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姜維自殺殉國後,仍然被人剖腹取膽?

姒莞萱


姜維是一個偉大的英雄,也是魏國當時最大的敵人。

他堅決和魏國戰鬥,深深的被對手忌憚和懷恨。

姜維文韜武略,用兵如神,在諸葛丞相去世後,幾乎以一己之力,以數萬部隊,對抗魏國的三十萬大軍很多年。

姜維忠心耿耿,在劍閣前線阻擋住了魏國進犯的主力部隊後。卻得知鄧艾帶領精銳部隊,翻越陰平小路,直插成都,逼降了劉禪。他痛苦不已,為自己沒有完成諸葛丞相的遺命無比愧疚,對滅亡自己國家的魏軍有刻骨仇恨。所以,就定下來詐降策反鍾會,復興大漢的計策。


姜維假意投降了鍾會,深知鍾會野心極大,非久下於人者,就勸說鍾會在蜀地稱王,效仿劉邦,出漢中,滅掉司馬懿家族,再過長江滅掉吳國,一統天下。

鍾會野心勃勃,他想如果姜維帶著蜀地官兵支持他,是很有可能稱王稱霸的。

即使不能北圖中原,消滅魏國和吳國,割據四川稱王,也是有很大把握的。


於是,他除掉了鄧艾父子,三軍盡歸他所有,和姜維商議後,設下伏兵,準備殺掉不聽話的魏國將領,帶領部隊在蜀地造反稱王。

只可惜魏將們不願意造反,集體反抗,殺掉了姜維。


他們痛恨這個和自己作戰幾十年的蜀國將軍,而且痛恨他險些讓自己這些將士們死無葬身之地,所以懷著極度的仇恨,破腹取膽,說是聽說你姜維膽大如斗,今天就要看看。


可惜,一代忠心耿耿的名將,就這樣血染山川,魂歸天國。


陳健4396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姜維在死前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吾計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之後魏國兵將爭先搶後報仇,共剖維腹,其膽大如雞卵,之後眾將將姜維家屬屠殺殆盡。是什麼樣的仇恨讓魏國眾將對他如此仇恨呢?人都死了,還要挖心取膽,看姜維的膽大如雞卵都很吃驚。

姜維的計謀讓魏國人對其恨之入骨

姜維在劉禪投降鄧艾後,遠在劍閣的姜維與眾將表示很憤慨,眾將都表示“臣等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姜維與眾人說道有一計,可復漢室。眾將與姜維一起向鍾會投降去了。正是這一膽大計謀,讓魏國人對之恨之入骨。



從姜維投降鍾會到鍾會、姜維被殺,這個計謀一直在實行。姜維是假意投降鍾會的,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到達涪城,隨後下江油,戰綿竹,到達成都城下迫降劉禪。姜維一直以鄧艾為心腹大患,藉著鍾會與鄧艾不和,先與鍾會誣陷鄧艾欲謀反,模仿鄧艾筆跡寫信給司馬昭,語言不公大逆不道,引起司馬昭的疑心,並讓監軍衛灌去成都收押鄧艾,如果鄧艾反抗殺衛灌坐實謀反之名,鍾會再出兵討伐鄧艾,則鄧艾可除。結果衛灌輕易收押了鄧艾,成都已在鍾會與姜維手中。


拿下鄧艾後,姜維看出鍾會的野心,以功高震主受到司馬昭的猜忌,勸鍾會反叛司馬昭,若不成功則可以學劉備在蜀中自立。

但恐魏將不配合,姜維勸說在元宵佳節請魏國眾將赴宴,宴中以郭太后遺照趁機討伐司馬昭,如果不聽從號令盡皆殺之。姜維看見眾將不願從,鍾會表示全部坑殺。


看下記載

會拔劍出鞘曰:“違令者斬!”眾皆恐懼,只得相從。畫字已畢,會乃困諸將於宮中,嚴兵禁守。維曰:“我見諸將不服,請坑之。”會曰:“吾已令宮中掘一坑,置大棒數千;如不從者,打死坑之。”見《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九回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可以說姜維為了復國,計謀也是很狠毒,引誘鍾會坑殺魏國眾將,把魏國的士兵帶入到萬劫不復的地步,要不跟著鍾會謀反討伐司馬昭,要不就是死路一條,其實兩條路都不是魏國兵將最好的選擇,所以士兵們得知姜維和鍾會的計劃後,奮起反抗,殺死了鍾會與姜維。


