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的死是誰的錯?誰該為我們的不幸負責?

那是個寒冷的雪夜,尼爾打開了連接釋放與壓抑的窗戶,伴隨著瑟骨冷風又扮演了一次小精靈。之後,他將代表精靈的花冠放在雪上,彷彿完成了一項神聖的交接儀式。他緩步走下樓梯,足足走了一個世紀的漫長。此時,一把精緻的左輪手槍躺在書房的抽屜裡靜靜地等待著。萬物寂靜成謎的那一刻,隨著一聲“砰”的槍響,尼爾倒在了血泊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終結了自己的人生。

《死亡詩社》| 尼爾的死是誰的錯?誰該為我們的不幸負責?

最後的告別

尼爾死了,十七歲。

誰的肩上應當扛著這條沉甸甸的人命,過完自己的人生呢?



影片回到開頭,尼爾和朋友們的歡笑聲被那個人打斷,他是尼爾的父親。

“我認為你這學期課外活動太多,我要你辭去校刊社。”

“但我今年是助理編輯,我不能辭職,這不公平。”

“給我出來。”

尼爾的臉,從和朋友們在一起的開心到突然見到父親的驚喜,到想要辯解的倔強,再到最後的害怕,只用了短短的10秒鐘。

僅僅是開頭,就將尼爾悲慘的命運預示得淋漓盡致。

大部分人認為,尼爾的死是他的父親導致的。


《死亡詩社》| 尼爾的死是誰的錯?誰該為我們的不幸負責?

他的父親總是強迫他以成為醫生為目標,不能做任何影響學習的事情,即使他每門課都是優秀。可是尼爾並不想做醫生,他只想做一個演員。當他拿到了一場話劇的主角——小精靈時,激動萬分。他努力排練,只為演好這個角色。而他的父親卻說:

“我做了很大的犧牲,才把你送進這裡讀書,你不能讓我失望。”

“不會的。”尼爾回答到。

但尼爾還是讓他的父親失望了,即使他主演的話劇獲得了全場的喝彩。他的父親不認可他在任何領域取得的成功,除了成為醫生。

他的父親錯了嗎?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未來有個安穩的生活有錯嗎?

或許他真的錯了,錯在強迫尼爾在最嚮往自由的年紀裡選擇安穩,錯在“成為醫生”只不過是他自己認為的最安穩的生活。



此時的畫面轉到尼爾的英語課上,基廷老師鼓勵學生們“Seize the day”(“活在當下”)。

尼爾第一次感受到了打破教條、為自己而活是多麼的精彩:他可以不顧學校的教學傳統,在戶外上英語課;他可以不讀英語書的繁文縟節,拋開古板的教科書,將自己融入詩歌;他還可以站在教學樓的走廊上,與死去的人對話。

誰不喜歡這樣的課堂呢?誰不喜歡這樣的老師呢?

父親讓尼爾退出話劇社時,尼爾找到基廷老師:

“你怎麼能忍受一直被‘關’在學校呢?你可以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因為我喜歡教書,我不想到別的地方去。”

尼爾心中的火苗又被點燃了,在風中搖曳著。

“我的父親逼我退出那場戲劇,但演戲是我的一切。我可以理解他,因為我們家不是有錢人,但是他在替我計劃我的下半輩子,他從沒問過我,我想要什麼。”

“這些話你對你的父親說過嗎?”

“沒有,這不可能,他一定會覺得這只是我的突發奇想。”

“你不是受契約束縛的奴隸,那不是你的突發奇想,用你的堅信和熱愛,證明給他看。如果他仍不相信你,等你離開學校之後,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死亡詩社》| 尼爾的死是誰的錯?誰該為我們的不幸負責?

但尼爾還是沒有找他的父親談判,而是藉著父親出差的空檔參加了那場戲劇的表演。或許,他想用觀眾的掌聲來贏得父親的認可吧!但他失敗了。

基廷老師有錯嗎?難道不該鼓勵學生追求自我嗎?

