏赐,请他离开长安。十六年后,李白在江夏回忆当时他离开长安的心情,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

结语

李白在长安首尾三年,实际不过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政治上,他遭谗被谤,毫无建树,最后被唐玄宗“礼貌的”逐出长安。

但是这一段的生活,却使他有机会亲眼看到当时朝廷政治的种种黑暗腐败。这种现象在未到长安之前是不可能有充分认识的,现在他不仅亲身生活在长安,并且自己也是这种黑暗政治的受害者,也因而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这也体现在其之后的许多诗歌中。

李白有了这样一段时期的生活,在思想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其后创作了许多揭露和批判黑暗现实,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诗篇。也使他的诗歌创作在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突破,取得了新的成就。

正所谓:“福祸相依,焉知非福?”

注:参考资料有《旧唐书·李白传》、《李白诗文系年》。

另: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以上,就是寒柏陇卧子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浅见薄识。请关注@寒柏陇卧子 ,获取其他精彩内容。本人专注于文化写作、读书心得、诗词对联、谜语谚语、文玩收藏、邮票知识及文史知识等方面。

寒柏陇卧子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里,李白身上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诗仙,是侠客,仗义疏财,游遍名山大川,喜欢结交朋友,也爱喝酒,颇像武侠小说中的人物。

但是他的志向可不是做个诗人,他真正的理想是做帝王师,济苍生,安社稷,成为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这样的人物。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41岁,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称赞,唐玄宗看到李白的诗赋后非常欣赏,下诏书请李白入京。

李白此时住在南陵的一个山村里,接到消息之后非常高兴,以为可以大显身手了,临行的时候写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此时的李白可谓是踌躇满志,可是现实很快给他浇了一盆冷水。进京后,李白并没有得到重用,只是被唐玄宗安排了一个翰林院供奉的职位,就是在皇帝身边写诗作赋。

这种安排对于一般人可能会很满足了,但是对于李白这种狂放不羁、志向远大的人来说,却是难以忍受的。

那么,李白离开长安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大概有3方面原因:

1, 被人排挤

官场是个勾心斗角的地方,李白却是个缺乏城府的人,还很叛逆,杜甫有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据说他曾经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再加上皇帝的欣赏,种种做法自然会令其他人不满和嫉妒,遭人排挤也是难免的。

2, 唐玄宗看出李白缺乏政治才能

李白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但却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缺乏政治斗争的能力,不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局势。他后来因为参与永王之乱而被贬夜郎,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唐玄宗最初可能是想要重用他,后来可能是看出这一点了,所以只欣赏他的文学才能,没有对他委以重任。

3, 李白的性格和抱负

李白既有宏大的政治抱负,同时也具有傲岸不羁的性格,他蔑视权贵,视富贵如浮云,这些综合因素让他不甘心做一个“文学弄臣”的角色。再加上官场黑暗,玄宗已经到了老年,纵情声色,身边还有不少奸臣,李白在这种环境里自然待不下去。

正是由于以上3方面的原因,李白在长安待了一年零八个月就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了长安。


叔本华哲学智慧


先来看《新唐书·李白传》中的记载:

……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植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意思是:“……因此李白也到了长安。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看到他的文章(《蜀道难》),感叹说:“李白,你是天上下凡的仙人!”。并且常在玄宗面前说起(李白),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的大事,李白于是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且并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玄宗爱他的才华,好几次召见并设宴招待他。李白曾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高力士平素为朝中显贵,还替李白脱鞋,把这深深地当作耻辱,于是他就挑剔他诗中的行病,并加以附会,用以把杨贵妃激怒。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是一直从中作梗加以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桀骜不群,放荡不羁……李白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玄宗皇帝也就把金锦赏赐于他,让他回去……”

