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年号有什么含义?

冯老五的感动生活


年号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纪年方式,源起周朝的共和时代,真正形成规制却是在汉武帝时期。

年号创建的本意,除了方便人民计算时间、保证农耕外,就是向天地祈福,以求风调雨顺。为此,汉武帝时期的年号,大多数以天瑞命名,一元为建元,二元以流星划过天际命为元光,三元以朔旦(正月初一)为冬至命名元朔,四元以猎得角兽得名元狩。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号纪年方式植根华夏,但是帝王对年号制定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渐渐不满足向天地祈祷太平,而是以自己的帝王手段为人民谋利。于是,帝王的年号开始向表达自己政治意图的方向转变。

比如唐太宗的年号“贞观”,取自《易经》中:天地之道,贞观也。意为天地中最大的道理,就是行正道,以正示人,贞观就是显示中正的意思。唐太宗以贞观为年号的意图,一是魏晋南北朝天道残缺,胡虏率兽食人,君臣相戮、父子相残的事件比比皆是,而李唐代隋亦是有违臣纲,因此为了大唐国祚长久,必须重新规范礼仪道德,将世道拉回正轨;二来唐太宗皇位得来不正,杀兄逼父,不忠不孝不悌,给天下人一个极为恶劣的榜样,而玄武门之事使他自己也非常惶恐,为此他以年号向臣民表示,他尊重纲常和正道,绝非大逆不道的君王。

再说明朝的嘉靖皇帝,以藩王之身继位为帝,汉文帝第二。在选定年号的问题上,内阁提供了嘉靖、绍治和明良三个选项,当时,内阁大臣最看好“绍治”,嘉靖皇帝却乾刚独断选择了“嘉靖”。在此,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里面就是稀松平常的年号选择,其中可是有激烈的政治争斗存在啊。

内阁大臣属意“绍治”,是因为“绍”意思是继承,那么“绍治”就可以意味继承明朝统治,但是这个“治”字却有“歧义”,因为嘉靖皇帝伯父的年号为“弘治”,这是否会让大明百姓以为嘉靖皇帝是以儿子的身份继承弘治皇帝的皇位呢?

熟悉嘉靖皇帝的朋友应该知道,杨廷和迎立嘉靖皇帝的时候,有意让他以兄为父,以正德皇帝太子的身份走东安门进文化殿。然而嘉靖皇帝何等智慧,他果断拆穿了杨廷和的套路,必须要走大明门进奉天殿,强势的接过大明的权柄。

既然嘉靖皇帝不认正德帝为父,内阁就退而求其次,希望他以弘治皇帝为父,在政治上确立他继承弘治皇帝的立场。然而,嘉靖皇帝明白,继承弘治皇帝的道统,很容易被老臣以祖制和先皇束缚,因此他还是果断拒绝,选择了年号嘉靖。

嘉靖语出《尚书》:“不敢荒宁,嘉靖殷邦。”意为拨乱反正、扫清寰宇,给人民安康清平的世道。这个年号,表达了嘉靖皇帝对正德朝的不满,传达他整除弊政、扫除奸佞的政治意图。

从嘉靖皇帝的帝王生涯中,我们可以发现,他选择年号意义深远。没有弘治皇帝在法理上的约束,嘉靖皇帝追封兴献王为明睿宗,为此明廷爆发大礼仪之争,文官集团陷入混乱,嘉靖皇帝借机罢免杨廷和,建立听命皇权的内阁,重新建立帝王权威,总揽朝廷内外大权。

获得权力之后,嘉靖皇帝在张璁的辅助下,大刀阔斧推行改革,打击旧朝臣和皇族、勋戚势力,清理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中官、改革科举制度、革除外戚世封,改革内容十分广泛,强度也非常大,使得大明朝政焕然一新,造就难得的太平盛世。


神晤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在位的标志,一般代表是祝福祥瑞,也被认为是正统的标志,改动年号是有可能国家发生什么大事了,或者皇帝本人因为什么这样那样的原因了,都可以改年号。

从汉武帝开始,用了第一个年号,年号为建元,自此之后汉武帝就走上了改年号的道路上,他一生中用了十一个年号,例如他猎到独角兽白磷他便以“元狩”还有他得到了一个三足鼎 便改元为“元鼎”。自此年号的用法便流传下来。

只要是认为自己是正统并且称帝的政权,都可以有一个年号,就连海外日本,与我国相邻的朝鲜新罗,高丽,交趾也都用上了年号。日本天皇到现在也还在用年号“令和

不过中国比较复杂,政权不断交替,就连年号也时常变换,例如武则天她在位二十一年却用了十八个个年号,更换速度如此之快,也是让人汗颜。

不过也有例外的例如明清两代皇帝 ,因为为了方便记载,所以采用了一位一号的制度,一个皇帝一生只能有一个年号,例如永乐大帝朱棣,嘉靖皇帝朱厚熜,当然复辟者不算例如明英宗朱祁镇。

