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范进中举》丨蓦然回首,是否还有底气去讥笑一个追梦者

《范进中举》是中学课本上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非常经典,传颂度很高的

讽刺小说,节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文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角色,通过范进参加乡试并高中举人前后众人截然不同的表现生动的呈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人情世故、社会制度以及各阶层的风貌。特别是因中举而喜疯的范进,如今更是成了咸鱼翻身的最经典代表人物。

范进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在54岁以前他是一个失败的读书人,参加了二十多次考试一无所获。性格软弱,经常被老丈人胡屠户骂的狗血喷头。经济上穷困潦倒,自己的母亲每天只能吃些小菜小饭,妻子自从嫁给他,十年里猪油都不知有没有吃过两三回。参加乡试的盘缠也拿不出,挨饿时不得不卖掉家里下蛋的老母鸡去换米维持生计。在乡邻眼中他就是一个毫无存在感的穷书生。而城里的张老爷更是他难以望其项背的文曲星。

54岁是范进人生的转折点,他先是种了秀才,而后瞒着丈人去参加了乡试。出乎所有人(包括他自己)意料的是,他考种了举人。这在他的家乡仿佛是平地惊雷,引起了巨大轰动。范进中举之后几乎所有人对他都发生了

态度转折,他自己也因为兴奋而疯掉了,一个深受制度毒害,迂腐又滑稽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读《范进中举》丨蓦然回首,是否还有底气去讥笑一个追梦者

但是离开了象牙塔接受社会的洗礼多年以后,再读《范进中举》,惊觉当年批判范进的底气早已不复存在,因感到范进滑稽而呈现在脸上的笑容也逐渐凝固而后消失不见。转而对范进萌生出一丝敬意,因为他才是那个不畏前路艰辛的实践派,是一个真正的追梦人。

本文将从范进中举前后众人对他的态度来进行主要分析,表述我成年之后再读《范进中举》一文产生的新观点。众人对范进的态度分为两种:

①,几乎所有人的态度都急速转折,无论是丈人胡屠户,邻居、乡亲对他都判若两人,就连城里的张老爷也开始来攀关系了。转折的背后是大多数人安于现状,却对势和利急切的追求。

②,只有一人的态度始终如一,那就是范进自己。他始终怀抱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在心志和体肤都长期遭受困苦的情况下仍未放弃,并最终在知天命之年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再读《范进中举》丨蓦然回首,是否还有底气去讥笑一个追梦者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从烂忠厚没用的人到天上的文曲星,其实是一毛不拔到趋炎附势的反映

在范进考上举人之前,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是极度轻视的,经常颐指气使随意谩骂个狗血喷头。说自己运气不好把女儿嫁给了这丢脸的家伙,给自己带来了拖累。即使是范进考中了秀才之后,胡屠户也认为是自己积了德,范进是沾了自己的光才考上的秀才。而在范进想借钱做盘缠去参加乡试时,胡屠户更是怒不可遏,斥责他是尖嘴猴腮穷酸样,懒蛤蟆想吃天鹅肉。为了防止自己的钱打水漂,而斥责范进打消参加乡试的念头。并且要在自己行事里为他寻一个馆,每年挣个几两银子养活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

而在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对范进的称呼立马变成了“贤婿老爷”,提着七八斤肉与五千钱来庆贺。范进也成了他不敢打骂的文曲星,自己打他一巴掌之后就觉得自己的手隐隐作痛。在回家的路上看范进衣服褶皱他跟在后面为他整理了十几次。连自己的女儿三十多岁才嫁给范进都说成是觉得女儿有福,替她拒绝了很多有钱人提亲,直到遇到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有老爷相貌的范进才同意的。说到自己的下半生时,他则是很爽快的说不再杀猪了,要依靠自己的贤婿。

再读《范进中举》丨蓦然回首,是否还有底气去讥笑一个追梦者

胡屠户明显是一个阶级观念鲜明之人,对上谄媚,对下鄙视。在范进中举之前他极度的吹捧城里的张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崇敬有加。又觉得自己行里都是有脸面的人,范进见了自己要行礼是应该的。同时又觉得普通农户是低贱之人,身为秀才的范进如果给他们作揖,就是把他们和自己放在了平起平坐的位置,损了自己的脸面。范进中举之后,范进立马摇身一变,变成了他的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自己可以抱的大腿。