魏國眾將對姜維忍無可忍 挖心取膽是極其憤怒的做法

魏國將士對姜維的計策非常憤怒,姜維死後又剖開姜維的屍體,發現姜維的膽如斗大。對姜維來說不管付出怎樣的代價,只要能復國都是值得的,引誘和勸說鍾會先除鄧艾,再帶著眾將謀反,眾將不同意再坑殺。但對魏國眾人來說,這是非常殘忍的,魏國眾將士滅了蜀國,是大功之臣,加上妻兒老小都遠在魏國境內,誰都不願意再去反叛魏國。所以在得知這一切都是姜維的計謀後,對姜維的恨意無以復加,表示很憤怒,於是就有了姜維死後挖心取膽的事情,結果發現姜維的膽如雞卵般大,讓人感到很吃驚。


結語:姜維是蜀漢最後的忠臣良將,他對蜀漢可謂是盡忠到最後,至死都不忘復國,是一條鐵骨錚錚的豪傑。但對魏國眾將士而言,姜維就是個噩夢,這個傢伙的計謀是非常狠毒的,為了復國不惜犧牲魏國將士的生命,這是魏國將士所不能忍受的。

感謝您的閱讀,我是紫氣東來 喜歡三國曆史的朋友如果關注我的話想必是極好的 期待您的點贊與關注哦!!!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姜維是蜀國後期唯一的大將,也是唯一能夠帶領蜀軍與魏軍抗衡的蜀國將領,可是他命運不濟,雖然竭盡全力,但也無法挽回頹敗的蜀國,在蜀國滅亡後企圖詐降鍾會,引起魏國內亂,並乘亂恢復蜀國,無奈計謀敗露,最終自殺身亡。

姜維的死,主要是因為他的計謀沒能成功。

蜀國的滅亡

蜀國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在這一年的時候,蜀國由於姜維連年北伐不能成功,再加上後期姜維遇到了自己的剋星鄧艾,每次遇到鄧艾姜維都會失敗,尤其是在公元262年的最後一次北伐中再次被鄧艾大敗,蜀國國力損耗嚴重。


此時蜀國的首都成都流言四起,皆是對姜維不利的言論,姜維知道如果回到成都恐怕會性命不保,便上書劉禪請求屯兵沓中,實際上一是為了遠離蜀國政治中心以自保,二是為了抵禦魏國的進攻。劉禪同意了姜維的請求。

姜維在屯兵沓中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對魏國動向的偵查,姜維應該有個情報網,隨時獲悉魏國的情報。姜維曾上書劉禪,要他對幾處險要地段派兵把守,劉禪沒注意。

▲魏國滅蜀示意圖

到了263年,魏國大舉進攻蜀國,總兵力為16萬人,此時蜀國的動員能力應該在10萬人以下。魏軍兵分三路,第一路由鄧艾統領,從臨洮出發,負責牽制沓中的姜維;第二路由諸葛緒統領,從臨渭出發,進攻陰平,同時從背後包抄姜維;第三路為主力人馬,由鍾會領兵,從長安出發,進攻漢中。

魏軍很快便攻佔了漢中,姜維不得不從沓中退守陰平,在遭遇諸葛緒的堵截後,迅速率軍撤往了劍閣,帶領蜀軍主力5萬人左右與魏軍主力鍾會對峙。

▲鄧艾是姜維剋星

此時魏軍與蜀軍在劍閣僵持不下,鄧艾便率領一支偏師翻山越嶺,越過了蜀軍的劍閣防線直接出現在了成都平原。此時的劉禪才拿出姜維的上書,發現姜維建議劉禪佈防的地點正好就是鄧艾偷襲路線(如果在那裡佈防,鄧艾必死無疑)。無奈的劉禪只得組織一支人馬,由諸葛瞻領軍在綿陽與鄧艾帶領的魏軍決戰,結果蜀軍戰敗,大勢已去的劉禪投降了魏國,蜀國就此滅亡。

