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背後的史詩級故事…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背後的史詩級故事…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秦風 無衣》

這首威武雄壯的軍歌,詩詞意思說的是:

怎能說沒有衣裳?我願和你同披一件戰袍。天子讓我們出兵打仗,且修好我們的戈與矛。我們面對共同的敵人!

怎能說沒有衣裳?我願和你同穿一件汗衣。天子讓我們出兵打仗,且修好我們的矛與戟。我願與你一同戰鬥!怎能說沒有衣裳?我願和你同穿一件下裳。天子讓我們出兵打仗,且修好我們的盔甲兵器。我願與你一同前進!

這首《無衣》,氣勢磅礴,冠絕古今。

完全是秦人尚武精神,忘生輕死之體現。

有氣吞山河的大境界。

甚至有人說這詩:“英壯邁往”,超過了盛唐出塞詩的境界。

《無衣》千百年來傳唱不斷,為勇士壯行,為英雄鼓舞。

其成詩的故事,同樣充滿傳奇,是勇氣、諾言、意志的真實再現。

01

掘墓鞭屍

伍員,字子胥,楚國人(今湖北省監利縣),周景王23年(公元前522年),因遭楚太子的少傅費無忌陷害,他的父親、兄長被楚平王殺害。

伍子胥逃到吳國避難,被任用大夫,發誓要傾覆楚國,為父兄報仇。

他與孫武一起制定了“西破強楚,南服越國,騷擾不息,各個擊破”的軍事擴張計劃,並逐步實施。伍員趁楚國內部矛盾四起之機,舉三路大軍輪番進攻楚國。周敬王14年(公元前507年),吳軍大敗楚軍於柏舉(今湖北府城北),長驅楚都郢(今荊沙江陵西北)。

伍子胥私心勃勃,報仇心切,四處尋找楚王昭,準備在活人身上出氣,因楚王昭聞訊逃跑,便將楚平王的陵墓掘開,扒出屍首,鞭屍300餘下,算是報了父兄之仇。司馬遷感嘆伍子胥為“烈丈夫”,棄小義,雪大恥。但圍觀的楚民們卻不這樣認為,他們義憤填膺,紛紛譴責伍子胥缺私德。

02

哭秦庭

伍子胥有個同學申包胥,才智勇武,媲美伍員。

申包胥在山中聽到伍子胥掘墓鞭屍,給他寫信說:你這樣報仇,也太過分了吧?人定勝天,老天反過來也會報復人。你曾經是楚平王的臣子,現在鞭打死人,這難道是上天的意願嗎?

申包胥出發,爬山涉水,歷經萬苦,走了七天七夜,到了秦國。向秦國求救,秦國不肯管這事情。

申包胥站在秦庭上,不吃不喝,放聲大哭,連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和大臣們都感動了:“楚王雖然無道,可楚國有這樣的臣子,怎麼會被滅亡呢?”派了五百乘兵車,由將軍子蒲、子虎率領,跟隨申包胥出發。秦哀公親自賦成《無衣》這首歌,號召將士們,為大義出征。“豈日無衣?與子同袍。”雄壯的軍歌,“秦中苦娃”殺到。

申包胥引導的秦國援軍到達,大大提高了楚軍的士氣民軍。楚秦聯軍在稷城與吳軍相遇。申包胥、子西率楚軍先與吳軍交戰。秦軍觀察了吳軍的戰鬥方式後,發起進攻,黑色的秦軍旗幟飄揚在戰場上,吳軍從未與兇猛的秦軍交過手,大為吃驚,軍心亂了。兩面攻擊下,吳軍大敗。

楚昭王回到郢都,楚國復國。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背後的史詩級故事…

此時此刻,正是疫情形勢依然嚴峻,然而有了那麼多毅然投身一線的工作者,為我們增添一份勇氣。他們也有自己的家人與牽掛,卻堅持選擇踏向戰爭的最前端。《詩經》裡古人慷慨仗義的言辭,此刻正詮釋了我們的患難與共: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再等等吧,春天已經在路上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讓我們同披盔甲,扛過寒冬,去迎接未來的暖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