先看文中提到的高力士是何许人也?高力士是唐玄宗最信任的“老奴”,唐玄宗曾言“力士当上,我寝则稳。”意思是说只要高力士在宫中值班,我就可以睡个安稳觉,可见高力士是唐玄宗身边举足轻重的人物。李白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但绝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太没有眼力见了,竟然得罪了唐玄宗身边这样一位红人,可想而知,他在朝中不知得罪了多少大臣权贵!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蔑视权贵,傲岸不群是李白至死不渝的性格。他这样的性格真的不适合走仕途。宠臣的谗谤,奸佞的排挤接踵而来!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写过一首诗《古风·其三十七》:"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明珠、孤芳是诗人自比,把高力士、杨贵妃之流比作群沙、众草,表达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

受到大臣权贵的排挤,是李白离开长安的一个原因,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唐玄宗对他的态度。

从《新唐书·李白传》"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帝爱其才,数宴见。"可以看出,唐玄宗一开始对他还是不错的,仰慕他的才华,让他做翰林供奉待诏。"翰林供奉是什么职务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中有这样一句诗:"布衣侍丹墀,密勿草丝纶。"意思是,以布衣身份待诏于丹墀内厅之侧,担任起草诏书的机要之职。简单的说,李白没有正式的官职,还是平头老百姓一个,先做着一些起草诏书的工作,等待封官。

唐玄宗看中的是他的文学天才,只是想让李白做一个御用诗人,在宴请、郊游的时候陪伴自己,写一些诗文以供娱乐。李白有很高的政治理想追求,他希望能够辅佐君主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对御用诗人的身份,日渐厌倦,开始纵酒以自昏,玄宗呼之不朝,再加上奸臣的谗谤,唐玄宗开始疏远他。

李白呈上辞职信,唐玄宗很爽快的批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清朝王琦怀疑李白"曾醉中泄露禁中事机,明皇因是疏之。"意思足李白曾经因为喝醉酒泄露了宫中机密,唐明皇玄宗因此疏远了他。李白为了宣泄心中的痛苦和矛盾,终曰借酒浇愁,并写了很多诗文,大发牢骚,有时把宫中机密透露出来,这是唐玄宗不能容忍的,他认为李白已经误了他的事!所以李白被"赐金放还"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三尺讲台两袖清风


李白曾经两次到长安,第一次是在开元十八年(730),到长安千方百计拜谒了一些王公大臣,希望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结果没人赏识他,住了一年,实在呆不下去了,只好离开。

第二次是天宝元年(742),唐玄宗看了他的诗文,很欣赏他的才华,召他进宫。这是李白一生中最好的一次政治机会。然而仅仅过了两年,李白就被“赐金放还”,再一次在极度失望中离开长安。

题主所指的应该是第二次。这一次受挫的主要原因还是李白自己定位不准,一心想做大官,又没表现出足够的政治才能。在没被重用的情况下恣意纵酒,尽情表现自己的痛苦和不满,无论是心态还是狂放不羁的性格都与宫廷和官场格格不入,导致在朝廷很难立足,再次铩羽而归。

01

李白这个人,写诗毫无疑问是不世出的天才,但在政治上很天真,可以说根本不是那块料。这一点,我们从他在“安史之乱”中入李璘幕府这件事上很清楚地看出来。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跑到庐山隐居起来。至德二年(757),永王李璘路过九江,派亲信韦子春上山邀请李白加入自己的幕府。李白很高兴地答应了,他在《赠韦秘书子春》一诗中说:“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在他看来,他这一次出山,是要去做平定天下的大事的。但事实证明,他想得太浪漫、太天真了。他对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李璘这个人一无所知,在错误的时间,跟了错误的人,稀里糊涂就做了叛党。

李璘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子,玄宗在逃往成都的路上,采用宰相房琯的建议,实行诸王分镇,就是让各个皇子各自负责一块区域,招兵买马,发展力量。当时李璘执掌两湖、云贵、两广、江西等地的军政大权,势力非常大。

而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即位以后,形势就完全不一样了。李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强中央集权,把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里。这样,就跟李璘发生了矛盾。李亨要李璘交出兵权,到成都去陪伴玄宗。

而李璘也是有野心的人,他正想着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可能还有称霸一方的想法,于是拒不服从诏令,同时积极部署,准备占领广陵。

