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談談古羅馬建築的特質及其根源

“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談談古羅馬建築的特質及其根源

一、引言

依據文化地理學的觀點,文化對建築環境具有塑形作用。在某種自然風土條件下,人們為適應環境、求得生存,形成獨特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並慢慢發展為文化。建築是人們生活的行為空間,必然承載著文化。古羅馬建築是古代世界輝煌成就的典範,不同於希臘建築的唯美和諧,不同於中華建築的秩序與禮儀,古羅馬人獨特的自然社會文化造就了其建築宏偉、實用、世俗的特徵。從文化角度剖析古羅馬建築形態的特徵及產生的根源,有助於今人更好地理解建築的實質,從而對未來的方向作出研判。正如日本江戶時期的俳句名家松尾芭蕉所言,“不要追隨古人的足跡,而應追求古人所追求的。”

“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談談古羅馬建築的特質及其根源


二、宏偉尺度

美國詩人愛倫·坡說,“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宏偉的體量與尺度,是古羅馬城市與建築給人最為直觀的印象。在古羅馬帝國彼時的首都羅馬城,容納上萬人至幾十萬人的雄偉建築空間,廣場、角鬥場、劇場、浴場、賽車場,比比皆是。韋斯巴薌修建的大角鬥場可容納八萬人,在為其舉行落成慶典時,最多一天在此殺死了5000頭野獸。它的表演區甚至可被注滿海水,駛入戰艦,進行恢宏的海戰表演。在卡拉卡拉浴場,一系列複雜的交叉拱支撐起華麗壯美的複合空間,僅其一個主浴室就可容納3000人,浴室頂棚最高達49米,以至於法國作家左拉在其廢墟前感慨道,“大廳之高,牆壁之厚,建築之大,都是不尋常的。這是哪一種巨人的文明?從旁經過的人宛如螞蟻。”

這種宏大的尺度,首先離不開羅馬人先進的材料及工程技術——混凝土、拱券。古羅馬中心區所在的意大利半島多火山,那波利附近的天然火山灰加入浮石、碎石,便可製成性能優良的混凝土,堅固、不透水,塑形方便;而源自西亞的拱券技術也在羅馬人手中得到發揚光大。這使得羅馬建築開始掙脫自然的束縛,能夠按照人的意志挑戰尺度與體量的極限。

另一方面,羅馬建築的恢弘尺度,也暗示著這座城市龐大的社會生活規模。公元1世紀,羅馬已是西方最為強盛的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疆域東至小亞細亞,西達西班牙,北抵萊茵河、不列顛一線,南將埃及、北非納入版圖,黑海、地中海成為羅馬的

內湖。鼎盛時期,首都羅馬城人口達至120萬,城市生活的極大繁榮,造就了城市空間的宏大。這是隻擁有幾千至幾萬人的中世紀城鎮不可比擬的。當然,古羅馬建築尺度的宏偉,與統治階級對政績、權勢的炫耀也不無關係。無論如何,雄偉的建築與城市,彰顯著羅馬人的民族自豪,並向外宣誓著羅馬的強大與不可戰勝。

“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談談古羅馬建築的特質及其根源


三、實用性

不同於希臘人的浪漫、唯美,羅馬人的思維更傾向於實用、理性。以雕塑為例,希臘、羅馬的雕塑看似相同,卻有很大區別。有人開玩笑說,希臘雕塑的每一個細節都透出靈動與活力,即使是殘缺的軀幹也充滿了生命氣息。而羅馬雕塑除了頭部面部的寫實價值,其他部分都可以扔進垃圾箱了。希臘人將其藝術情志完美地灌注於作品,以雕塑讚美人體之美,並映射出宇宙秩序的和諧。羅馬人的雕塑則更多基於祖先、權力崇拜的實際用途,如羅馬皇帝屋大維的雕塑,將自己的頭顱強行嫁接到一個希臘式、理想化的健美軀體上,並讓他披上戰袍,以體現帝王的神聖與威嚴,其明顯的功利性、目的性,顯然是對美感的傷害。

然而,羅馬人思維中的這種實用性,卻來源於其四處征戰過程中形成的勤勉務實的文化傳統,以及成為世界帝國之後繁雜的社會事務管理——如何管控如此廣闊的領土?

