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學更美好的開源科學社區ResearchGate

開源科學的早期萌芽

1940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裡一個年輕的科學家完成了他的關於組織機構如何決策的研究。他將他的文章打印了百十份,放入不同的信封,寫上不同的地址,然後一個個塞入了學校門口的笨重郵箱裡。

這些郵件像雪花一樣飛散到遠方各地科學家的手裡,這些人中有德高望重的教授,也有和他一樣心高氣傲的年輕科學家。這個年輕人懷著迫切的心情等待回信。


然而事實是,大多數信件石沉大海,少數幾個反饋也是在數月後姍姍來遲,或表揚,或批評,但這些來自於世界各地的同行們的反饋都足以給他激勵和點撥。

這個年輕的科學家顯然是樂此不疲的做這件事,他非常在意這種來自同行之中的反饋,以致於他養成了這樣一個習慣,每當寫了新的文章,都會用這種看上去比較笨的方式寄給所有他想寄的人。

那個年代下,敢於這樣做的人極為少見。這個科學家後來獲得了經濟學的諾貝爾獎、計算機科學的圖靈獎、心理學的美國心理學會終身成就獎,他是20世紀科學界的一位奇特的通才,在眾多領域的研究仍然深刻地影響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方方面面。

他就是被稱為“人工智能之父”的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

讓科學更美好的開源科學社區ResearchGate


而他的免費公開科研成果的方式,被稱為“開源科學”。


開源科學該如何走

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Robert Merton)總結的科學的理想為:共有主義、普遍主義、無私利性、獨創性和懷疑主義 。

但從17世紀開始,科學界便擁有一套不成文的質檢系統,由同行評議、公開發表和反響反饋組成。而且對科研成果的質量評估上更多依賴數字,比如說發表文章的數量和被引用率。

科學本身就是一個集體運動,需要科學家之間的協同合作,這本身就應該是一個遍佈在全球的科研網絡。但在那個時代下,除了被少數幾個雜誌公開發表的科研論文以外,不同地方的科學家們很難溝通各自的科研成果以及建立合作關係。

而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又涉及到版權問題,科學學者需要付費才能購買到論文,在這一點上,嚴重影響了科學的大規模傳播。也違背了羅伯特提出的科學理想。

隨著互聯網的誕生,不同時空下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障礙被打破了,各類社交網站如facebook等也應運而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從現實投射到了互聯網上,構成了一個全球化的社交網絡。人們之間可以分享各種信息,信息開始流通起來。

一些思想先進的科學家非常願意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發佈到網上,這就使得更多的人可以接觸到科研,並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成為了現實。從星系分類到複雜的基因測序,科學的門檻降低了,似乎參與科研的人員質量也下降了。


但事實上,科研成果的質量並未下降。因為以科學為主流的批評意見以及針對論點的合理討論都能對科研起到了促進作用,這一點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地表溫度項目( Berkeley Earth Surface Temperature Project )為證。

所以影響科學信息共享的障礙,比如期刊針對普通大眾的網上付費要取消。還必須發展更好的在線討論區,要推動各種形式的網絡交流,包括博客的存檔、演示等,以便促進不同想法的交流碰撞。

只有這樣,開源科學才能真正的推廣下去,併發揮更大的作用。

科學家的社交網絡

2008年,facebook風靡全球,成為當時的主流社交平臺,人們熱衷於在網上曬生活、曬一些蠢貓。而科學家們則希望有個清靜且乾淨的網絡空間可以交流學術。


馬薩諸塞州綜合醫院的Ijad Madisch博士也不例外,他迫切需要一個可以下載論文,分享科研進展,交流學術,尋求指導幫助的平臺。出生在這個時代顯然比赫伯特·西蒙要幸運的多。

Madisch和他的同事Hofmayer博士分享了自己想做個針對科學家的社交平臺的想法,Hofmayer聽上去很興奮,也願意一起來做這件事。於是idear有了,合夥人有了,現在就少個程序員了。

於是他們找來了信息學家Horst,對他說:“兄弟,要不要和我們一起做些有意義的事情!”Horst滿懷期待的問是什麼,Madisch說:“讓科學更美好。”

