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逼捐披著“偽善”外衣的愛心

網絡逼捐披著“偽善”外衣的愛心

【新聞背景】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一場全民戰“疫”正在打響。醫護人員在前方奮戰,社會各界在後方捐款捐物,將愛心集結成“糧草”,支援一線。但最近幾天,網上卻出現了“網絡逼捐”苗頭——“大家都在捐錢,為什麼××不捐?”“××這麼有錢,只捐這一點?”

因為沒第一時間出現在所謂的“科技企業捐款排行”上,部分網友開始給華為“施壓”,其實,華為從不曾對疫情“不聞不問”,早在1月23日華為就成立了“武漢春節疫情保障項目組”,次日便將一批醫院應急配件發往武漢。

公眾人物也成為極端網友的另一個主要“監督對象”,已有多位演員、歌手因為沒有在網絡上公佈自己的捐款數額,或是捐款額與他們的知名度“不匹配”,遭到網友冷嘲熱諷甚至攻擊謾罵。即使一些明星帶動粉絲捐款捐物、錄製視頻為醫務人員加油打氣,也被淹沒在一片“別廢話,你自己到底捐了多少”的質疑聲中。

【小試牛刀】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之後,網民以及媒體掀起了逼捐潮,眾多明星和龍頭企業首當其衝。不少網友指責道“大家都在捐錢,為什麼××不捐?”“××這麼有錢,只捐這一點?”。對此,你怎麼看?

【思路點撥】

1.概括提煉話題,給予否定評價

逼捐讓本該凝結著人間大愛的慈善捐助染上了道德綁架的異味兒,衡量善意的標準,不是你掏出了多少“真金”而是你付出了多少真心,社會大眾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各行各業只要各盡本分,都是為抗疫做貢獻。

2.結合實際,多角度分析

捐款作為一種善行,更多的是愛心自覺不具備強制性,而不能成為道德要挾和道德勒索。以是否捐款和捐款數額作為衡量標準,本質上都是揮舞著“道德大棒”來要求他人,在消耗社會愛心的同時也阻礙了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

(1)公眾的道德焦慮、慈善焦慮。一個社會難免有貧富差距,而慈善是最有效的潤滑劑,把矛頭指向一個炙手可熱的公眾人物,是轉移焦慮的最佳手段。

(2)對道德的錯誤認知。錯把道德當成評價甚至抨擊他人的砝碼,評價他人抬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更重要的是能掩蓋自己不願意付出或者少付出的心態,是一種自我保護手段。

(3)善款賬目公開透明度不高。慈善組織披露信息籠統不及時,差錯破綻百出,群眾不信服,從而催生了病急亂投醫的逼捐。

3.結合實際提出解決辦法

(1)個人盡己所能,力所能及的向需要幫助的人們伸出援手,同時對他人給予充分的尊重,面對道德綁架者,沉默且堅持自己的初衷,不忘初心比怒對更有力量。

(2)作為優秀的慈善家和企業家,雖然在慈善事業上有各自的權利,但是希望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社會責任感,主動承擔更大更重的社會責任,給予社會最大的回饋。

(3)政府應該保證賬目公開透明,所以這需要我們加強對善款的監督和規範,保證善款的去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提高大家捐款的積極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