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日本的機床,我國的汽車工業就會寸步難行?

早在2018年的時候,馬雲就在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表示:

中國擁有核心技術的大公司太少,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都不算太大。

其實不光是互聯網企業,作為冷門的“製造業”,我們擁有的核心技術也是比較少的。目前,製造業依舊是日本、德國的天下,尤其是工業之母——機床。

一、沒有機床就沒有航母、高鐵、戰鬥機

機床,是製作機器的機器。機床的上游包括鋼鐵、鑄造職業,而下游則影響著汽車、鐵路、風電、核電、船隻製作、航空運輸以及關乎到國防的軍工職業。

沒有日本的機床,我國的汽車工業就會寸步難行?

如果說製造業是國家的根底和命脈,那機床則是製造業的重中之重。沒有機床,就沒有電掣風馳的高鐵;沒有機床,就沒有鷹擊長空的戰鬥機;沒有機床,就沒有飄洋遠行的航母。

一直以來,我國的機床工業都走著一條極為艱難的道路。

沒有日本的機床,我國的汽車工業就會寸步難行?


二、國產機床18羅漢

我國的工業起步晚、技能落後,並且幾乎是在一窮二白的境況之下開始的,機床也在其中。

1958年,在前蘇聯的幫助之下,我國研製出了第一臺數控機床,從此開端數控機床之路。到了六十年代,歐美對我國進行技能封鎖,前蘇聯也停止對我國的幫助,機床職業依靠著自立更生開展出十八家骨幹企業,也就是後來的機床職業“十八羅漢”。

這十八家機床企業曾為我國機床行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在改革開放之後,國有企業經歷了轉型和改制時期,這十八家企業有的借勢發展,成為了國產機床的支柱;有的則星光黯淡,滿滿凋零……

其中包括瀋陽機床、濟南第二機床廠、上海機床廠、重慶機床廠、南京機床廠、無錫機床廠、武漢重型機床廠、長沙機床廠、天津第一機床廠、昆明機床廠等。

這十八家企業靜靜支撐著我國整製造業的發展,1965年末,這些企業累計製造的高精度精細機床種類達26種。

沒有日本的機床,我國的汽車工業就會寸步難行?

三、外國人在中國市場瓜分蛋糕

改革開放以後,先進的技能和機床流入我國,受外來技能的衝擊,原本落後的機床技能現已不能滿足出產需要。十八家企業經歷了破產、吞併、重組,外資企業在我國建廠,民營機床企業也正式進入商場。

事實上,儘管這些機床工業興旺的國家在我國賺的盆滿缽滿,可是真正的中心技能卻一直沒有出口到我國。

例如,用於加工哈勃太空望遠鏡鏡面的超精細機床,1990年就製作出來了,可是20年後我們還在苦苦探索。

沒有日本的機床,我國的汽車工業就會寸步難行?

再比如,操控器。操控器是數控機床的中心,相當於電腦的CPU,是製作數控機床的關鍵技能。

可是目前,以日本FANUC和德國SIEMENS為首的操控器巨頭的產品壟斷商場80%以上,高端產品不僅壟斷,並且約束我國進口。

沒有日本的機床,我國的汽車工業就會寸步難行?

日本人稱“沒有日本的機床,我國的汽車工業將寸步難行”。我國對日本的依賴只會越來越加強而不會越來越削弱。這就意味著“日本工業越來越有能力操控我國工業”。這些話儘管有些不討喜,但我國在工業領域的弱項卻是事實。

沒有日本的機床,我國的汽車工業就會寸步難行?

這些國家還有一些慣用套路,在我國還出產不出五軸機床的時候,只在我國賣三軸機床,當我國研發出五軸機床的時分,他們的五軸機床立刻在我國推銷。

這樣一來既制止了高端機床技能進入我國,又阻礙了我國機床企業的開展。


四、夾縫中生存的中國機床產業

我國機床企業一直在夾縫中生存。不僅高端機床和技能被約束進口,並且中國本土廠商也在被外來企業不斷蠶食中。

我國的高端機床商場,一直被日本的FANUC、MAZAK、大隈、牧野,德國的DMG、哈默,美國的哈斯這樣的國際一線機械出產企業憑藉著尖端的技能和一流的品質牢牢把控。

而在中低端領域,中國臺灣地區的麗馳、友嘉、東臺、臺中精機等又成為大陸企業最強的對手。

沒有日本的機床,我國的汽車工業就會寸步難行?

大量的國產企業由於短少技能只能淪為最低端機床的出產商,機床價格低廉、品質規範化辦理方面差、故障率高,甚至有一些企業僅僅代裝組裝機床,用戶自行購買光機、數控系統、絲桿、刀庫等部件。

沒有日本的機床,我國的汽車工業就會寸步難行?

五、核心技能的缺失,讓我們舉步維艱

這些問題的呈現正是由於儘管咱們的機床工業開展迅速,可是在中心技能上仍然受制於人,只能憑藉著相對低廉的價格來吸引用戶。

例如數控系統,我國高端機床的數控系統大部分來自於日本FANUC、德國西門子、德國海德漢等企業。儘管我國也有華中數控、廣州數控等企業研發國產數控系統,但實用性、可靠性、兼容性以及穩定性等方面與國外先進的機床製造廠商始終有所距離。

沒有日本的機床,我國的汽車工業就會寸步難行?

而在根底材料科學、工藝、規劃上的距離,則使國產機床的絲槓、導軌、伺服電機、力矩電機、電主軸、編碼器,這些首要功能部件大部分還首要依賴於國外產品。

以絲槓為例,儘管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鋼產國,可是在根底材料科學上的距離,國內根本出產不出製作優秀絲槓的鋼材。

“高端機床製造技能,咱們與德國、日本的距離有15到20年。”一位知名國產機床企業的負責人曾說道,“和國外設備比,國產機床在穩定性、可靠性、效率等方面距離顯著。

國外機床能夠24小時不停機,國產設備不可;國外機床1秒能夠加工1個零件,國產設備可能要1.5秒。儘管近幾年國內企業也開端做高端機床的集成,但中心技能如數控系統首要還把握在德國、日本等少數企業手裡。”

六、未來,依舊可期

當然,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我國有許多優秀的機床企業仍然在不斷盡力中。

沒有日本的機床,我國的汽車工業就會寸步難行?

要知道,在現在的社會,相較於金融、地產、互聯網等熱門職業,製造業歸於一個冷門職業,機床更是冷門中的“冷門”。但即使這樣,仍有大批的人士堅守在機床職業,堅持為我國的機床工作做出自己的貢獻。儘管咱們的機床技能遠不如工業大國,可是未來,我們還是有希望的。

歡迎加入【機加工(外協)交流】圈子,和百萬機加工朋友交流,還可以免費發佈採購信息、二手機床、技術解決、求職招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