於是在場的三人都被這個願景感動了,這個創始團隊就這樣組建完畢,Madisch為CEO,Hofmayer 為COO,會編程的Horst自然領了CTO頭銜後就立刻按照那兩人提的需求投入到寫代碼的工作中去了。

幾個月後,一個小小的科學家社交網絡ResearchGate悄然上線了。網站最初已具備了社交屬性,成員建立自己的頁面並上傳科研成果,並可關注別人的科研項目。

網站建好了,怎麼吸引用戶呢?Madisch首先邀請自己的老闆註冊了用戶,然後自己的同事一個個也加入進來了,就這樣,同事的同學,同學的同事,加入的人越來越多,結果一年不到,就有一萬人註冊了ResearchGate。

三個創始人本來是準備兼職做的,只是沒想到網站本身的生命力如此強大,網站的註冊量與日俱增,Madisch經過艱難的決擇後,決定放棄科研,全職做網站。

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和老闆提離職時,意外的事情發生了。他老闆竟然決定成為他的天使投資人。並且還鼓勵他說,“ResearchGate是為了改變科研現狀而誕生的,看看它現在從世界上得到的回應,我認為ResearchGate確實做了它最早想做的事。”

讓科學更美好的開源科學社區ResearchGate

事實證明,Madisch的老闆確實是個厲害的有眼光的狠角色,後來他也為這個決定付出了代價,噢不,是得到了高額的投資回報。

網站誕生的第二年,已經十萬來自世界各地的科研學者入駐了進來,他們樂於在網站上創建自己的主頁,並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找到合作伙伴。

來自尼日利亞喬斯高原州立大學的微生物學家Emmanuel Nnadi也是這一年發現了ResearchGate,並且通過網站和 Orazio Romeo博士建立了連接,從此開始了長達七年的科研合作,並且順利拿到了醫學微生物學博士學位。而他和 Orazio Romeo博士從未見過面。

讓科學更美好的開源科學社區ResearchGate

這只是這個社交網絡中每天產生的萬千聯繫的其中一個,而類似的合作,在這個平臺上,每天都有不計其數的發生。


網站初具規模

這個網站開始在互聯網上展露頭角,用戶量在2010年時從10萬暴漲至50萬,於是,他們獲得了嗅覺敏銳的投資人的注意。當投資機構Benchmark的董事會成員Matt Cohler問創始人Madisch,你的願景是什麼時?Madisch說,我想獲得諾貝爾獎。投資人笑了,但最後還是投了他。因為,雖然Madisch從未獲得諾貝爾獎,但他的用戶中,有65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這就足夠了。

其中一位是Roger Guillemin,他因發現大腦中的肽激素而獲得1977年諾貝爾獎。Guillemin在2010年註冊了ResearchGate。

讓科學更美好的開源科學社區ResearchGate


“要想成功,像 ResearchGate 這樣真正的網絡企業所做的一切都必須對其成員是有用的,” Matt Cohler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包括賺錢與忠於他們的使命,ResearchGate 公司已經有了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這種模式可以促進網絡的發展。”

有了這筆融資,Madisch開始考慮公司實體的選址,本想去互聯網公司扎堆的硅谷,後來還是決定選在了德國柏林這個只有少數幾個創業公司的國際城市,這裡來自於全世界不同背景的年輕人為ResearchGate這個致力於做全球網絡的公司提供了必需的人才要素。

讓科學更美好的開源科學社區ResearchGate

這個選擇是對的,一年後,註冊用戶人數又翻倍了,已經達到了100萬,網站在這一年加了一項重大的功能,就是問答系統。這個功能大受歡迎,每天可以產生500多個問題,2000多個答案,其中也湧現了一批迴答達人。

新西蘭奧塔哥大學的生物材料科學家Amin Shavandi就是其中之一。在短短一年內,他回答了650多個問題。

“我認為科學是一項大型的基於團隊的遊戲,旨在讓人類生活的更幸福。回答和討論科學問題,以及同行評審有助於實現這一目標。通過這種方式分享他們的知識,科學家有助於解釋結果並保持和提高研究質量。除了能給自己所在的科研小組帶來好處外,回答我所在領域的問題對我來說也是獲得知識,結識該領域知名科學家,合作並建立我的社交網絡的好方法。” -Amin Shavandi

