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欺人的人设背后,是无法面对的真实:浅析心理防御之反向形成


自欺欺人的人设背后,是无法面对的真实:浅析心理防御之反向形成

我朋友的父亲最近得了食道癌,检查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了。对于患癌这件事,我和朋友一致认为和他父亲常年的心境有关。他父亲性格暴躁易怒,控制欲强,在家里与家人长期不睦,而且十分偏执吝啬。半月曾因心脏难受被迫入院治疗,但是医生检查后说需要做开胸手术,他便逃回了家——因为害怕死在手术台上,当然嘴上是不肯承认,只是说要去更好的医院检查,其实是躲在家里讳疾忌医。当时医生说他的疼痛不像是单纯因为心脏,建议做其他检查,他嘴上答应但背地里却不肯。出院回家呆了一阵,实在是疼的受不了,又来到了医院,这一次直接查出了癌症晚期。


在这位朋友的印象里,他爸是个硬汉,从房顶上摔下来脚踝骨折,却眉头都不皱一下。脚上扎了一颗钉子,上来就拿白酒消毒,也是一声不吭。以至于当我说起他爸其实本质上是个胆小怕死之人,内心充满忧惧,所以才特别喜欢控制他人时,他并不怎么相信。


结果,确诊癌症晚期的当天,他爸一改以前的做派,主动要求去北京协和医院治疗。这与半个月前他住院,每次只肯续费200,说交多了就会挨宰时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此时也不提去北京能不能医保报销,会不会挨宰的事了,一心只想续命,这让他的儿子,也就是我那位朋友直呼“惊掉下巴”。


其实没什么好惊的。一个人的行为常常和真实的心理背道而驰,这正是“心理”这门功课的有趣之处。今天这篇文章,刚巧凑着朋友父亲的真人案例,来看一看那些心怀忧惧的人,为何外表却是硬汉模样——这其实也是心理防御机制“反向形成”的典型案例。


自欺欺人的人设背后,是无法面对的真实:浅析心理防御之反向形成


1. 反向形成: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说,越是被禁忌的东西就是越是可能被需要的。当我们有意压制某些东西的时候,有可能就是反向形成。反向形成,是一种心理防御模式,它是指把无意识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中的相反行为。


从这个角度说,一切过分的情感都可能是反向形成的表现。


当一个人越有意地去强调什么的时候,就恰好证明人性中可能有相反的东西存在。如果一个人他表达的内容,如果超过了正常的幅度和尺寸的话,很有可能是在掩饰跟他所表达的相反的内容


所以,使用反向形成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人,会表现出行为与真实心理完全相反的状态。比如说我这位朋友的父亲,他本质上胆小怕死,而且非常懦弱,但是他表现出来的却是恰恰相反:以一副坚强勇敢的面具出现。


严苛缺爱的家庭抚养环境,会使一个人的超我过分强大,换言之,在他父亲的成长背景下,他被教育和要求成为一个坚强勇敢的男孩,这种标准对他而言,既是苛责也会内化,在他心目中,会把成为一个坚强勇敢的人当成自己的人设,从而和真实的自己产生断裂


他内心住着一个胆怯的小男孩,但是他不能接受真实的自己,认为真实的自己是软弱的代名词,所以,他要保持刻意的坚强,甚至这种“表演”时间长了,他自己也会认为自己是真的坚强。

但是,假的终究是假的,生死存亡的考验太过强烈,撕破了他一直引以为傲的坚强面具,他内心中的软弱再也藏不住了。这时,他才发现原来自己是这么恐惧死亡,在坚强的外表下,藏着这么多无法面对的恐惧。面对死亡,他的坚强面具终于崩溃。


生活中,反向形成的实际案例还有很多,我们可以随便列举出一些。


比如,青春期时,男孩明明喜欢女孩,但表达喜欢的方式,却不是常规的喜爱、关心,而是用拒绝、找茬来表达,这是典型的反向形成。


再比如,有的人满口仁义道德,但骨子里却堕落无耻。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反向形成,之所以满口仁义道德,是因为自己无法和真实的想要堕落的潜意识链接,将人性的欲望视为极其丑陋的东西无法直视,于是就有了满口的仁义道德。