姜維的計謀

此時在劍閣的姜維得到蜀國投降的消息憤懣無比,但他並不想放棄對蜀國的救贖。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他想出了一招險計,那就是詐降鍾會,然後鼓動鍾會自立,引起魏國內亂,再乘亂恢復蜀國。

問題就在於,鍾會會謀反呢?實際上是會謀反的。此時已經59歲的姜維看人非常準,他看中了鍾會不甘人下,有自立的野心。於是便投降了鍾會,鍾會得到了姜維這樣的大將和他手下5萬蜀軍的軍力自然十分高興,便繼續讓姜維統領他的人馬。

姜維很快就與鍾會打得火熱,併成功鼓動鍾會謀反。那麼鍾會為什麼要謀反呢?原因就在於,在鍾會看來他的機會太好了。

▲姜維是三國後期蜀國唯一的大將

鍾會是閥蜀魏軍的統帥,這支魏軍有16萬人,也就是說從理論上來說他可以控制這16萬人馬,再加上姜維的5萬人馬,總共能達到21萬人!這在當時的三國來說是個什麼概念呢?當時魏國人口450萬人左右,動員極限在45萬人左右,去掉鍾會的16萬人馬,最多隻有30萬人馬,這30萬人當中大約有20萬人要防守東吳,還有至少數萬兵馬要防禦整個北方廣袤的領土,能夠在長安集結對抗他的,最多5萬人,21萬對5萬,當然勝算很大了。

▲鍾會野心很大,這點被姜維利用了

而且對於鍾會來說,這也是他一生當中可能唯一的一次統帥大兵團的機會,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在加上蜀中勢力(姜維)的支持,這麼好的機會他豈會錯過?

於是兩人一拍即合,開始了謀反計劃。

功虧一簣

要謀反的話首先就要除掉鄧艾這根眼中釘肉中刺。對此,在姜維的建議下,鍾會篡改了鄧艾給朝廷的上書,在鄧艾的上書中,對司馬昭極盡諷刺,言語中充滿了謾罵和藐視。司馬昭大怒,要把鄧艾捉拿問罪,於是鍾會和姜維就順利地拿下了鄧艾,並在他送往長安的路上將其截殺。


接下來鍾會就要把軍中的將領都換成自己的親信,只要時間充足,自然就可以起兵反叛。但此時司馬昭應該是察覺出了端倪,表示要到成都視察工作。

得到這個消息的鐘會和姜維知道司馬昭一旦來成都就一切都完了,於是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在成都起兵,當然由於準備倉促,人員沒有安排到位,很多將領不願參與反叛,由此導致了兵變,在兵變中鍾會和姜維雙雙喪生。

在兵變中,最後計謀敗露的姜維自殺身亡。關於剖腹取膽的說法是出自於《三國演義》,實際上我認為應該沒有這回事,只是為了突出姜維的忠肝義膽。其中記載說姜維的膽取出後還是熱的,就有了“斗膽姜維”的說法。


老威觀史


姜維是三國後期蜀國名將,也是一個在民間頗具盛名的英雄。只可惜,此人死的頗為慘烈,甚至傳說曾被剖屍取膽。在一些影視劇中,甚至演繹了姜維自盡殉國的情節,令人觀後頗為悲慟。不過,正史中的姜維並非自殺,其被剖腹取膽之事,也是具有爭議的。

如以陳壽所著《三國志》為據,則姜維系死於魏將之手。諸葛瞻兵敗綿竹後,劉禪投降於鄧艾,而姜維等人接到投降命令後,雖有不甘,還是前往鍾會處投降。然而,鍾會寵信姜維,有擁兵自立的野心,不料引發魏國將士不滿,招來了殺人之禍:

“會厚待維等,皆權還其印號節蓋。會與維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謂長史杜預曰:'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會既構鄧艾,艾檻車徵,因將維等詣成都,自稱益州牧以叛。欲授維兵五萬人,使為前驅。魏將士憤怒,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三國志》卷四十四

