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2019电影《寄生虫》?

无语森影视


寄生之罪,一场贫富差距下的虚假式繁荣


《寄生虫》在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中有颇多收获,其中最抢眼的是,这部韩国影片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部非英语片的最佳影片奖。此外,它还囊括了最佳导演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最佳国际影片奖。我们不禁疑惑它为何能获此殊荣?

一、表面的繁荣

这部影片讲述了穷人一家四口依附于富人一家四口生存继而发生悲剧冲突的故事。对贫困的一家人来说,看似生活越来越美好,却实际是一场虚假式繁荣。



《寄生虫》导演的叙事节奏,从循序渐进,到跌宕起伏,再到反转之后的反转,确实游刃有余。但这部电影依旧存在争议,尤其是那句有名的短评——“最聪明的蝼蚁,最愚蠢的上流”。 穷人一家四口,有着骗倒富人阶层的口才和技术,有着排挤构陷他人的心机,在此之前却是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实在不符合逻辑。富人一家,被穷人耍得团团转,也着实难以让人信服。



影片的故事,只有在“最聪明的蝼蚁,最愚蠢的上流”的假设之下,才能成立。于是对于一些上帝视角的苛刻观众来说,这样的一个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故事,也不过是一场虚假式繁荣。


二、质疑下的探究

常住地下室的穷人身上不只有经年累月的味道,还有经年累月的谈吐见识、气质修养的匮乏。导演将剧中人物典型化,又偶尔辅以细节丰富人格特征,但却越过环境对人物气质与见识的影响,将聪明与穷人搭配,愚蠢与上流组合。这样刻意令寄生虫的影响最大化,实在让人难以信服,并让人疑惑:这个故事究竟想为贫富阶层差距讲什么?


天下之大,穷人为富人带来家破人亡的灾难故事并不是没有。2017年发生的杭州保姆纵火案,带走了一位母亲和三个孩子。在滋长的贪婪之恶下,此番悲剧酿成。相对于《寄生虫》的故事来说,现实的悲剧似乎更加残酷。这就令人联想到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在这个更为残酷的现实中,贫富差距引发的矛盾能到哪一步?倘若基宇基婷无法伪造学历骗过朴社长一家,他们又将去向何方?


若是“愚蠢的蝼蚁”遇上“精明的上流”,又将是怎样的景象?其实,难以否认的是,这就是大多时候的真实写照。

三、深层的细节隐喻

有人指出一个关键的细节——当朴社长担心帐篷会否漏水的时候,朴太太说这是美国制造应该没问题。


再回到影片的开头,有朴社长公司的动向。包括影片中多次提及的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元素,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镜头与台词很容易被观众忽略。

但存在便有其合理性,于是有人指出,这才是韩国导演奉俊昊的更深层隐喻。穷人一家依靠寄生在富人家里生存,似乎正如韩国与美国的关系。再剖开资本主义的本质,或许影片题目的“寄生”二字,又需要重新解构。资本主义对劳动力的剥削压迫,或许才是这场寄生蚕食的根源,也即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根源。

最后,宋康昊饰演的穷人爸爸在这一幕的装扮与眼神,成为该片的经典,令人悚然而又幡然醒悟——这番寄生之罪,终于彻底暴露出一场贫富差距下的虚假繁荣。于是,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奉俊昊导演的深厚功底,《寄生虫》能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也算实至名归。


戏声漫语


《寄生虫》影片主要讲韩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但没讲阶级斗争,富人因为有钱,所以善良从容,根本看不见眼皮子底下的寄生虫,因为富人不需要争抢,他们身居上流生来就是是赢家。在下流的穷人群体里,有盲目崇拜富人,安于现状,不去想改变阶级属性的群体。只是主角一家这种想去改变现状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痛苦,抢到的却是更下层人群的利益,再怎么折腾,也处于富人的平行世界,努力到最后却只能沦为更下流的群体。想要改变阶级属性寄生上流,就只能靠发梦了,所以这个故事才冷酷可怕。本质上是一部类型片,但奉俊昊的视听语言极其的精准,一直在利用空间内的高低调度两个阶级的状态。从剧本的角度,前一个小时有很多功能性的叙事节奏处理,但前后在隐喻性的细节上又处理的非常工整,一直拿两个群体的生活细节做对比,朝着电影的主题表达而去,视听技巧上赏心悦目!