这样一来性质就变了,成了谋反。而李璘本人又是一个庸碌无能的人,手下的将领都看出来他成不了事,还没开战就一哄而散,各自逃走了。只有李白还在傻傻地写诗歌颂李璘,把他比作灭吴的功臣西晋大将王濬,甚至秦皇汉武,幻想着“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完全就是糊涂虫一个,没有一点政治眼光和头脑。

02

但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却很大,对自己的定位很高。他的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管仲和晏婴是春秋时期最杰出的两个宰相,李白给自己定的人生目标就是像他们一样辅佐天子,使天下一统,四海升平。甚至还要像姜太公那样,成为帝王的老师。

唐玄宗之所以召他进宫,应该是听说他的名气,也看了他的一些诗文。玄宗是一个很看重诗才的皇帝,在这方面的眼光非常独到,著名宰相李泌就是因为七岁时的一首《咏方圆动静》诗而被玄宗看中,后来重点培养,并委以重任的。

李白的诗想象新奇、才华横溢,在当地独步天下,文章也写得很好,但他从来没在自己的诗文中表现过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才能。因此唐玄宗虽然给了他很高的礼遇,但并没有给他安排具体的职务,而是让他在翰林院做诗文供奉,类似于现在的作协。

据李阳冰的《草堂集序》记载,李白在翰林院,玄宗经常“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也就是经常向他咨询一些重大的朝政问题,让他起草一些重要的公文。但是我们从李白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抱负虽然很远大,但从来也没看见他对政治有什么独到、高明的见解,可见他对政治其实没什么研究,根本说不出什么象样的观点来。也许是因为这样,玄宗一直也没给他什么机会在政治上一展身手。

对于李白来说,翰林供奉根本不是他所想要的角色,跟他“一生欲报主,百代期荣亲”的想法相差太远。而且,在长安宫,没有人认为他有“经济之才”,都觉得他喜欢吹大牛,不自量力,“闻余大言皆冷笑”,把他看成一个笑话。

李白的失意就此产生。

李白的性格孤傲、倔强,他决不肯调整自己的目标、打磨自己的棱角,来适应别人安排给他的角色。于是,借酒浇愁、借酒渲泄就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杜甫写他:“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正是他这种生活状态的写照。《旧唐书文苑列传》写他“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甚至有时皇上召他,他都喝得烂醉,需要派人到酒馆里去找他。

这样的表现,当然会引起朝廷上下各种非议,他显然已不适合继续留在宫中。

这一点,无论是玄宗,还是李白本人,应该都意识到了。最后的离开,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玄宗给了他一个体面的台阶,“赐金放还”,给了他一笔钱,客客气气地把他打发走了。

李白第二次长安之行的失意,其实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有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值与唐玄宗对他的定位的落差造成的,也是必然的。对李白来说,这是一次痛苦的经历,但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却未必不是一件幸事,因为它在某种意义上造就了“诗仙”李白,也为后世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故事。


读史杂识


不是李白想离开长安,而是皇上赐锦还乡了。为什么?李白写了《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使?可怜飞燕侍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惹的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别人在李白的诗句里鸡蛋里面挑骨头,馋言陷害,杨贵妃听了不高兴,自己怎么成了“巫山云雨”?“飞燕倚新妆”了?她可是牧丹啊!雍容华贵、倾国倾城,“三千佳丽宠一身”啊!李白的诗本质是赞美杨贵妃长的像牧丹,“百花丛中最鲜艳!”拉来了宫女作陪衫,可他人不这么想,故意捣乱,害的李白丢了“翰林学士"的饭碗,漂泊流浪,历经苍桑,饱尝人间疾苦……他何曾不想回到长安,“长相思,在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可皇上眼睛被浮云遮着,他能想起李白吗?