再比如,对别人违反规则特别气愤,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各种批判,这本质上是自己想要违反规则的反向形成,自己想做但是又没有勇气,于是变成了规则的卫道士,义愤填膺,压抑自己真实的内心。


生活中的反向形成非常多,它们共同的特征都是行为和真实完全相反,所以,反向形成其实是一种从正到负的情感。正因为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是需要勇气的,所以,大多数人活着都需要点伪装。当然,这也是一种比较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如果使用“升华”这种防御机制,就是比较成熟的方式了。


自欺欺人的人设背后,是无法面对的真实:浅析心理防御之反向形成


2. 反向形成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反向形成与一个家庭的抚养方式息息相关。当一个人的真实感受被压抑、不允许表达和流动,它就有可能通过反向形成的方式表现出来


比如,一个妈妈总是告诉自己的孩子,自己抚养他有多么辛苦,多么不容易。孩子背负了来自母亲的抱怨和投射出来的恨意,但是又被母亲道德绑架,使他愤怒的情绪无法表达,因为表达愤怒可能意味着无法面对自己的内疚和自责。


于是他会接受母亲的洗脑,同时也给自己洗脑,告诉自己“妈妈确实很不容易”,然后用对母亲的愚孝来表达对母亲的爱。


在本质上说,这种

愚孝和顺从,不是出于真爱,而是因为想要掩饰他潜意识里对于母亲的恨,当然这种恨因为已经被压抑,所以他自己是完全感觉不到的。


这种恨,会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表达,比如说,将来对他的妻子,他有可能会从潜意识中投射出对母亲的恨,会对妻子冷淡、拒绝来表达潜意识里对母亲的恨。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反向形成的例子——过分的愚孝和顺从背后,其实是对幼小的自己承担了成人的压力的不满和痛恨。


用经典的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所谓反向形成,就是当本我的欲念不被超我许可时,会本能地将其转化成强烈的反向作用,以获得超我的允许,同时减轻和消除自我的压力与威胁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一般而言,最初都是在家庭成长环境中形成的,通常还会伴随着情感隔离、压抑…等其他防御机制。


所以,越是家里规矩多、要求多、道德绑架多的家庭,越容易出现反向形成的现象


而且,因为反向形成一般都伴随着情感的压抑,所以,那些被压抑的情绪长时间的积压在潜意识中,就形成了某些无法言状的“无名之火”,这些无名之火常常通过隐性逆反的方式获得表达。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在其著作《灵魂的黑夜》中说:当人们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愤怒的情感时,它就能为一个人和一种关系做出很大贡献。这句话用在习惯使用反向形成的人身上,也同样适用:当一个人能清晰的觉察自己的愤怒或恐惧,能和真实的自己发生链接,也许就能够识别出自己的反向形成,并走向人格的完整。


从这个角度说,

认识它,觉察它,让它在生命中流动,活出你的对立面,便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自欺欺人的人设背后,是无法面对的真实:浅析心理防御之反向形成


写在最后


无人不用心理防御机制,在众多的心理防御机制中,反向形成是有点特殊的一个,使用这种防御机制的人,其内心分裂程度可谓非常严重,他们对自我,尤其是不足的接纳程度,也是非常有限。自然,离真实的距离也更加遥远。


托马斯·摩尔说:对一个人最好的治疗,便是拉近ta与真实的距离,其实想要识别自己的反向形成,只需要勇敢的和真实链接。


我们常常误以为真实是恐怖的,这是因为在过去的经验里,真实常被贬损和评判,但其实真实恰恰是最有力量的,一个人只有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面对真实的世界,才能真正活在世界上,内心无所畏惧。


识别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便是走向真实的最重要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