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之境,心不着相


虚无之境,心不着相

人在自由当中能找到的只是虚无,仅此而已。而自由之重也必将存在着压碎,最后你只能通过找到你自己,由你自己的选择去搭建出你的存在,并以此刻的存在来对抗虚无。


认识你自己,这对于每个人而言是一件非常痛苦与艰难的事情。它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思想意识,是灵魂的需求。


前不久,刷了一部根据《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改编的影视剧《天道》,其中王志文有一句经典而哲理性的台词:“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便不再是你了”。这句话看似绕口,却是字字珠玑。当你不是你的时候,那么你又是什么呢?其实这是关于人的基本属性的问题,也是明心见性的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在你未能直达圣域窥见自己内心的时候,你只是你,并非真实的你自己。

虚无之境,心不着相

正如尼采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的精神三变理论(即骆驼―狮子―婴儿)[1]。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真正实现这三种精神层面的超越,或许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停留在骆驼的阶段,甘愿沉沦于世俗的桎梏中,失去其原本独有的判断。很多人或许勉强变为了狮子,但对梦想和愿望也仅仅停留在最初的呐喊阶段,并没有付诸于实际的行动。而最为难得的便是婴儿的境界,不再抱怨这个世界,以一颗赤子之心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无论好或是不好,都将坦然地接受。


审视当下,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无一不是过着执迷于着相 [2] 而乏味的生活,早已失去了孩子的那份本真。而作为大人的我们,每天却要为自己的虚伪带上真理的面具,那么,原本所追求的真实必定存在于孩子那部分里。任何违背天性的行为都是丑陋的,你是,我是。我们活在了自己构建的理想主义的污垢中,却满口的真理,其实这不过是一种弊劣的桎梏,也是某种层面上的自我欺骗与安慰罢了。


唯有回归,重返最本真的自我,在干净、澄明、轻盈的空气当中自由地呼吸。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才能真正成为自己,你也才能知道你是谁。在你没有做出选择之前,你就是虚无,就是无意义。也可以说虚无和无意义就是人生本身的意义,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停在里面去感受。人最终面对的是消失,也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死亡,很多人可以承受这种虚无感,毕竟还有一个无陪着你,你可以意识到它,但却无法承受死亡,因为那也许意味着你再也没有意识。

虚无之境,心不着相


[1] 精神三变理论:以骆驼、狮子、婴儿来譬喻人类精神的变化。精神会由骆驼变成狮子,再由狮子变成婴儿。骆驼代表的是背负传统道德的束缚,狮子则是象征勇于破坏传统规范的精神,最后的婴儿则是代表破坏后创造新价值的力量。

[2] 着相:佛教术语,意思是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体意识而偏离了本质。“相”指某一事物在我们脑中形成的认识,或称概念。它可分为有形的(可见的)和无形的(也就是意识)。

图片by:青年雕塑家孙景才《摆渡人》系列作品


己亥年腊月廿六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