同时胡屠户又是个急功近利之人,鼠目寸光,见风使舵。在范进想要借钱时胡屠户是坚决拒绝的。因为他明显对范进的未来不看好,举人是一个县里都多年难遇的“文曲星”,而范进考了二十多次才中了个秀才而已。他觉得自己手里的一点钱才是自己的,要自己出钱去支持范进的梦想,那是绝对不可能的。除此之外,他还未范进想好了职业规划。为他在行里寻个教书的地方每年挣几两银子。

在古代,考上秀才虽然社会地位并未发生太大改变,但也算拥有了官方知识分子的身份。小的权利还是有一些的。比如说在县级官员面前不用下跪了,可以免除个人的赋税,可以开办私塾教书,做家教,或做乡绅的管家等。胡屠户所想的正是赶快收割胜利果实,充分利用范进的秀才身份,赶快获得利益

古代的举人和平民就有了明显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水平的差异。除了可以立即获得较多盘缠拥有进京参加会试的机进一步晋升会之外,即使会试落榜也能领到较多的俸禄,并且补县级官员实缺。简单的说就是升官发财了。

在范进中举之后,当初连盘缠都不愿意出的胡屠户却提着肉和五千钱来庆贺,并且事后“不好意思”的接纳了纹银,则是因为看到了事情的转机,立即放弃了自己之前的态度,转而寻求更大的利益

再读《范进中举》丨蓦然回首,是否还有底气去讥笑一个追梦者

乡邻对对范进的态度,从无人问津的穷书生到前呼后拥的老爷,其实是从事不关己到有利可图的过程

在范进中举之前众乡邻对范进是什么态度呢?最准确的概括就是

没态度。在送喜报的报子来之前,众乡邻是几乎没有出场的,因为范进是一个和他们的柴米油盐没有任何关系,也不想有任何关系的没用之人。一个自己都会饿肚子的穷书生,恐怕避之不及,更别谈有利可图了。在范进中举之前,关于乡邻的描写非常有限,我们可以从几个小细节略知一二。

①,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

②,因向几个同案商议,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出了场,即便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其中,第一点出自胡屠户对范进的说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范进平时对乡邻是以礼待人的,即使是种田的扒粪的,见了他们也会拱手作揖。这一方面反应了范进作为一个读书人平日里坚持礼节的态度,另一方面说明在阶级观念羡慕的封建社会里,范进的身份地位丝毫不比这些种田的扒粪的强

第二点是范进瞒着丈人参加乡试时自己的遭遇,丈人没盘缠,显然范进是拿了家底去参加乡试了。回来时家人已经挨饿了两三天了。

这除了反映出范进家里贫穷之外,也反映了平时范进礼待有加的那些乡邻对范进加的贫困视而不见,并无一人伸出哪怕是一顿饭的援助之手中举之前乡邻们对其的冷漠,无视,可见一斑。

再读《范进中举》丨蓦然回首,是否还有底气去讥笑一个追梦者

中举之后,乡邻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报喜的人来了之后邻居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这个中举的贵人。去集市上寻他的邻居都是一路飞奔,急切无比。另外,当初范进家人饿了两三天也不见踪影的邻居们此时也纷纷亮出了自己的热心肠:

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之后范进喜疯了之后乡邻纷纷出谋划策亲力亲为更是参与感十足。中举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范进中举让家乡的邻居们从冷漠之人变成了“淳朴忠厚”的热心肠。但这股热心肠也仅仅是对范进而已。因为彼时落魄的穷书生现在摇身一变成为尊贵的老爷了。身为平民百姓,最关心的就是柴米油盐,安居乐业,以前对范进的轻视的人此时自然是诚惶诚恐,想尽办法讨好。另外平时无交集的趁机表现,如果攀附上了这样的一个邻居,日后讲交情,谋福利,图庇护自然是方便了许多。