按陳壽之說,當時鍾會頗為看重姜維,甚至到了“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的地步。在鍾會看來,中土名仕諸葛誕(字公休)與夏侯玄(字太初)都不如姜維。此後,鍾會汙衊鄧艾,率姜維等人赴成都,自稱益州牧背叛曹魏,並打算撥給姜維五萬人馬作為前驅。但令鍾會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這番做法卻引發了部將的不滿,反被手下殘忍殺死。在這場兵亂中,姜維及妻兒均被誅殺。

而姜維死後被剖屍取膽一事,並非陳壽所述,本系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時引據《魏晉世語》之說:

“維死時見剖,膽如鬥【升】大。”——《魏晉世語》

此書系記述魏晉間名人軼事的典籍,曾被裴松之多次引注,雖有一定史料價值,但已是真假難辨。尤其是文中曾姜維“膽如鬥【升】大”之說,顯然是有些誇大的。

不少人覺得,姜維死後被剖,乃是因為他窮兵黷武,不自量力,在任期間連續十一次北伐,引發了將士的憤怒。但須知《魏晉世語》還稱:“時蜀官屬皆禾下英俊,無出維右”。顯然,此書有盛讚姜維的感情傾向。但在陳壽看來,姜維之死卻有些自作自受的意味:

“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至隕斃。”——《三國志》卷四十四

因而,歷史上的姜維並非自殺殉國,而是投靠鍾會後,試圖煽動鍾會某亂後再傭兵復蜀,結果弄巧成拙,被魏國兵將誅殺。至於他死後被剖屍取膽之事,或當是《魏晉世語》的溢美之辭。當然,或許魏軍出於激憤,把姜維剖屍,亦在情理之中。只是,人膽焉能大如升斗?

另外還需指出的是,很多人覺得他是諸葛亮欽點的接班人。這主要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其實,諸葛亮死後,接連兩任蜀相都不是姜維,分別是蔣琬和費煒。姜維在蜀國的地位,遠不如羅貫中在歷史小說中描述的那般重要。


史海爛柯人


首先要糾正一個錯誤,姜維並不是自殺的,而是被他殺,和姜維一起慨然赴死的還有他的妻兒老小。

關於姜維被殺死之後,被敵人把他的膽囊取了出來,發現他膽大如斗,這更是無視醫學常識。人的膽量真心和膽囊沒有關係,這不現在還有所謂的無膽英雄嘛,人家做手術去除了膽囊,這不照樣膽子很大嗎?

姜維被剖腹取膽的故事,出自於魏晉春秋,這本書是晉朝人郭頒寫的。這本書總體內容呈現出譁眾取寵的風格,對於史實的記載很不嚴謹,就像現在的一些無良自媒體一樣,靠一些奇異的事情博取眼球,很多民間的傳說都被作者不經審核的引用,這對後人造成了極大的誤導。

不過有一點倒是肯定的,那就是魏國的將士們對姜維這個人是充滿仇恨的。要知道姜維在蜀漢帝國後期作為軍事負責人,多次和魏國軍隊開戰,多少魏國人士就死在了姜維的手下。在現在的這支魏軍中,肯定有不少人和這些死亡的魏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對於姜維,他們本來就有舊恨。

而蜀漢滅亡的時候,姜維和曹魏軍隊的主帥鍾會,在劍閣天險作戰,鍾會沒有佔到半點便宜。相反是作為偏師的鄧艾,出其不意的偷襲陰平之後,奪取了成都,成就了滅國大功。

這讓鍾會心裡很不爽,一方面他是主帥,卻徒勞無功,另一方面作為世族的代表,他根本看不起鄧艾這個泥腿子。

姜維利用鍾會的這種心理讓他上表除掉了鄧艾,但是也成功引起了司馬昭的關注,使得鍾會自身難保,於是他決定鋌而走險。他打算從四川出兵攻打洛陽,讓他最相信的姜維做先鋒領兵。

