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傳》:陶淵明只是人們想象出來的,真實的樣子無人知曉


《五柳先生傳》:陶淵明只是人們想象出來的,真實的樣子無人知曉

陶淵明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田園詩人,而且他以其獨有的人格魅力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追捧,無數人都在以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作為榜樣,雖然大部分人都不敢真的辭官歸隱,但把陶淵明作為偶像還是可以的。

尤其是李白,更是發揚光大了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直接說自己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有了名人的加持,陶淵明的形象就更加的豐滿和清晰。

但是如果我們回到歷史的情景當中去,卻發現我們現在關於所有陶淵明的說法幾乎都是靠不住的,甚至可以說這千百年來是我們一直在製造陶淵明。

古代社會不像現在這樣信息發達,知識和信息的傳播主要就是靠文字,我們知道的二十四史就是了解中國歷史的主要途徑,但是我們瞭解陶淵明的最主要途徑,卻是通過一篇文章,那就是《五柳先生傳》。

《五柳先生傳》:陶淵明只是人們想象出來的,真實的樣子無人知曉


自傳體散文

很多人都堅信《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的自述,在自述上倒是沒什麼問題,但是這篇文章雖然寫的感情真切,文辭優美,但是就是偏偏太優美了,作為了解一個人的生平敘述,通過一篇文章來了解,的確是有點不靠譜的感覺。

寫文章從古至今都會多少有些修飾的成分,而且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裡面,也沒有明確說這就個五柳先生就是自己,可能陶淵明是想把這位五柳先生比喻成自己,但一旦這種映射的印象發生,那麼文章裡的五柳先生就必定和真實的陶淵明是有差距的。

《五柳先生傳》的確是一篇非常優秀的散文,裡面陶淵明描繪了一個完美的人格,好讀書不求甚解,愛喝酒但又買不起酒,所以就經常到朋友家去喝酒。

這個人呢非常的淡泊名利,但又非常的安貧樂道,有點像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並且通過文章巧妙的剖析,讓人們瞭解這個五柳先生喜歡什麼厭惡什麼。

但是這些人設都是書中五柳先生的形象,就如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一樣,都只是陶淵明心中最美好的形象,但是又絕對不可能是一個絕對真實的陶淵明。

這種風格有點像《世說新語》裡面非常具有文學性的記載,但是你如果真的只是通過《世說新語》這種筆記小說來了解一個人的話,得出的結論很可能和真實的人差距非常大,畢竟《世說新語》寫下的,都是作者認為比較有趣或者值得記錄的事情,生活中大量的細節都完全沒忽視掉了。

而這種忽視往往是有意為之的,比如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故事,其實這樣的故事並不少見,《世說新語》裡就記載和好幾個這樣的故事,很多學者都提出過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但是很多人對此視而不見,依然認為陶淵明就是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的。

但事實上,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裡寫的很清楚,那就是陶淵明是因為家人去世了,所以才選擇辭官的,但是這個顯然不符合陶淵明的人設,所以大家都選擇了五柳先生的設定,把不為五斗米折腰這件事按在了陶淵明身上,這樣就相當於給了陶淵明一個人設,而陶淵明的這個人設一旦設定好,就會隨著歷史的不斷推進而不斷加強和完善。

陶淵明的人設不斷加強,是通過古代一個特殊的動作來完成了,這個就是陶淵明集的編撰工作。

《五柳先生傳》:陶淵明只是人們想象出來的,真實的樣子無人知曉


對陶淵明詩文的再加工

作為現代人很難理解古人對於保存文字的艱辛,古代沒有什麼別的途徑來保存自己的文章和詩句,而必須通過書寫,陶淵明是東晉時代的人,那個時代文章的傳播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抄寫。

當年曾經被抄寫折磨過的同學,實在是太能理解抄寫這個動作實在是太容易發生錯誤了,手抄本經常會出現各種傳抄過程中的錯誤,這一點都不要說東晉時期的陶淵明瞭,就是一千多年後的清朝,《紅樓夢》在傳抄的過程中,都不可避免的要發生許多錯誤。

陶淵明的詩文也不是一開始就受到重視的,真正徹底把陶淵明的形象發揚光大的是宋代,尤其是宋代印刷業的發達,直接導致了陶淵明詩文的定性,同時由於宋代的價值取向,陶淵明的詩文在定型的過程中,實在是受到了大量的改動。

古人編輯某個人的文集,有一種再創作的感覺,據統計,在宋代最初的陶詩版本中,這種需要校正的不同版本大約有740個。而到了宋末,流傳比較廣的一個版本就只有6處了。版本數量的減少,跟陶淵明形象的完善,幾乎是同步的。