剑哥说电影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韩国电影《寄生虫》为韩国拿下了其电影史上第一个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与《燃烧》相同,反应了贫富阶级的差异和对立,揭露了底层社会的绝望和无奈;但是与《燃烧》不同的是,片子里的富人家庭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即使是对于父亲基泽身体异味的吐槽也是在情理之中,而且在危急时刻优先保护妻儿离开现场本也无可厚非。片中有几处剧情经不起推敲,略显牵强,比如为什么为了躲债会甘愿住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里数年,前管家有正当职业,收入应该也不低,两个人一起努力工作还债总好过这种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精明如主角一家的人为什么会冒着被发现揭穿的风险给前管家开门,正常的逻辑不是叫她改天再来吗;另外由于暴雨,主角一家的房子被淹了,浑身臭烘烘连件干净衣服都没有为什么还非得出席小儿子的生日聚会,父亲司机和母亲管家无法拒绝,老师们总可以以有事为由谢绝吧。感觉导演为了使最后的戏剧冲突达到极致而强制事件发生。







猫叔影视汇


个人认为是一部比较商业化的片子,门槛比较低,容易被大众接受。如果当成一部商业片,大众电影来说,我是觉得不错的。

但是对于奥斯卡,对于电影艺术性的那一面来讲,我觉得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比较薄弱,无异于直接旁白念出本片的中心思想了。相比于此,一种更隐忍,更含蓄,更内敛,更值得多想一想,更与观众在更深的情感上交流与共鸣和一种更情绪主导的表达是我更乐意看到的。

主题立意走的不远,基本上还是很俗套的阶级矛盾,在中心思想上一点儿新花样都没玩出来,不仅没有玩出新花样,老主题的表现都太表面了。所以说奥斯卡其实近些年的最佳影片跟前10年相比,个人认为已经是小巫见大巫了,惊艳的时刻已经不再。

最后,加油,武汉热干面!



剪影小迷弟


影片有多处反转,不仅是情节的反转,还有类型的反转。一边是水淹陋室,一边是生日聚会。 一边是冰冷坚硬的体育馆,一边是豪华柔软的后花园。 钱就是熨斗,把一切都烫平了。 他们蹭网、住地下室、为了一份工作不择手段。 当你觉得他们已经够惨的时候,电影突然反转:他们还不是最惨的,还有更惨的。 你富,就一定有比你更富的;你穷,也一定有比你更穷的。 贫富差距就像无数面墙,将人分为了三六九等。 这面墙,任凭风吹日晒雨淋也岿然屹立,纹丝不动。 朴夫妇看起来傻乎乎的,可他们还是越来越有钱; 金基泽一家聪明过人,可还是翻不了身。 你以为找个好工作,有份好薪水,就摆脱了贫穷的身份,其实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你能洗掉衣服的汗味,却洗不掉已经融入血液的地下室的气味。 你爬了十层楼、二十层楼,可能才刚刚到达别人的地下室。 他们是虫子,所以他们生活艰难; 他们是虫子,所以什么都杀不死他们。


娱乐铭媒


庆幸我们不用丧失人格的寄生!

社会不是公平的吧,跟某些人比较,可能我们很幸福,我们有工作,可以挣钱,我们可以住在地上,不用在下雨的时候游在屎水里匆忙的逃生,不用靠着演戏,丧失人格来获得一份收入,我们有太多太多值得庆幸的地方;跟某些人比较,可能我们就是垃圾吧,跟他们待在一起的时候,他们要捂着鼻子,因为我们身上有属于贫民的气味,为了让他们收留我们,我们需要编织各种的谎言,伪造各种的证书,在他们看来,我们只是蝼蚁,是玩具,给点钱就可以卑躬屈膝。

《寄生虫》讲的是一家人为了找到工作,编造各种谎言,先后进入一个富人家庭扮演英语老师,美术老师,司机,保姆的角色,在这个家庭里,他们就跟寄生虫一样,见不得阳光,汲取富人家庭的血液。如果只是打算默默的在别人家里工作,就不是寄生虫了,寄生虫从不满足与汲取一点营养,它的终点是寄主的死亡。一家人开始在富人家里慢慢的扎根,欲念也开始疯狂的滋长,父亲妄想得到女主人,儿子妄想娶到富家女,就在一家人喝着洋酒,做着白日梦的时候,一切的一切都开始转变。

眨眼间,一家人淋着大雨,回到了被屎水淹没的家里,此时他们的心里应该充满了怨恨,凭什么有钱人就可以过那样的生活,我却只能在屎水里游泳?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大家的心里仿佛被埋下了一颗种子,要改变现在的自己,哪怕是杀人,放火,只要能改变自己,用什么办法有什么区别?

父亲总被男主人表现有风干的萝卜的味道,这很大的打击了父亲的自尊心,第二天陪女主人购物的时候又被女主人嫌弃,这对妄想得到女主人的父亲来说,更是一个晴天的霹雳。后来,在一个生日聚会的场合,另一位寄生虫死了,男主人面对它的尸体的时候,依然捏住了鼻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父亲的心里防线彻底崩塌了,他拿着刀刺向了男主人,,,,

就这样,寄生生活结束了

这部电影情节压抑,有些地方明显侮辱智商,但他讽刺的东西,仿佛让我们不会在意这些细节。电影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只会隐约才到大概的发展方向,却没想到转折的如此突兀又如此合理,的确出人意料。

一部很值得观看的电影,他让我们庆幸生在了中国的这个时代,最起码,比他们强点。



小卡谈电影


正在看,穷人家的孩子给富人家孩子当家教,扮演富人太太的赵汝贞,太熟悉的女演员了,还有宋康昊招牌的烟嗓,嘿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