不過此時先要解決一些忠誠於司馬昭的將領,姜維就建議把他們先殺掉。但是由於走漏了風聲,這些將領非但沒有被殺掉,他們決定起來反抗。

正是因為姜維的這個建議,使得他和這些滅蜀大軍的將領又結了新的仇恨。所以在這個時候舊恨新仇一起拉清單的時候。

姜維等人遭到了反殺,那些忠於司馬昭的將領率兵反抗,鍾會到很晚才意識到情況不妙,這才讓姜維等人武裝起來,進行武力鎮壓。

姜維手殺五六人之後,寡不敵眾,最終蜀漢的大將軍姜維被亂兵殺死,甚至連討伐蜀國的主帥鍾會也被一鍋端了。最終這場事情成了這些亂兵們的盛宴,他們洗劫了千古名城成都,直到衛瓘前來方才平息的事態。

所以說姜維並不是自殺,那些殺死他的人也沒有時間去玩什麼剖腹取膽,去成都花花世界搶劫不香嗎,誰還去關心一個死人姜維呢?


歷史評說


沒辦法,姜維估計破罐破摔了,蠱惑了鍾會這個中二中年。

鍾會小的時候就比較聰明,戰戰兢兢的成語就出於他,長大後幫著司馬昭出了不少主意,為司馬家篡位起到一定作用。但他就是個謀士級別的人,實操能力估計和馬謖差不多。

姜維對鍾會沒安什麼好心演義裡也都說了,你看他出的主意,鍾會稍微有些腦子也都明白有多餿。把魏將召集起來開會,開宗明義說我要叛亂,聽話的人也沒聽說有啥好處,不聽話的人關起來,讓他們自己挖坑,計劃派士兵把他們亂棒打死,直接填坑。

首先你不說這些人到底姓曹還是姓司馬,有沒有家裡人被司馬當做人質,但起碼不姓鍾。其次你讓他們挖坑,誰不知道你想幹嘛!簡簡單單的幾個親信刀斧手的事情居然被鍾會這個中二搞得這麼複雜,不敗露才怪。

魏軍亂後第一狠的是鍾會,其次就是姜維。而蜀軍降兵肯定不會在姜維身邊,事後被殺是肯定的,好像是56歲終。恨極姜維的魏兵刨腹取膽,發現姜維膽大如斗。由此看來姜維晚年時常被膽囊炎困擾,也想通過這次事變徹底解脫自己。可惜鄧艾和姜維這一代人傑了。


Ray徐徐


三國初期,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這絕對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正是因為謀士、猛將眾多,才出現了群雄爭霸激烈的局面,以至於後來出現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單看《三國演義》當中那一個個精彩紛呈的故事,就知道當時的人才燦若星辰,數不勝數。

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所有的高精尖人才都集中在三國初期出現,在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國都出現了人才凋零的局面,尤其是蜀國,人才匱乏的可怕,姜維是蜀國為數不多可堪大任的人才之一。

但是很可惜,姜維的下場很慘,在他自殺殉國之後,依然被魏軍刨腹取膽。那麼,姜維究竟做了什麼事情,死後還被人如此記恨,以至於遭人刨腹取膽。

其實姜維之所以會有如此下場,一來是曹魏出於穩定軍心、民心的需要,殺一儆百,另外姜維屢次背主也遭人記恨。最後,姜維當時的舉動讓很多人覺得他膽子很大,所以剖腹取膽一來是看看姜維的膽究竟有多大,二來也是對姜維的一種侮辱。

姜維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在費禕下臺之後便掌管了蜀國的軍政大權,之後便繼承諸葛亮的遺志,頻頻北伐。所以曹魏的將士們,對姜維這個戰爭狂人可以說是恨之入骨。但是姜維沒想到,就在自己率兵駐守劍閣抵擋曹魏軍隊的時候,曹魏的大將鄧艾率領一支奇兵,翻山越嶺直撲成都。

而蜀後主劉禪眼見鄧艾大軍來襲,竟然開城投降了,鄧艾兵不血刃便拿下了蜀國。鄧艾對此是十分不服氣的,如果不是蜀後主劉禪懦弱,開城投降,自己完全可以率兵抵抗曹魏軍隊,蜀國哪裡會這麼快便滅亡,這樣的結局姜維不能接受。

