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间谍行为”,最后却变成了“富国工程”,这是怎么回事呢

前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击起的每一朵浪花后面,都有一则有趣的历史故事。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战国时期有名的”间谍工程”—郑国渠的故事。

引言

郑国渠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郑国渠的建成,使秦国八百里秦川变为沃野之地,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明明是“间谍行为”,最后却变成了“富国工程”,这是怎么回事呢


郑国渠对于秦国可谓有天大的好处,第一大功臣当属主持修建的水工郑国莫属,但你知道郑国竟然是韩国派往秦国的“间谍”吗?宏大的郑国渠竟然是一项“间谍工程”吗?

韩国的“疲秦计”

战国末年,秦国国力日益强大,其东方邻国的压力则与日俱增,秦国东出,首当其冲便是韩国。

当时的韩国,是东方六国中实力最为弱小的一个国家。经过连年战争,它的城池不断被瓜分,国土越来越小,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国吞并。

明明是“间谍行为”,最后却变成了“富国工程”,这是怎么回事呢

面对虎狼之师的秦国,韩国朝野惶惶不可终日,整日盘算着如何阻止秦国东征。

公元前246年,韩国终于想出了一条“疲秦之计”,那就是派出韩国著名水工-郑国作为间谍,游说秦王“凿渠溉田”,图谋通过大型水力工程建设,消耗秦国国力,牵制秦国,使其无力东征。

秦国的“将计就计”

当时的秦国境内,虽有多条河流,但是水利工程技术落后,尤其是关中地区,盐碱地遍布,本来庄稼收成就低,如遇旱灾,更可能颗粒无收。

雄才大略的秦王赢政,为了改变关中靠天吃饭的局面,也在筹划泾水与洛水之间的水利工程。郑国到来,他的想法与秦王一拍即合,赢政是个雷厉风行的人物,工程立马启动,抽调全国的人力物力,全力以赴修建水渠。

明明是“间谍行为”,最后却变成了“富国工程”,这是怎么回事呢

后来,韩国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掉郑国。

郑国坦诚相告,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秦王赢政是一位很有远见卓识的君主,认为郑国说的有道理,决定继续重用郑国把水渠修完,并以郑国之名命名。

明明是“间谍行为”,最后却变成了“富国工程”,这是怎么回事呢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后记

韩国的“疲秦计”并没有拖垮秦国,反而使秦国国力更上层楼,渠成之后,韩国反而成为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

韩国的“疲秦计”被发现后,秦王一怒之下发布了《逐客书》,要将所有在秦国的其它国家人士全部驱离,这个时候,才有了李斯著名的《谏逐客书》。

明明是“间谍行为”,最后却变成了“富国工程”,这是怎么回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