不过这也导致一个问题,由于电视剧的影响,清朝的皇帝我们只记得他的年号了,甚至以为年号就是他的姓名,例如雍正的名字叫爱新觉罗·胤禛,嘉庆的名字叫爱新觉罗·顒琰。

当然了,年号这个对于古代皇帝还是有很大意义的,这也是研究每一个皇帝能用到的,毕竟史书上一直写的是内内年内位皇帝敢了什么。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嘴痕


年号本来的意义,是一种纪年方式。新的皇帝即位,必须立一个新的年号,用以改换前一个皇帝在位时的纪年顺序,同时也表明白己正统地位的确立。由于新皇帝和新年号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将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号来看待和使用。

年号的实行,始于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西汉立国之初,纪年方式采用的是简单的王号纪年法,即某帝元年、二年、三年……顺序排列下去。但到了汉文帝十六年时,稍有变化。文帝从第十七年开始,又从头纪年,依“后元”元年、二年……再往下排。景帝继位后,也曾两次改元,于是有了“中元”某年、“后元”某年的纪年。公元前140年,武帝即位。他每六年改元一次,分别按一元元年至六年、二元元年至六年……顺序纪年。公元前110年,即六元元年四月,汉武帝登临泰山,举行封掸大典。为纪念这一庆典,他又宣布,将这一年的十月改为元封元年元月,重新纪年。“元封”,就成了中国历史。就正式启用的第一个年号。有了元封这一年号以后,史官又分别追加武帝即位前三十年中的五元(即五个六年)以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现在我们读《汉书•武帝纪》时,可以在“建元元年”的字样之后看到唐人颜师古加的一条注解:“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



呈源妈妈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并追建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

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新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年号,作为五千年的中华帝国时代中国皇帝的专有产物,伴随着现今文明社会,早已成为历史,但年号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是中国历史中的精神文化遗产。

帝王的年号有多种含义:

一,表示初登帝位,如汉昭帝登基,年号始元;

二,祈求皇帝安康,如南朝宋明帝久病不愈,改元“泰豫”;

三,记祥瑞,如汉武帝改元元狩;

四,记时事,如清穆宗即位,东、西太后共理朝政,年号同治;

五,表示喜庆,如清仁宗受禅,改元嘉庆;

六,祈求国运昌盛,这类含义最多,如“康熙”;

七,仰慕先祖功业,如唐德宗“贞元”就是将太宗“贞观”和玄宗“开元”两个年号合在一起;

八,表明施政纲领,如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废新法,及至哲宗亲政,重行新法,改元绍圣(“绍”是继承的意思,“圣”指的是哲宗父亲、起用王安石变法的神宗皇帝)。

中国历史悠久,年号重复现象也就在所难免。有的是刻意重复,如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他的年号“建武”就很受一些国运衰颓时期帝王的青睐,西晋惠帝、东晋元帝、南朝齐明帝等都使用过这个年号;更多的则是失察,无意中用了别人的年号。如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如果他知道在封建时代被称作“贼”的方腊也用过这个年号,恐怕就不会用了。





笑话精选


年号起源于汉武帝时期!

起初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纪年,所以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就是建元(前140年——前135年)(“元”首者也!顾名思义就是第一个建立的)

︿汉武帝的年号大全

但之后的年号都蕴含着祈福 歌颂甚至纪念祥瑞的含义! 比如《汉书》上记载,汉武帝出去狩猎 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这是祥瑞的征兆,所以为了纪念,改国号为元狩!而当年是用这个年号的第一年,所以也称元狩元年!

年号后期其意义开始超过纪年的作用, 比如唐朝!

唐高宗去世以后,传位与中宗李显,当时武则天监国 遂立年号嗣圣!而后中宗被废为庐陵王,武则另立睿宗李旦为帝立年号为光宅(建都的意思),而后又改年号为垂拱(意思为垂拱而治)!

待武则天建立周朝以后,年号意义越发明确,分别为 “载初” “天授”“如意”(充分表明了建国初期的愿望)!然后等国家渐渐安定下来,年岁已大的武则天个人诉求又占据了主导,所以年号改为“长寿”(老年危机到来)!!!

之后又改为“证圣”(顾名思义要证明自己的伟大)再就是两个 四字年号万岁登封 万岁通天! 这些年号基本都紧贴皇帝诉求!

︿个人感觉这是最像武则天的画像

另一方面年号制度传到朝鲜 日本等中原王朝附属国家,便又有了新的含义!年号开始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帝王正统的标志, 而附属国用中原王朝的年号,便证明了他的归属感!

比如大明灭亡之后 朝鲜国不改年号,一直用 思宗皇帝的年号 崇祯来纪年,然后南明小朝廷建立 ,朝鲜又改用南明的年号纪年! 以此来表示其奉大明正朔!