再读《范进中举》丨蓦然回首,是否还有底气去讥笑一个追梦者

张老爷对范进的态度,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到送钱送房的世交兄弟

平日里城里的张老爷和范进一家人根本不是一个世界里的人,一个是天上的星宿,一个是仰望天鹅的癞蛤蟆。如果不是范进考上了举人,张老爷应该和范进最多的交集就是出现在了丈人的吹嘘中。毕竟一个家底丰厚又有名望的乡绅和一个穷书生产生交集是几乎没有意义的。

但是在范进考中了举人之后就大不一样了。张乡绅立马攀亲带故,成了他“亲切的世兄弟”,随即送他五十两银子。又在东门大街送他三进三间的房子。按理说范进即使是中了举人,也并未比曾是举人的张老爷高贵的,但张老爷此时出钱又出房子,无非就是看中范进的前途,深谙人情世故的他,是希望通过发展裙带关系,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利益。

再读《范进中举》丨蓦然回首,是否还有底气去讥笑一个追梦者

范进对自己的态度,始终是那个为改写命运坚持负重前行的读书人

和其他人不同,范进是个有理想的人。贫穷但不安于贫穷。并且不愿意去种田扒粪,不会满足于解决一日三餐。他寒窗苦读连续参加二十多次都没考中仍没放弃,50多岁高龄还在为理想而奋斗。从这个层面上讲范进可谓是心怀抱负并且韧性十足的一个人。在日常遭受冷落和打击的情况下,自己虽唯唯诺诺不做争辩,但实际行动上还是一次次的奔赴考场,颇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意味。

再读《范进中举》丨蓦然回首,是否还有底气去讥笑一个追梦者

另外,范进也是个目标明确,不接受小富即安的人。在考上秀才之后,范进本来可以以秀才身份寻得个收入还算可以的差事,但他不愿意听从胡屠户的建议去寻个馆教书。而是坚信宗师所言自己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倾尽家底,挨饿也要为自己的理想奋力一搏。在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范进并没有满足,而是一直坚持着自己最初的信念,并且倾其所有为之拼了一把。有人说他这是偏执,偏执和执着的区别就是前者无实力而后者有实力去实现目标,事实证明,范进不是偏执,而是执着。他不但坚韧,而且在不断努力。能够考上举人就是他努力和实力的最好证明。

最后,范进虽然得意,但并未忘形。很多人以他中举后高兴的疯癫作为讽刺的重点,但在我看来,这是可以理解的,是常年的压抑得到释放给内心带来的冲击。在体育比赛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胜利者疯狂欢呼庆贺的场面,高考生在得知自己取得理想成绩之后往往也会有类似的情感。即便是洒脱如李白,在得知自己被召见进京时也是“仰天大笑出门去”。范进在中举之后一度疯癫,但是恢复意识之后坦然的接受了现实,面对丈人仍然是毕恭毕敬,用银子还了他的喜钱,对张老爷的主动攀附也是也是礼让有加。

《儒林外史》的后续章节还交代了,范进在随后的会试中还考上了进士。他只不过一直在按照自己原本的理想在做自己而已。

再读《范进中举》丨蓦然回首,是否还有底气去讥笑一个追梦者

后记

曾经按照标准答案,范进是一个百无一能、迂腐呆蠢、酸气十足,被腐朽的制度毒害的人。是我们批判的对象。当我饱尝生活艰辛,逐渐成熟,已不再是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后,再读此文,猛然发现世人皆在为五斗米而奔走,但大多数人眼里仅有尺寸之光,胸中并无坚韧毅力。大部分人对理想的坚持是不如范进的。

回想儿时梦想,我们大多数人最初的梦想绝对不是“在某个城市里买一套房”,而是成为“科学家、宇航员、明星、警察、医生或者大富豪”。现实也留给我们了实现理想的道路,就像现实留给范进了实现理想的道路一样。只不过这条道路很漫长,很艰辛,充满挑战和干扰。

我们大多数人想成为“张老爷”,却在一次次的困难面前选择得过且过,满足于眼前的小确幸,最终把自己过成了“胡屠户”,“种田的,扒粪的”。像范进的一样始终如一,保持信念和初心,挨过困顿,并最终实现人生理想的又有几人?

我们还有何底气去讥笑一个真正的追梦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