孔新喜


前言

“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杖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带着他“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政治抱负“杖剑”而出蜀地。

二入长安,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他接到唐玄宗的一纸诏书,时隔18年之久,才终于等来了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

此时的李白40有余,迎来人生最为辉煌的一刻。他“仰天大笑出门去”,然而他没有想到,入朝不出三年,便不得不悻然离长安而去。

这是为何?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和大家略做探讨。

1、“开元盛世”已过,朝政日渐腐败,李白心灰意冷

唐玄宗在位44年,前29年,在其励精图治下,唐朝进入有史以来最强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这时的唐朝富庶有余,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片祥和之状。杜甫有诗云: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而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这一规律用在唐玄宗身上甚为贴合。后期的玄宗被早先的盛世冲昏了头脑,被眼前的清平所蒙蔽,变得荒淫骄纵,整天沉溺于歌舞酒色,导致朝政荒废,内部混乱,一时以宰相李林甫为首的小人当道,贤才受屈。

正在这个时候,李白奉诏来了,尽管被认命翰林供奉,职位卑微(后面详述),但却依然写出大量诗词来为玄宗歌功颂德,以表达感恩之情,在其位谋其职,异常卖力,也十分得意。

而紧接着发生一件事,却彻底激怒了李白。唐玄宗有一个特别嗜好——斗鸡,当时有小孩善于斗鸡而得到唐玄宗“金帛之赐”,民间又有歌谣唱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李白目睹了这一现象,他痛恨不已,赋诗道: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他没有想到,曾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如今社会风气竟如此败坏。眼见朝廷内部腐败日趋明显,李白痛心之余却又无能为力,于是,有了初步离开的念头。

2、李白虽供奉翰林,但官职卑微,亦不见升迁重用

李白于天宝初(公元742年)入长安,任翰林供奉。

据学者考证,翰林供奉为差遣之职而无官品,是没有薪水的,异于翰林学士。

见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

“唐翰林院,本内供奉艺能技术杂居之所,以词臣侍书诏其间,乃艺能之一尔。开元以前,犹未有学士之称,或曰翰林待诏,或曰翰林供奉,如李太白犹称供奉。”

可以看出,李白当时所在职位,不过为皇帝打杂,比如听候皇帝下诏,为其起草文书,在皇帝宴游之余作些诗文助兴等等。

当然,李白起初为能伴唐玄宗左右而引以为豪,比如他说“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紫绶来相趋”。

而入长安第二年,为了赢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正当他们赏牡丹之时,李白即兴写出著名的《清平调三首》,其中有诗云: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浑然不知,他的远大政治抱负竟是在日复一日助力皇帝的享乐中化为了泡影,他所得意的政治前途的曙光也在这样的场合里渐渐暗淡了下去。

他开始怀疑,皇帝能任用他,不过是借他的那些诗文来供自己享乐罢了。长安三载,未能重用,他所能施展的不过是酒后之余借雅兴吟诗作赋消愁解闷。

于是,李白进一步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

3、李白不受拘束,恃才傲物,受人之谗,逐渐被玄宗疏远

“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检。”

又有杜甫诗云: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可见,李白不仅是个酒鬼,不仅是贺知章口中的“谪仙人”,而且恃才傲物、无拘无束。

相传李白在宫中让皇帝亲信官宦高力士帮他脱靴子,还让杨贵妃帮他磨墨,虽是传闻,却能反应出李白傲慢以及目中无人的性格特点。

也正因如此,他受到“同列之谗”。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

“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

张垍等人“谗惑英主心”,李白“恩疏佞臣计”,逐渐被唐玄宗疏远。 李白是性情中人,“乐则饮酒助兴,哀则饮酒消愁”,这样的性情却不适合为官辅政。

而他自己这时也已有出走的打算。在送别贺知章是他说: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综述

综上三点,李白离开长安,离开他梦寐以求的地方,仿佛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尽管他离开之后,又常有思返之志。但此时此刻,他已难以施展远大抱负了。

于是,天宝三载(公元744年)之春,李白向朝廷递上了离职单,唐玄宗也无心挽留,在忧虑和失望中,44岁的他离开了长安。


苔花文轩


说起李白,我们脑海中马上浮现“伟大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杜”,和他的那些千古名篇《静夜思》《蜀道难》《明堂赋》《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等。