或許他也錯了。錯在低估了環境對每一個人的壓力,錯在高估了尼爾的心理承受能力。他打破教條,鼓勵學生們追尋自我的想法和行動是好的,但他忘記了考慮每一個人行為的後果:沒有兩個人的結局是一樣的。



我們再回到每晚的“死亡詩社”活動,尼爾和朋友們一起在遠離學校的一個山洞裡讀詩。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精華!

擊潰一切非生命的東西。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

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尼爾在書的扉頁寫下梭羅在《瓦爾登湖》裡創作的這首小詩。是啊,他多怕在死亡時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啊!能夠遇到這樣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多麼幸運!


《死亡詩社》| 尼爾的死是誰的錯?誰該為我們的不幸負責?

“死亡詩社”的聚會

“死亡詩社”的朋友們,有的為了打破只招收男生的制度與學校對抗,有的做了無數的“傻事”只為表達自己心中的愛意;還有個小夥子,生性內向懦弱,卻在基廷老師被學校辭退後選擇做那個與他告別的帶頭人······

朋友們有錯嗎?

有人說,如果沒有這些朋友的鼓動,尼爾或許不會走上死亡的道路;如果沒有這些朋友的捧場,尼爾或許就放棄了參加那場戲劇;如果這些朋友哪怕只是幫尼爾對他的父親說一句話,父親也許就會改變主意。

或許是吧,如果正如他們所說,尼爾可能真的能夠活下來。


但是,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自己的,錯的最多的難道不是尼爾自己嗎?按下左輪手槍的那個人,是尼爾,不是別人。

尼爾從未將自己的真正想法告訴父親,從未讓父親對他有足夠的信任,從未向父親證明自己的熱愛,他沒有說服父親,可能僅僅嘗試過,但沒有拼盡全力,因為他害怕。

尼爾從沒問過基廷老師的心路歷程,從未嘗試學習基廷老師的強大心理,他只是盲目的追隨。

尼爾也沒有向他的朋友們敞開心扉,沒有嘗試尋求朋友們的幫助,他不想讓他的朋友看不起他,他不想讓自己演戲的成功再變為妥協的失敗。

他錯誤的將死亡當作對夢想的祭拜,錯誤的將死亡當作一種彌補自卑的優越感。

《死亡詩社》| 尼爾的死是誰的錯?誰該為我們的不幸負責?

十幾歲的我們,有了獨立的認知,不想被父母“壓迫”,不想走父母為我們鋪設的道路,也曾想拼命證明自己已經不再是孩子了。

十幾歲的我們,厭倦了學校強加給我們的條條框框,學著與以後的生活完全無關的化學方程式和牛頓三大定律,也曾拼命用馬雲、比爾蓋茨的成功向父母證明,即使學習不好,也有其他的出路,也可以掙到大錢。

十幾歲的我們,每當看到學校裡那些特立獨行的人時,都會投去羨慕的眼光,渴望自己也可以像他們一樣自由自在。如果你碰巧遇到了和你有一樣想法的幾個朋友,那麼一起“做壞事”就是理所當然的。

當我們長大後,如果遇到了一些挫折和不如意,那些曾經聽話的人就會抱怨到:

如果我的父母沒有那麼專制,我就不會選擇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如果學校沒有強迫我們上自習上到深夜,我就不會在第二天的課上打瞌睡,我就不會只考這點分數了;如果我的朋友也敢打破常規,我就可以真正體驗生活了吧!

那些曾經不聽話的人也會抱怨:

如果我的父母和學校多管管我就好了,如果我沒有遇到那群狐朋狗友就好了。

我們總是這樣,習慣於把自己的責任推給別人。但是,決定我們現在的,是以前的每一刻自己做的每一個選擇。沒有人應當為你的不幸負責,你的不幸是你自己造成的。

如果你認為別人應當為自己負責,你就把選擇的權力交給了別人。因為無法改變別人,所以你也無法改變自己,以後的生活會陷入不斷抱怨的循環當中。

所以,把選擇權放在自己的手裡吧!能夠改變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有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死亡詩社》的豆瓣評分為9.0分,如果你也想看這部電影,發掘不一樣的意味,請記得私信我,我們一起看《死亡詩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