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憂其世 退享其樂

真正的做好學問實在不易,孔子方有“何有於我哉?”的感慨。而孔子對所在春秋亂世非常憂慮,他憂的是什麼?是自己的功名利祿還是憂國憂民呢?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孔子所擔憂的一是“德之不修”,在儒家看來為人首要的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是我們人人本來就有的,但是需要通過個人的“格物”或是“發明本心”把它明顯出來。而時下的人們關注的是現實的利害得失,而不去加強個人道德修養。


進憂其世 退享其樂


“學之不講”是孔子的第二憂。人非生而知之,所以學問要通過學習領悟的。而在亂世的人們無法安下心來讀書,人們追求的是急功近利。即使讀書,也是為了功名利祿的敲門磚。


進憂其世 退享其樂


前兩個憂主要還是在個人內在修養上。然而更可怕的是“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就是聽到了義之所在,知道這些聖賢道理是正確的;明明知道自己的言行是不對的,可是就是不能做,就是不肯改。究其原因在於外在的社會風氣變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就隨波追流了。這在孔子看來是最可怕的。一個朝代可以更替,可是這個民族的文化精神不能丟。一個民族沒了靈魂,就會陷入萬復不劫的深淵。“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孔子的思想雖然在當時未受重視,可孔子最大貢獻在於保留中華文化的根脈。兩千年來朝代更迭不止,近代以來外族入侵,而我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自強不息。


進憂其世 退享其樂


孔子所為“憂”,既在修己,亦在憂道。“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孔子所憂的是憂國憂民。我們凡人一般憂什麼?憂衣食、憂功名利祿,憂的都是身外之物。


進憂其世 退享其樂


與孔子同時代的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也說過:“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同樣充滿了憂患意識。

看著孔子如此憂國憂民,為了心中的理想奔走吶喊,周遊列國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這樣看起來孔子這一生痛苦的很,讓一般人望而卻步。難道孔子就不食人間火,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其實不然。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燕居”閒暇無事之時,就是孔子平常在家的生活。在家裡孔子還是很放鬆的,也是心情愉悅的,含怡弄孫,盡享天倫之樂。人應該把工作和家庭分開,特別不要把工作的情緒帶到家裡,家就是溫馨的港灣,該放鬆就放鬆。


進憂其世 退享其樂


觀其所憂乃知其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