儘管姜維心裡一百個不情願,君主都投降了,自己也只能被迫投降。但心有不甘的姜維時刻想著反撲,於是便給劉禪上書,想要藉助背叛曹魏的鐘會來光復漢室。曹魏在拿下蜀國之後,無論是對於蜀後主劉禪還是其他投降的將領、大臣都還是不錯的。但沒想到在自己優待俘虜的前提下,姜維卻時時想著反撲,還攛掇著魏將鍾會造反,這如何能讓魏軍心裡舒服,心裡自然是恨透了姜維。

姜維的計劃是藉助謀反的鐘會殺死蜀中的魏軍將領與軍士,這條計策不可謂不毒,好在鍾會謀反失敗,與他一起參與謀反的姜維也只能自殺。姜維的計劃被魏軍得知之後,他們怎麼能不恨姜維,這些痛恨姜維的人做出什麼瘋狂的舉動都不意外。

另外,曹魏佔領蜀國後,也知道蜀國境內軍心、民心不穩,所以儘量採用恩威並施的政策,好好對待蜀國投降而來的君臣,但是也要震懾那些蠢蠢欲動的力量,如何震懾呢?只能挑一個刺頭出來殺一儆百,而這個刺頭就是姜維,因為在蜀國影響力能大過姜維的人還真不多。殺了他,再來個剖腹取膽羞辱一番,就是警告那些想要造反的人,這就是反叛曹魏的下場。

再來說說姜維屢次背主的事情,其實姜維一開始並不是蜀國的官員,他是曹魏這邊的官員,諸葛亮北伐之時,姜維遭人懷疑,於是乾脆投降了蜀國。而在蜀國滅亡之後,姜維明明已經投降了,但是背地裡卻幹著反叛之事,反叛的對象還是自己舊主。雖然三國時代屢次易主的將領不在少數,但是姜維的這種行為還是極其遭人恨的,也難怪下場會那麼慘。

最後再來說說一個成語叫做“膽大如斗”,這個成語就是出自姜維這裡。姜維想要藉助謀反的鐘會殺光魏軍,然後再殺掉鍾會,恢復蜀國,計劃失敗後姜維身死,而魏軍將士們憤怒之下剖腹取膽,竟然發現姜維的膽大如斗,怪不得能想出如此陰險的主意。

當時的魏軍,估計也就是想看看如此能作的姜維究竟膽子有多大,所以才有了剖腹取膽這一舉動。而在古代,死後對屍體進行破壞是對死者極大的侮辱,魏軍也是出於憤恨才如此侮辱姜維。

姜維一生太過執著,他完全可以在投降曹魏之後過安穩的生活,但是他卻一心想要光復漢室,但殊不知劉禪是一個扶不起來的君主。姜維一生抱負付諸東流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據說姜維死後連他的妻兒老小都未能倖免,全部被魏軍殺死,這樣的一位英雄人物有如此之下場,無疑是很悲慘的。


元哥說歷史


公元263年,司馬昭任命鍾會為三軍統帥,指揮三路大軍進攻蜀漢。鍾會自領東路軍十幾萬人。進攻漢中。

諸葛緒領中路軍,進攻陰平橋頭。切斷姜維後路。鄧艾領西路軍,同在沓中的姜維展開正面決戰。

東路軍很快佔領漢中。姜維率軍巧妙跳出諸葛緒的包圍圈,趕到劍閣,將鍾會大軍阻擋在劍閣。一時間,鍾會是進也進不去,就這麼退回去,他也不甘心啊。

就在此時,素有謀略的鄧艾想了一個奇招,他準備撞撞運氣,偷渡陰平小道,直插蜀漢心臟。如果蜀漢有兵把守在那兒。他們的小命兒可就交待這兒了。

但沒想到的是,蜀漢沒有派兵把手,他們到達摩天嶺之後,知道田章已經把江油的三千士兵擊潰。於是鄧艾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取涪城,佔綿竹,諸葛瞻父子皆陣亡。