如何處理如此巨大國家中的龐雜社會關係?羅馬人沒有時間去潛心鑽研藝術,於是對希臘藝術照單全收,極盡崇拜,而將主要精力置於實用方向。於是,在社會領域,羅馬人創立了完備的“萬民法”,用以協調疆域內公民與非公民、自由民與奴隸、貴族與平民的矛盾,並細緻到家庭中婚姻關係、父子關係的行為準則,成為今日西方國家民法的基礎。

“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談談古羅馬建築的特質及其根源


在建築領域,羅馬人的實用精神體現為面向軍事、城市建設的各項工程技術、方法。古羅馬學者老普林尼曾經不屑於古埃及建築的華而不實,認為它們不過是毫無用處,愚蠢透頂的炫耀。3而在羅馬的疆域裡,數十萬公里的堅固大道、3000座可以通車的橋樑被修建,軍隊、輜重、給養得以迅速輸送,維持著國家機器的有效運作。綿延的引水渠將水源源不斷地從河流引向城市,保障了城市生活的日常所需。就單個建築而言,是功能,而非美觀成就了羅馬建築的偉大。

四、公共性

不同的政治制度文化,決定了不同城市、建築空間的形態差異。相比於同時代的中國漢代城市,古羅馬建築空間更具有公共性的特徵。中國漢代,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禮制思想開始成為意識形態的主導,君王擁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力。“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宮殿成為帝王威儀的象徵,是城市中最為重要的建築。在這樣的城市結構中,百姓的位置微不足道。

“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談談古羅馬建築的特質及其根源


與之對比,在羅馬城,皇帝的私宅卻需要自己出錢購買地皮,自己建造。一些皇帝的居住條件與當時的富豪相比,顯得毫不起眼。凱撒在羅馬甚至沒有自己的私宅,奧古斯都的私宅狹窄擁擠,房內沒有鋪貼當時流行的大理石,只用壁畫做了裝飾。羅馬的主要區域都供市民居住,城中最顯赫的建築則是公共建築。

“城市生活是在羅馬統治範圍內一切地方社會組織上的主要特徵”。建立在奴隸勞動的基礎上,羅馬的自由民享有大量的閒暇時間。例如,公元354年,羅馬全年舉辦運動會的日子多達175天,社會節假日的總數達到了驚人的200天。

為迎合市民階層的需要,幾個世紀中,羅馬建成了大量的角鬥場、劇場、浴場、圖書館等,它們中的大多數都免費提供給普通市民使用,其建設、運營費用由統治者、貴族、富人承擔。除了這些建築,廣場也是古羅馬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人們在此購物、聚會、聊天、聽名人演講、旁聽司法審判、參與勝利遊行、觀看娛樂表演,雖嘈雜混亂,卻充滿生機,是城市繁榮的重要表徵。

相對於中國古代城市的皇家專享,古羅馬城市的公共性來源於其不同的社會政治結構,在古羅馬,皇帝並不能做到完全為所欲為,其權力受到元老院的諸多節制。一些重要的政治職位由公民選舉產生,對選票的需求,使得統治者不得不讓渡出一些權利。慷慨捐贈,大規模興建公共設施,取悅於占人口大多數的普通自由民,是統治階級獲得政治聲譽和支持的重要手段。

“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談談古羅馬建築的特質及其根源


五、世俗性

同樣是巨大的尺度,古埃及最宏偉的建築是獻給神靈和來生的,無論是金字塔還是神廟,都未給此生留下多少空間。古羅馬建築卻是世俗的,其最華麗壯觀的空間都留給了人世間的歡愉。同樣是人本主義,希臘人、羅馬人的建築卻又有著不同的審美向度。希臘神話中,奧林匹亞眾神自私、嫉妒、跋扈、殘暴,擁有人類的一切缺點,希臘人通過將神拉下神壇來讚美人的偉大,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覺得自己可以凌駕於自然、宇宙之上。

相對於希臘建築,古羅馬建築顯得有些膨脹,它們依託技術,凌駕於自然之上,它們以自我為中心,以飽滿、強勢的穹頂、筒形牆體覆蓋、圍合空間,切斷與環境的聯繫,在封閉或自足的空間內面向人的慾望。人們常說,古羅馬文化又是墮落的代名詞。帝國建立之後,羅馬人逐漸偏離早期的勤儉、理性,走向物慾的瘋狂。因為統治階級“慷慨”的供養,越來越多的羅馬市民放棄自食其力,成為寄生階級,他們終日空虛孱弱,無所事事,在喧囂、血腥的角鬥場中宣洩著對自己的仇恨,或是通宵達旦,沉溺於大浴場中消耗著自己的生命。

“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談談古羅馬建築的特質及其根源


六、結語

公元8世紀,英國史學家比德神父曾說“幾時有鬥獸場,幾時便有羅馬;鬥獸場倒塌之日,便是羅馬滅亡之時”。任何一種建築風格的背後都有著獨特的文化根源,古羅馬建築的宏偉與世俗、光榮與陰暗,與其文明相生相伴,共存共亡。古羅馬建築文化的啟示,值得今人深思。

參考文獻:

1、陳文捷.巨人的文明:羅馬,從共和國到帝國,從凱撒到基督

2、(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

3、楊猛.古羅馬:作為公共物品的城市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