讓科學更美好的開源科學社區ResearchGate


飛速發展的ResearchGate

從2012年開始,ResearchGate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先後拿到了B、C輪融資,Founders Fund和比爾蓋茨等投資機構為其主要投資者。


到2014年,會員數量已從100萬飛漲到了800萬。網站也開發了RG評分系統,以便對會員進行評分,該評分反映了同行對他們研究的認可,也增強了會員在網站上互動的頻率。

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在問答互動中建立了友誼和信任,很多科學家在這個網絡裡找到了合作伙伴,並一起發表了論文。

這個社區的意義遠遠不止於此,2013年,網站上線了招聘功能。科學家們不只可以找到合作伙伴,還可以找到下一份工作。這是RG初步探索的盈利模式,以面向用人單位來收取服務費。

同年,財政大臣安吉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參觀了辦公室並結識了該團隊,她本人也是一名受過訓練的物理學家。她在訪問ResearchGate時說:“這是對未來的一瞥,一個已經成為現實的未來。”

讓科學更美好的開源科學社區ResearchGate

2015年,網站獲得了生物醫學研究慈善機構Wellcome Trust和高盛投資合夥人(Goldman Sachs Investment Partners)領投的D輪融資,總金額為5126萬美元。融資金額累積已超1億美元。

“科學界創新的方式正在迅速從孤立的實驗轉向網絡驅動的協作。Researchgate 擁有1200萬註冊會員,顯然已經成為推動這種轉變的主要參與者,”高盛投資夥伴風險投資和增長股權聯席主管伊恩 · 弗裡德曼(Ian Friedman)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與一個團隊合作領導一些重要的變革,比如進行研究的方式,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我們很高興能支持 ResearchGate 完成他們的使命,加快科學進步的步伐。”

2016年5月,網站啟動了Projects,該功能可上傳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進行協作,幫助科學家在進行研究時實時報告他們的研究,並獲得反饋以加快進展。

到2017年,已經有100萬科學家從事了50萬個項目,而此時網站的註冊用戶量已達1300萬。網站需要讓用戶的科研項目更加全球化,於是,在同一年,ResearchGate引入了建議功能,以供成員推薦項目並在網絡上共享研究。


在短短一年內,成員提出了350萬次研究建議。在ResearchGate上所有實驗室中,有35%的實驗室成員中至少有一個來自實驗室所在地以外的國家或地區。

隨著移動端應用的快速普及,ResearchGate在2018年上線了iOS應用,以方便網站的1500萬用戶隨時隨地交流和分享科研成果。

讓科學更美好的開源科學社區ResearchGate

目前為止,ResearchGate所有的功能可總結如下:

科學家可以創建類似於 facebook 的個人資料,用戶可以列出他們的教育背景、工作經驗、技能和興趣,並附上研究論文。用戶可以通過搜索具有相同關注點的其他研究人員來添加專業聯繫人。Researchgate 還為用戶提供了通過加入或成立小組參與在線討論的選擇。Researchgate 還提供了一些應用程序,幫助虛擬世界中的科學家聯繫起來。Restory 類似於 GoogleDocs,允許用戶與同事合作編寫和編輯文檔。Remeet 允許用戶在線安排會議和電話會議,ReVote 允許用戶創建關於主題的調查和投票。Researchgate 計劃在不久的將來推出幾個新功能,包括虛擬會議和招聘板。

該網站還提供強大的搜索能力,搜索其內部資源和所有主要的外部研究數據庫,包括 Pubmed,Citeseer 和其他,以尋找研究論文。ResearchGate 還建議,當用戶上傳自己的論文時,也可以發表相似的論文,這樣用戶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志同道合的個人和論文。基於其他成員的個人資料,ResearchGate 可以向用戶推薦其他科學家、團體和資源。


遭遇公關危機

ResearchGate的發展過程並非一番風順,曾被指控大規模侵犯版權,出版商通過訴訟要求刪除其網站上的數百萬篇論文。

ResearchGate的核心是一個網絡,使科學家們可以相互交流併發布各種研究信息。棘手的部分是,這些內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文章組成的,這些文章受作者和出版者之間的複雜的私有許可條款的約束。

