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蕭》:沈從文以詩意抵抗歲月苦難

在文學史上,沈從文是特立獨行的存在,或許是由於他小學畢業,未受學院思想禁錮,作品旨趣與同時期的許多作家大不相同。

很多人都批評沈從文的作品太輕佻,認為彼時書寫苦難才最合時宜,男歡女愛實在是沒有骨氣的靡靡之音。豐子愷當年畫《護生畫集》也被指責無視國難。

《蕭蕭》:沈從文以詩意抵抗歲月苦難


他們都誤會了沈從文,中國有德育,有智育,唯獨缺少美育。美只存在於偏遠之境,聖人去之遠矣,矇昧未開,所以能保持天真爛漫的本性。

在沈從文看來,這種發自內心的美才是解救中國的良方。

01童養媳的愛情

《蕭蕭》寫於 1929 年,發表在1930年1月10日的《小說月報》上。這時的沈從文在創作上已進入成熟期,無論就筆法,還是思想而言,《蕭蕭》都稱得上是沈從文的上乘佳作。它獨特、迷人又令人費解。汪曾祺就曾坦白承認過這點。他說:“我很喜歡這部作品,覺得它寫得好,但好在哪裡,說不出。我把這篇小說反覆看了好多遍,看得我藝術感覺都發木了,還是說不出好在哪,大概好的作品都如此吧。”

《蕭蕭》和《邊城》一樣,都是沈從文以湘西為背景塑造的桃花源。《邊城》裡的女主角叫翠翠,這篇小說的女主角叫蕭蕭,一個“翠綠欲滴”,一個“落木蕭蕭”,名字暗含了兩人命運的不同。

蕭蕭是個童養媳,她沒有母親,從小寄養在伯父家。蕭蕭12歲時被賣到一戶人家,和一個拳頭大的不足三歲的男孩結成了所謂的“姐弟夫妻”。蕭蕭15歲那年,一個叫花狗的長工誘姦了她,蕭蕭懷孕了。花狗逃之夭夭,蕭蕭則面臨嚴厲的家法處置。

蕭蕭孤苦伶仃,她一出生就註定要做童養媳。蕭蕭和丈夫差十來歲,她經常抱著丈夫放水拉稀,給他看月光,看星光。她對丈夫沒有愛情,只有母愛。《邊城》裡兩個男人都愛翠翠,翠翠的愛不夠分,最後落得個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蕭蕭》:沈從文以詩意抵抗歲月苦難


沈從文有意迴避悲劇敘事,他要給蕭蕭一段愛情,哪怕這段情為人詬病。花狗22歲,他私慕著蕭蕭。花狗給蕭蕭的小丈夫打棗子吃,太多了吃不完。

小丈夫說:

“姊姊吃,這是大的。”

“我不吃。”

“要吃一顆!”

“弟弟,把棗子餵我口裡。”

丈夫照她的命令作事,作完了覺得有趣,哈哈大笑。

花狗教小丈夫唱山歌,蕭蕭好奇,要丈夫唱給她聽,丈夫唱道:“天上起云云起花,包穀林裡種豆莢,豆莢纏壞包穀樹,嬌妹纏壞後生家。天上起云云重雲,地下埋墳墳重墳,嬌妹洗碗碗重碗,嬌妹床上人重人。”

《蕭蕭》:沈從文以詩意抵抗歲月苦難


沈從文的苦心全藏在兩段歌裡了。小丈夫能給蕭蕭名分,給不了蕭蕭愛情,於是沈從文借小丈夫之口說出了花狗對蕭蕭的愛,這一刻,小丈夫身上便兼具丈夫和愛人的身份了。

小丈夫學的淫詞豔語城裡人是不會唱,也不敢唱的,大家閨秀聽一出《遊園驚夢》都偷偷摸摸的,何況這類山村野語。赤裸裸的山歌是對封建禮教“存天理,滅人慾”最猛烈的抨擊,人性慾望的自然流露是沈從文開出的濟世良方。

02出人意料的命運

蕭蕭被花狗誘姦懷孕,要麼“沉潭”淹死,要麼“發賣”再嫁。但小丈夫不願蕭蕭走,蕭蕭也不願去。大人們一時束手無策。結果蕭蕭在婆家生下一個“團頭大眼,聲響洪壯”的兒子,取名牛兒。既是兒子,蕭蕭便不嫁別處了。到她和丈夫正式圓房時,牛兒已經十歲。平時喊蕭蕭丈夫做大叔,大叔也答應,沒有絲毫戴綠帽子的憋屈。

《蕭蕭》:沈從文以詩意抵抗歲月苦難


小說《蕭蕭》裡出現了諸多悲劇的形式要素,單單提取“童養媳”和“誘姦”兩者,就足以讓人聯想和編織出無數揪心的“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故事了。蕭紅《呼蘭河傳》中那個被折磨致死的童養媳,小團圓媳婦就是活例。這類要素倘若置於魯迅式的作家筆下,當是一篇類似女阿Q的作品了。

自始至終,蕭蕭的命運走向都在我們的預料之外,這太有意思太新奇了,難怪汪曾祺會喜歡甚至“愛”上這部作品。

很難想象,這死板無趣的成人世界居然會乖乖聽從兩個孩童的指令,時光在此停滯下來。就在這一刻,世界彷彿顛倒了,它變成了一個“過家家”的兒童樂園,那是天真對世界的“洗腦”與統治,一次多麼可愛的乾坤顛倒啊!沈從文是在用文學呼喚、實踐人類的返璞歸真嗎?

