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故事——水西公園

黔西曆史悠久,文化厚重。黔西是我國南方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屬長江以南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觀音洞”之說。觀音洞文化與北京周口店、山西西侯度並稱為中國三大古文化區的代表。在隨後的漫長曆史過程中,黔西曾經是古夜郎國對外擴張的要道和戰場。古代彝族於三國蜀漢時期進入貴州後,黔西又成為水西阿哲彝部統治的中心區域。在水西1474年的歷史過程中,各民族在黔西這片熱土上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水西文化。明朝末年,以彝族土司世襲的貴州宣慰府從貴陽遷回到了郭張(今黔西縣城),使黔西成為晚期宣慰府所在地之一。奢安事件發生後,明朝在郭張始建水西城。清初吳三桂剿水西后改土歸流,建黔西府於郭張,後降為黔西州,民國初年改為黔西縣至今。

黔西,沉澱了厚重的文化底蘊,演繹過許多傳唱不已的故事,出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留下了眾多寶貴的文化遺產。本人整理黔西縣部分民間故事,讓大家感受到它的文化氣息和人文魅力。


黔西故事——水西公園

水西公園夜景

水西公園位於黔西縣城內,以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2年為明武宗正德年間)修建觀音閣為基礎,民國初年改建為公園的水西公園,位於縣城東面的獅子山麓,佔地6萬平方米。園內於元代葬有彝族女英雄奢節的衣冠墓,悠久的歷史沉澱,在園內留下了觀音閣、正德殘鍾、觀文塔、乾隆御賜尚書坊、道光年間吳嵩梁寺碑、觀音閣碑、東山寺詩碑等的古蹟文物。解放後,公園經不斷修繕,新建三角亭、去思亭、半山亭、荷塘石橋、魚池、杜鵑亭等建築。山環水繞,古樹蒼勁,幽靜而雅緻。水西公園屢經兵燹,寺廟被毀,鐵鐘殘破,水西公園遠離了塵世的喧囂,廝守著那片近乎荒漠的土地,經歷了無數次雨打風吹。直到1979年,才恢復“水西公園”這一名稱,重新修補,恢復管理,公園煥然一新。2006年,黔西縣委、縣政府決定投資3000萬元改造水西公園,改造後,公園佔地60000平方米,於2009年9月完工。


黔西故事——水西公園

水西公園夜景


觀文塔(又稱文峰塔)


黔西故事——水西公園

觀文塔(舊貌)


黔西故事——水西公園

觀文塔


觀文塔又稱“七層塔”或“文峰塔”,坐東向西,為樓閣式七層八角攢尖頂中空磚石塔,塔的底層高3.48米,各層塔越高越小。觀文塔,是黔西古城的標誌,該塔始建於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知州陳德榮捐資修建,雍正八年(1730年)知州鮑忠續建落成。還有一說為僧人“天安”募資修建,八年而成。募修之初擬名“觀音塔”,因“塔建州治巽方文明之地,供奉觀音不若兼文昌之為善。”便更名“觀文塔”。關於觀文塔,在老百姓中還流傳著一種傳說,修建“觀文塔”是因為“九獅要鬧連城”,觀文塔所在的這座山像一個繡球,如果不加控制,九獅鬧連城滾繡球時將會傷及當地百姓,所以,才在繡球山上修建“觀文塔”。據1979年負責修復水西公園工作的熊光澤介紹:“1978年文峰塔遭雷擊,塔身被損壞。今天看到的文峰塔主體是原來的,塔身是經過修補的。”


李世傑與文峰書院


黔西故事——水西公園

李世傑雕塑


李世傑(1716-1794)字漢三,號雲巖,生於黔西縣隱者壩。他天資聰慧,酷受騎射,通曉武藝。乾隆九年在江蘇走入仕途,曾任兩江總督、四川總督、兵部尚書。為官四十餘載,恪盡守職,深受百姓愛戴,皇帝恩寵。他仕而後學,兼資文武。時人譽為“黔中奇男”之一。尚書坊(今文峰書院)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初建於繡球山下的古驛道旁,全坊4柱3門9級,高9.06米,寬7.05米,坊柱雕刻石鼓、石獅、楹聯,有人物、龍鳳等浮雕。據熊光澤介紹,當年夏天尚書坊被暴風折斷大樹將其撞倒。1994年復修,移址在進入水西公園門前的大道上。坊前左右還立有兩塊石碑,分別記述了李世傑一生業績簡況和復修尚書坊經過。公園內,還有一尊李世傑的銅像雕塑。

去思亭

水西公園前門側邊有一“去思亭”,系清乾隆年間兵部尚書李世傑修建。據說李世傑告老還鄉後,乾隆皇帝十分想念他。一天,乾隆帝出京打獵,得一獵而煮食,忽想起李世傑,便派人用陶罐裝鹿肉到黔西。他一接過來看,鑵上題有:“去思”二字,說明皇帝還在想念他。這恩賜鹿肉,不吃便有欺君之罪,吃吧其肉已經腐朽發臭,實在是不能入口,於是背對欽差埋在觀文塔下,修一亭以作紀念。


黔西故事——水西公園

水西公園


啞婦怪石

原水西公園內存放著一塊玲瓏秀麗的紅色小石山,名“啞婦怪石”,傳說古代事出本州,一日,州官聞擊鼓聲而升堂,告狀者是一個啞婦。州官怒喊:“哄她出去!”突有婦人喊冤之聲,細觀之乃大堂上一怪石說話。問其情由,始知先上堂之婦有苦說不出,在堂上沉睡多年的怪石,細察歷年州官作為,最惡毒者乃此州官,因此它不得不替鄉婦說話,控告州官縱子行兇,又百般庇護,不為民伸張正義。州官頓時嚇得目瞪口呆,驚恐萬狀,連聲宣佈退堂,於當夜率領全家老小偷偷逃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