ResearchGate主動與主要發行商Springer Na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和Thieme簽署了一項合作協議,該協議將提供一些新的搜索技術。

但是根本的問題不是科學家共享的東西,而是他們不共享的東西。Madisch認為,發表的文章不應成為科學交流的障礙。因此,ResearchGate鼓勵科學家在ResearchGate上分享他們的早期研究-從原始數據到負面結果,再到不受版權保護的預印本。

讓科學更美好的開源科學社區ResearchGate

大多數研究從未將其納入期刊。我們通常看不到的是科學期刊文章中涉及的工作。科學家進行了大量的早期研究,例如陰性結果和原始數據。這是大多數研究的全部成果,而且大多已經丟失。每個數據點和代碼行都是有價值的,因為它可以使一名研究人員免於重複另一項工作。特別是將錯誤放在那裡,可能會阻止其他科學家再次犯錯誤。


羅徹斯特大學的 Joseph Miano 就是其中一個身體力行的科學家。他嘗試了基因編輯技術 NgAgo 作為 CRISPR-Cas9的替代品,並實時記錄了他的實驗和發現。事實證明,NgAgo 是一個失敗案例。但多虧了Miano,他的同行們知道這種方法行不通,而一年後,這項技術被撤銷的報道才正式公開。

許多科學家正在效仿 Miano 的做法,在 ResearchGate 上分享的未發表的研究成果已經是期刊文章的四倍。


從某種意義上講,共享早期研究就像搭建階梯以便爬上巨人的肩膀,同時也幫助別人爬上來。

這也是開源科學的意義所在。

尾聲

不知不覺,ResearchGate已經為開源科學和實現全球的科學世界連接做出了十年的貢獻,正如他們一開始的初心:“讓科學更美好”,從來沒有改變過。

“十年前,當我和我的朋友們創立ResearchGate時,我們就想到了科學的互聯世界。作為前科學家,我們知道有時候,任何教科書或論文都無法幫助我們,只有進行這項研究的人才能幫助我們。我們的目標是連接科學世界並使之對所有人開放,並幫助那些失去的研究工作日漸成熟。那時,有些人稱我們為開拓者,另一些人稱我們為瘋子。但是直到今天,我們的目標仍然不變,並且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功。”---ResearchGate創始人Madisch

未來十年ResearchGate會怎麼走呢?

Ijad Madisch也給出了答案:

“中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無論從成員國還是經濟增長率來看,都已經躋身前十名。我看到了將來自這些國家和其他國家的科學家與我們的全球網絡聯繫起來的巨大潛力,包括那些英語可能不是主要研究語言的地方。如果科學家們不能很容易地接觸到這些非英語的研究,我們就錯過了機會。”

“我們開始將科學聯繫起來,讓它開放起來。10年後,這仍然是我們的使命。”

讓科學更美好的開源科學社區ResearchGate

在複雜的世界裡,整體是大於部分之合的,每個科學家,每個科研項目都是一個個體,當這些個體以一種有效的方式協同在一起,變成一個全球的科研網絡,勢必產生巨大的能量。這個世界在近百年來得到快速發展,依靠的是科學和技術的相輔相成。

開源科學,一定是未來。因為科學可以讓世界更美好。

我們期待中國的ResearchGate將中國的科學家與世界連接起來。


作者:張倩,80後創業女,集智俱樂部核心成員,在北京經營一家知識服務的創業公司集智學園,平常喜歡用複雜性思維來思考人生與創業。



參與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46044-677095.html

https://www.researchgate.net/blog/post/celebrating-ten-years-of-researchgate-2

https://techcrunch.com/2017/02/28/researchgate-raises-52-6m-for-its-social-research-network-for-scientists/

https://techcrunch.com/2017/12/05/researchgate-ceo-denies-scraping-accounts-from-rival-site-to-generate-sign-ups/

https://techcrunch.com/2017/02/28/researchgate-raises-52-6m-for-its-social-research-network-for-scientist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81025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