也就是說,當初流傳的不同版本,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能留下來的,都是當時編撰詩文的人認為最好的版本,這個最好的和真實的之間肯定是有差距的,尤其是邊際的人認為是最好或者是真實的,並不等於就是這個作者最真實的詩文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蘇軾的定調子,這種編輯尤其是像蘇軾這樣的大名士,他一旦定了自己的看法,那麼基本上後面的人都會跟風,蘇軾定下來的這個版本的詩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

陶淵明有句非常有名的詩句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裡的見是一定要讀作現的,表達了一種陶淵明詩文的意境,也就是南山只會在平心靜氣的人心中才會顯現,這些都是蘇軾認可的。

而蘇軾強烈批評的就是“採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這個望字完全沒有詩意,也不符合陶淵明的本意,天曉得陶淵明的本意是什麼,既然蘇軾都說了見南山更好,於是之後所有的版本都是見南山了。

而且從現在的考據規則來看,蘇軾這完全就是再創作,因為在蘇軾之前根本就沒有見南山這個版本,這部明擺著是蘇軾改的嗎,但是沒辦法,蘇軾牌子大,加上這樣一改,陶詩就顯得更加有韻味,陶淵明的形象就更加豐滿。

陶淵明正是在這種不斷加工之中變得越來越符合古人心目中一個完美的人格,可以說陶淵明形象的日益高大,完全就是不同時期人們不斷加工的結果,距離那個真實的陶淵明已經很遠了。

《五柳先生傳》:陶淵明只是人們想象出來的,真實的樣子無人知曉


隱士的悖論

儘管真實的陶淵明可能已經無法呈現,但是陶淵明身上所要表達的那種精神和對整個隱士文化的影響,卻是實實在在的影響了後世。

中國自古就有隱士的傳統,很多人因為看不慣朝廷的腐敗,或者不滿足現狀,都會到深山裡面隱居起來,但是所謂的隱居核心點在於一個隱字,也就是要把自己藏起來,但是偏偏歷史上有那麼多人以隱士聞名,這種現象又該如何解釋呢?

隱逸文已經是融入到我們文化的血脈之中,但是陶淵明之前的人,很難解決這個隱逸的悖論,如何做到一個真的隱士,同時隱逸的生活和想法又被世人所知道呢?

因為當時的社會風氣關於隱逸,甚至出現了充隱的情況,也就是假裝在隱逸,極端的例子就是終南捷徑,很多人甚至把隱居當做是一種高調的手段,藉此彎道超車重新回到朝廷。

實際上陶淵明扭轉了這個局面,他把自己隱逸的生活給寫了出來,讓人們瞭解一個真正的隱士是如何生活的,陶淵明的確是一個真的隱士,他的確做到了,因為在他的詩文裡,我們完全能夠看到一個隱士過的是什麼日子。

隱士可以活的很瀟灑,但是太瀟灑了又容易依法別人的懷疑,陶淵明就比較真實,他不但有心遠地自偏的淡然,同時也有草盛豆苗稀的苦惱。

從詩句中我們是實實在在看到,陶淵明就是通過種地來養活自己,而且種地之後的種種窘態,也被陶淵明通過詩文寫了出來,比如夏日長抱飢,冬日無被棉這種苦日子,在比如去別人家乞討要飯,這些陶淵明都把他寫在了詩文裡。

正是這些詩文忠實的記錄了隱士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隱士的悖論,隱士是真的在做,詩文也是真的在寫,正是陶淵明這種真實的隱逸生活 ,成功的讓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為之嚮往,並且後世不斷有人向陶淵明致敬和學習,陶淵明的形象也最終成了中國文學界最為成功的隱士和詩人。

《五柳先生傳》:陶淵明只是人們想象出來的,真實的樣子無人知曉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我們今天看到的陶淵明的形象,是一個不斷加工的結果,不同時期的文人對陶淵明做出的不同解讀,不斷的再給陶淵明的形象添磚加轉,最終變成了我們今天的這個樣子。

事實上可能存在兩個陶淵明,一個是真實的陶淵明,一個是文學作品中的陶淵明,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學意義上的陶淵明已經取代了真實的陶淵明,就像歷史上的劉備一樣,現在人們心中的劉備實際上是《三國演義》塑造的,即便是大多數人都沒有看過《三國志》,但這並不影響劉備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至於說真實的陶淵明究竟是個什麼樣子,也許早已經不重要了,我們心目中的陶淵明早已經變成了那個詩文中的陶淵明瞭,並且這個形象會一直流傳下去。

《五柳先生傳》:陶淵明只是人們想象出來的,真實的樣子無人知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