一说到李白和长安,脑海中马上又是“供奉翰林”“贵妃磨墨”“力士脱靴”“赐金放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那么李白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在当年的长安,真的是让权贵忌恨,惹得皇帝疏远,最后落得赐金放还吗?下面且容我试着为大家一一解读心中的疑团。

【政治理想】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

赵蕤是当时杰出的道家与纵横家,他作为李白的老师,把自己的著作《长短经》倾囊相授。那时李白才十五岁。

赵蕤这部集诸子百家学说于一体,涉及政治、外交、军事等各种领域,形成涵盖文韬武略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李白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李白早年追慕的历史偶像众多,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中云:

“青莲少好学仙,然又慕功名,所企羡者,鲁仲连、侯嬴、郦食其、张良、韩信、东方朔等。”

但是,相同的出身让李白对张良认同感强烈。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是位没落的贵族,他的家族五世相韩,后韩为秦所灭,国破族散,流落江湖。李白也是贵族之后,李冰阳《草堂集序》称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九世孙。蝉联王圭组,世为显著。”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称:

“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姓易名。”

李白本人诗中自豪地宣称:

“我固侯门士,谬登圣主筵。”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晚年,不恋权位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

因为推崇张良,李白有“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还是推崇张良,李白又喜欢隐居山林,“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

一方面要大展宏图,做君主的辅弼大臣,一方面准备功成名就后,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这就形成了李白理想中出世与入世的完美统一。

【从政经历】

“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在做了唐玄宗李隆基的翰林待诏后,怀着一腔热血,准备在政治上大展拳脚,轰轰烈烈的干一番事业。

天宝元年,唐玄宗召李白进宫。皇帝降辇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

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朝中大臣不胜艳羡。李白前途一片光明。后来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

那么李白,有没有政治才干?

朝见当天,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

还有就是赐金放还后,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通过对政事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在当时诗人中他最早揭示安史之乱将要发生。

毫无疑问,诗人是有政治才干的。

为什么玄宗有才不用,要赐金放还呢?因为李白犯了皇帝的大忌。

【皇家忌讳】

唐梓州刺史于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纪念,明末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载有碑文内容:

“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

接着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到了当代,有《中国青年报》1985年7月28日所载兼葭《李白身世之谜》,转述台湾学者罗香林认为:李白乃李建成之后。韩维禄1988年撰文《李白“五世为庶”当为李建成玄孙解》论证李白乃唐宗室,李建成玄孙。

持同样观点的徐本立1990年发表《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也认为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李渊五世孙、太子建成玄孙。

唐玄宗英明神武,看着眼前的李白,他本能的想到自己的曾祖父在玄武门杀李白曾祖的故事,还有自己的爷爷的兄长李承乾和李泰为争皇位,打得头破血流的记忆,李隆基那根敏感的神经,瞬间被绷紧:此人有出众的才华,不可不用,此人又是罪人遗孽,不可重用。

历史在这里下意识地一哆嗦,在长安,李白的仕途已经走到顶了。两年后,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80789408516181576"} --}

流云飞1981


首先,我们要分清这个“离开”,是被迫离开还是自愿离开,很明显,李白是被迫离开。

我曾经说过,世界是存在一些这样的人类,在他们的领域里,他和我们根本不是一个物种。

比如足球运动中的罗纳尔多,比如篮球运动中的乔丹,比如绘画中的毕加索,比如诗人中的李白。

其中罗纳尔多的外号很能反映问题——外星人。

没有错,你们不一样,真的不一样。你很难想象,在这个星球上,有这样的物种的人存在。

关于李白的成就或是他的生平也无需多说,900多篇流传于世的千古名作,诗仙太白,人称诗圣的杜甫是他的迷弟。李白真正想要从事的工作,还是做官,报效国家。写诗,只是闲来无事的业余活动,就是这样的业余活动,创造了可以写进整个人类文明史的明珠。