隨後直插成都。後主劉禪率百官,舉城而降。劉禪投降的詳細傳到了劍閣,姜維等人聽說後,紛紛拔劍砍石,十分不甘心。悲憤交加。

沒辦法,蜀漢的皇帝都投降了。姜維也只能投降於鍾會。但他沒有死心。投降鍾會以後,鍾會對待姜維也是禮遇有加。

姜維為鍾會建言獻策。兩人關係迅速升溫,其實姜維心中還有一個復國的心願,他要攛掇鍾會謀反自立。然後自己再殺掉鍾會,光復蜀漢。不知道怎樣的信念,來支持他完成復國大業。

他修密書一封給劉禪: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這是何等的執著!在命運的夾縫中,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依然選擇逆天改命,光復蜀漢。這是後三國時期的唯一一個。

他也是在後三國時期充滿爾虞我詐、背叛與反背叛層出不窮的環境中一股清流。

姜維和鍾會開始密謀,第一步,必須先奪了鄧艾的兵權,正好鄧艾率先攻破蜀漢,立下不世之功。開始忘乎所以。

自己擅自以天子的名義與劉禪簽訂協議,並大肆分封自己的將領擔任蜀漢的地方官。可謂是愚蠢之極。此舉正好給了鍾會等人的藉口。

於是鍾會向司馬昭打了電報說鄧艾在蜀漢這邊代天子行事等等。各種添油加醋。司馬昭聽了必然是大怒。讓鍾會進軍成都,接管兵權。把鄧艾放進囚車,押到洛陽。監軍衛瓘先鍾會一步抵達成都,繳了鄧艾的械。

鄧艾倒也沒反抗。乖乖的進了囚車。鍾會隨後趕到,接管兵權。此時的鐘會掌管了三路大軍,加上蜀漢的降兵。共20多萬大軍。一時間風頭無兩。威震蜀漢。

姜維加緊說服鍾會自立,不然司馬昭也不會饒他。後來鍾會腦袋一拍,想出來一個假借魏太后遺詔,奉命討伐司馬昭的理由。

但是這個理由毫無說服力和讓大夥兒信服。首先大夥兒懷疑這詔書的來歷。其次魏軍出征,家眷都在國內。

所以,沒什麼人同意。反倒讓大夥兒覺得你鍾會是在造反而不是什麼護駕。鍾會見魏軍將領不願意造反,於是把他們都抓起來。

姜維建議,鍾會把這些軍官都殺了,換成自己的親信。但是鍾會心中也有小九九。

一旦殺了這些將領。自己或許就不是姜維的對手了。但是眼下,他又拿這些將領無可奈何。

最終,還是聽從了姜維的建議。挖了坑,準備讓這些魏軍將領填坑。

但這個事兒讓人走漏了風聲。一時間,這些牙門將都知道自己的小命不保了。為求自保,只能前去把鍾會他們殺掉。

於是爭先恐後,殺向鍾會和姜維。雙拳難敵四手。

鍾會和廖化、張翼這些蜀漢舊將被魏軍殺死,姜維眼見大勢已去,心想:“剛伺候完一個弱智的劉禪,又碰上優柔寡斷的鐘會,這個計謀不能成功,乃天意如此”。功虧一簣。於是拔劍自刎。可憐姜維的妻子家眷全部慘死。

為什麼剖腹取膽

姜維自刎以後,魏軍發現姜維的屍體,也知道這一切都是姜維鼓搗鍾會謀反,並且想要坑殺他們。這個姜維,太壞,這麼死了就太便宜他了。

血海深仇不可不報。所以氣就不打一處來。拿刀剖開姜維的屍體,取出他的膽,發現有雞蛋那麼大。而後又為了洩憤,把他的屍體砍成幾段,暴屍荒野,並且不許下葬。

姜維的親信在月黑風高的晚上,偷偷的把姜維的四肢撿了回去。埋葬在成都。自此,一帶名將就此隕滅。

姜維死,蜀漢亡。


覺得小編叨叨的不錯的,可以加波關注,關於這個問題,你們怎麼看?