《蕭蕭》:沈從文以詩意抵抗歲月苦難


沈從文對蕭蕭充滿了讚美,一個人在遭受了欺騙、欺侮等諸多不幸之後,仍然對世界葆有信任與愛的希冀、能力,這是種相當高級的修養與智慧,蕭蕭全憑本能做到了這點。

小丈夫也從未因蕭蕭成了破鞋而嫌棄她(他壓根沒破鞋、貞操的概念),他只是覺得他需要蕭蕭,離不開蕭蕭,那兩個人就在一起唄。這是多麼自然清楚的事情。

原來,愛情追溯到底,就是兩個人“過家家”。這是蕭蕭愛情給我們的啟迪。我們原本看不上眼的孩子、野蠻人、自然人,竟是天生的智者。

03《蕭蕭》對戰時中國的啟示

沈從文對悲劇的迴避、較真,換個角度看,亦可視為他對所謂知識、常識以至文化的煞費苦心的糾正。那是關於童養媳、鄉下人、底層人的現代知識與文化,其中隱含著城裡人、現代人自以為是的優越、冷漠、偏見與歧視。

《蕭蕭》:沈從文以詩意抵抗歲月苦難


一個女孩被人欺負,失去了貞潔,她必須哭,倘若不哭,別人會覺得她傻呵呵的,因為這和文化的規定尤其是文化對貞操的看重不符。這種失貞的哭泣,很大程度上已成為一種不自主的文化反應。正是知識、常識和文化告訴我們,童養媳、鄉下人、底層人是跟我們不一樣的異類人群,那裡充滿了愚昧苦難悲劇暴力,一種片面卻又確鑿無疑的認知。

通過蕭蕭,沈從文婉轉地告訴世人,人身上本來就具有克服苦難的力量,不需要通過外在的教育或知識的方式來獲得。說到底,沒有什麼東西能真正傷害你,除非是你放不下。

和《邊城》中的翠翠一樣,蕭蕭也是沈從文心目中理想人性的化身,雖然受盡磨難,但蕭蕭依舊保持著赤子之心,她永遠自然純真。

《蕭蕭》:沈從文以詩意抵抗歲月苦難


沈從文曾說:“讀者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但作品背後蘊藏的熱情、隱伏的悲痛都忽略了,這等於買櫝還珠。”

沈從文絕非那種為寫人性而人性的膚淺作家,他是想通過發掘塑造湘西人性的別樣面貌,來為陷入危機、老邁龍鍾的中華民族精神注入某種新鮮的血液。蕭蕭、翠翠,都是湘西別樣人性的代表。

在沈從文寫作的年代,一般人關注的是怎麼應付危機,讓中國走向勝利,簡單講就是勝負、成敗的問題。沈從文也關注這點,但他更關心的是如何保持人性的健康完整,不讓人性被暫時的苦難、危機所玷汙、扭曲。

這絕非鹹吃豆腐淡操心,我們應該見識過那種被貧窮激發的畸形仇恨的人,被戰爭馴化的階級鬥爭狂等。和貧窮、戰爭的苦難相比,人性的扭曲、異化更可怕,因為它會傳染,對社會的危害更強烈,時間更持久。那就像隱伏在人群中的隨時會爆炸的原子彈。倘若蕭蕭一直記恨著花狗,我想她這輩子都不會幸福的。人們常說,該出手時就出手,但《蕭蕭》告訴我們的幸福秘訣卻是該放手時就放手,該放下時就放下,該忘記時就忘記。

《蕭蕭》:沈從文以詩意抵抗歲月苦難


你有多簡單,就有多幸福。這不是說人就要放棄抗爭戰鬥了,但必須提醒自己,抗爭戰鬥只是一時一地的權宜之計,不能把它推廣到人生的全部方面,應用到所有人身上。那樣,你的心靈將失去潤澤與彈性,人也就變成了機器。某種程度上,蕭蕭的故事可視為沈從文精心設計的讓民族走出危機、走向現代的理想模版與寓言。

小說最後,牛兒12歲那年,也娶了一個童養媳。結婚那天,蕭蕭剛坐月子不久。她抱著新生的毛毛看熱鬧,就同十年前抱小丈夫一個樣子。

沈從文給了苦難的中國一個希望,單純天真的精神世界還會一直延續下去,不斷孕育出新生命。古老中國雖遭受不公,滿身血汙,但從自身散發出來的強大生命力,一定有自愈功能。

賈平凹評價沈從文:他不是政治性強的作家,他的作品沒有成為政治宣傳品,不是匕首和投槍,他也不是戰士。沒有直接寫政治,寫社會問題,使他的作品不陽剛,也因此不僵硬。但他在那個時候不可能成為旗手,以致後來政治性的、社會問題性的、大題材的東西佔領了中國文學,沈從文便漸漸邊緣化,受到了漠視、排擠和攻擊。

《蕭蕭》:沈從文以詩意抵抗歲月苦難

張充和在從文墓石身後有兩行銘文 :“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

這是藏尾詩 ----從 文 讓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