李白狂傲,芦芦哥觉得这个词很贴切。因为李白的狂傲,已经溢满了他的生平。

唐的科举已经传承得有模有样,凭此一飞冲天本是无数读书人的梦想,可人李白不稀罕。

他的内心对白是:哼,你们这些愚蠢的人类,老子要和你们这些咸鱼挤在一起去争那个什么头牌吗?虽然那是唾手可得的,但是战胜咸鱼可没有什么夸耀的。

所以,他就走了其他的路,直接毛遂自荐,说这个国家少了我就是你们的损失。

再后面的事就不做过多叙述,而且这后来的事,并不是李白所愿意接受的。

可以说,郁郁不得志乃至于凄凉悲剧,这些简单的词汇大概可以构成李白的一生。

人们谈及李白,更多的是唏嘘感叹,拥有如此震古烁今的才华,却终年不得志,这大概是黑暗的官场对一个人才的最大摧残,大概也是整个唐朝的悲哀吧。

可我想说的是,从公正的角度分析,还真的不能完全把李白的悲剧性的一生完全归结于当时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

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李白身上有两个最鲜明的特点:无与伦比的才情、政治和人生观的幼稚。

我们可以来回顾李白的一生:凭借当时就已名满天下的诗文才气入宫做了翰林,宰相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将大唐政治搅和得暗无天日。李白也经历了人生第一个重大事件——被赐金放还。

重点看一个“被”字,这就说明,他是被迫离开的。

安史之乱爆发,负有盛名的李白加入永王的队伍,却稀里糊涂卷入了王位争夺的战争。后来永王兵败,幸得郭子仪相助李白才得以免死,最终被流放贵州夜郎。

后遇朝廷大赦,重获自由的李白,作出了堪称千古绝响的名篇——《早发白帝城》。

也是这篇诗文,因为岁月和命运的深厚沉淀,成为了唐诗中无可争议的排名第一的不朽之作。

这也是后世人对李白多舛命运扼腕叹息的重要原因之一,大概很多人都以为,没有了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永王之流,凭借李白的才华,大可以在政治乃至于治国安邦上施展拳脚。

我们如何也不能说李林甫、杨国忠冤枉,正是他们几乎败光了大唐的那点儿盛唐风范,把整个朝堂搅得乌烟瘴气。

但是,纵观古今,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王朝,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中国,当时的大唐,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充满了尔虞我诈,处处都是勾魂摄魄的战场。

在这样的地方,想要驰骋并闯出一番事业,自然需要强硬的政治手腕和对现实无与伦比的洞察力,而李白,恰恰缺失这些。

不得不承认,曾大歌一曲“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是与官场格格不入的。

他是如此狂傲,以至于在封建中国的朝堂之上,这样的锋芒成为了最致命的弱点。

他不懂收敛,当着玄宗的面让高力士给他脱靴,只是因为写诗到了忘性的地步。这样恣意的人,能够在官场上活下来,本就已是不可思议的事了。

关于李白最后的死因有太多的说法。

其一,他将诗文集交给族叔后,在江边月下独酌,终溺亡。

其二,饮酒过度,酒精中毒醉死于宣城。

其三,患病(抑郁症),终引起其他并发症不治身亡。

其四,传闻乃是酒具中含铅过量,死于铅中毒。

还有太多的其五、其六……

芦芦哥不想过多讨论李白的死因。我只想说,在官场上徘徊迷惘的那个李白,是死于过低的情商。

而诗文才情独步古今的那个李白,是没有死的。他就活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里,活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里,活在“轻舟已过万重山”里,活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里……

古今中外最伟大的艺术家,多数有着不那么完美的人生,正是因为这样的残缺,才使得他们的作品中,又多了许多寻常人无法在自己的人生中体会到的境界。

每个人都会死,但是艺术却有了无穷的永恒的生命力,也是因为这种可以穿越万年的隽永,让我们有机会切身体会到那些天纵之才们无与伦比的伟大和可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