小王看三國


先給大家說個成語,膽如斗大這個成語就是說姜維的,為何魏兵對姜維有這麼大的怨恨呢?有以下幾點原因:

1.姜維本是魏國人,自幼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因為其父親是戰死,所以姜維之後繼任了父親的官位,在魏國也算是比較重要的將領。諸葛亮看重了姜維的才華,當時蜀國文臣武將中後繼無人,諸葛亮有心培養姜維,使了離間計,讓姜維在魏國被猜忌,無奈之下投降蜀國,後面是心甘情願的做諸葛亮的徒弟的。

2.諸葛亮六出祁山死後姜維繼承他的衣缽九伐中原,可以說更加讓魏國的人對他恨之入骨。劉備逆帝命,禪亮承其餘。擁眾數十萬,窺隙乘我虛。驛騎進羽檄,天下不遑居。姜維屢寇邊,隴上為荒蕪。這可是當年在宮廷傳唱的,就這切齒之恨,溢於言表,做出這種舉動應該還是能.....理解的吧!

3.劉後主舉國投降魏國之後,姜維依舊一腔熱忱,假意投降,卻招降大將鍾會,希望利用鍾會的反叛給蜀國帶來喘息的機會,以便後期東山再起。但是鍾會反叛失敗,被部下所殺,姜維自然也逃脫不了。


尹情124


天下大亂,謀士、猛將眾多,姜維之敗非戰之罪,最後用計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果成功真的有概率翻盤,曹軍如何不膽怯如何不恨之入骨!!!

首先當時的歷史背景導致他最終被殺。

姜維做為當時蜀漢的主帥,常年與魏軍做戰,就曾經殺死了成千上萬的魏國武士。蜀魏最後一戰終於暴發於景耀七年,魏國興舉國之兵分五路共18萬大軍進攻蜀國,此時的蜀國已經大不如前,但是蜀國尚有約10萬士兵,姜維做為大將軍犯了一個軍事上的錯誤,將主力約8萬人集中在沓中,沓中距離成都距離較遠,魏國一路大軍在北部沓中對蜀軍主力進行牽制,一路在進攻漢中,一路進攻陰平以防姜維回成都退路,鍾會率主力由10萬正面進攻蜀。

姜維在沓中知道軍情後,全軍回撤成都,在陰平遭遇魏軍,做戰不利,走出一步險招,假攻漢中,劍指長安,長安這時空虛,致使魏軍防守陰平的部隊回撤,這時姜率軍殺個回馬槍,殺過陰平。

而這時魏軍主力若要進入成都必走劍門關,姜維率主力軍回撤死守劍門,鍾會主力被攔於劍門外,期間鄧艾率三萬人走陰平小路偷襲成都後主投降,腹背受敵的姜維最終也被迫投降鍾會。姜維與魏國長期做戰,被魏兵痛恨是必然的。但到這時還不至於死,因為鍾會做為主帥很欣賞姜維。

其次,鍾會與鄧艾矛盾激化,導致姜維最終被殺。

鍾會與鄧艾其實早有矛盾,這二人的矛盾原於司馬氏與魏王的矛盾,鄧艾是司馬昭的人,而鍾會表面上是司馬家的,實際是曹家的忠臣,此時的曹氏與司馬氏已經矛盾很深。鍾會是這次入蜀主帥,成功後又乘機以謀反之罪處死鄧艾父子,斷了司馬昭在軍中的主要臂膀。

向來穩重的鐘會此次做事過於性急,準備將魏軍的司馬系軍人全部殺死,與姜維聯手進行兵變時失敗最終被殺,姜維最後也自殺。如果這次兵變成功,將幾萬親司馬的軍人消滅,那歷史就將改寫。兵敗的最終原因,還是不具備一口吃掉這麼多悍將的實力。況且做為姜維也沒有與鍾會很好的磨合,這些最終都導致了兵變的失敗。

最後,對姜維分屍是魏國士卒的極其憤怒所致

這些長年作戰的魏軍,差點最終又死在姜維手中,所有的怒火終於發洩在他身上,取出的膽只是器官之一,發現膽特大,所以才史上有名。

可惜了,成王敗寇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