︿崇祯皇帝!

大部分王朝,因为各种原因,年号都是经常变动的!一直到了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开始只用一个年号进行纪年!相应的, 他们的年号也开始变得不再有针对性,而是更加笼统 宏大 !比如 洪武

比如永乐(百姓永远安居乐业 自然不用再改了!)


府少爷的历史观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国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雍正皇帝等。如先皇在年中去世,继位者仍使用当前年号,新年后改元。如永乐二十二年七月驾崩,八月朱高炽登基,以明年为洪熙元年。

年号制度发端于中国,后来朝鲜新罗在6世纪、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古代越南、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曾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正在使用的年号为“令和”。

而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韩国、越南由于已经废除君主制,因此已经全面废止年号。另外中华民国所用的民国纪年和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常被误认为是年号。


冰飞大叔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号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替代姓的称号,这就是年号。在这里,你还可以参阅本站年号是什么意思?细说年号庙号谥号一文,以加强对帝王年号的理解。年号本来的意义,是一种纪年方式。新的皇帝即位,必须立一个新的年号,用以改换前一个皇帝在位时的纪年顺序,同时也表明白己正统地位的确立。由于新皇帝和新年号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将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号来看待和使用。

年号的实行,始于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西汉立国之初,纪年方式采用的是简单的王号纪年法,即某帝元年、二年、三年……顺序排列下去。但到了汉文帝十六年时,稍有变化。文帝从第十七年开始,又从头纪年,依“后元”元年、二年……再往下排。景帝继位后,也曾两次改元,于是有了“中元”某年、“后元”某年的纪年。公元前140年,武帝即位。他每六年改元一次,分别按一元元年至六年、二元元年至六年……顺序纪年。公元前110年,即六元元年四月,汉武帝登临泰山,举行封掸大典。为纪念这一庆典,他又宣布,将这一年的十月改为元封元年元月,重新纪年。“元封”,就成了中国历史。就正式启用的第一个年号。有了元封这一年号以后,史官又分别追加武帝即位前三十年中的五元(即五个六年)以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现在我们读《汉书•武帝纪》时,可以在“建元元年”的字样之后看到唐人颜师古加的一条注解:“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

从时间顺序上讲,“建元”之年确实在“元封”之先。但就年号的真正起始而论,则在“元封”,而不在“建元”。这是我们应该弄清楚的。

汉武帝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采用了年号纪年的方式。如武帝之后的昭帝在位十三年,先后采用了始元、元风、元平三个年号。宣帝在位二十五年,先后来用了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风、甘露、黄龙七个年号。皇帝宣布改元,有相当的随意性。遇到什么高兴的事,甚至做了一个好梦,都可以成为改元的动因。还有的时候,国势衰微,天下动乱,无能的皇帝黔驴技穷,只好指望改元来振奋”元气”。例如东吴的最后一个皇帝孙皓,十七年间八次改元,有时甚至一年一改,但终究无法挽救亡国的命运。

年号的字数,绝大多数是两个字,三个字以上的极少。新朝的王莽用“始建国”;南朝梁代的萧衍用“中大通”、“中大同”;武则天夺了李唐天下之后用“天册万岁”、 “万岁登封”、 “万岁通天”作为年号,是不多见的几个例子。年号宇数最多的两例,都出在西夏。一是1038年,景宗赵元吴改元“天授礼法延柞”,二是1069年,惠宗赵秉常改元“天赐礼盛国庆”。在具体用字的选择上,使用频度最高的,无疑是“元”字。此外,像永、天、兴、和、太、康、光、安、泰、宁、亮、定、吕、隆等吉祥的字眼,也是热门候选。由于选字范围过于狭窄,造成相同年号在不同朝代反复出现的撞车现象。例如:天启、天德、太安、水康、甘露等年号出现过5次,永平、永安出现过6次,建平出现过8次,建兴更出现过11次之多。

年号的重复,选字太集中是原因之一,而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任意多次改元,是原因之二。这种情况在明、清两代,得以根本改变。明、清两代共26位皇帝,除明英宗一人例外,都是无论在位时间长短,均只使用一个年号。明代1 6位皇帝,年号分别为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英宗)、景泰、天顺[英宗)、成化、弘治、正德、亮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祟帧。涪代更规范,10位皇帝的年号分别为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

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明清两代500余年间一个皇帝一个年号的定制,使得当时及后世的人们用年号宋代称相应的皇帝,成为很自然、很方便的事情。洪武皇帝即朱元璋,崇帧皇帝即朱由检,康熙皇帝即玄烨,宣统皇帝即溥仪,绝不会产生误解。于是,

汉唐两宋时代用庙号称呼皇帝的习惯便被年号取而代之。这其中的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太祖、太宗、世祖、世宗之类的庙号几乎代代都有,容易混淆,而明清之时的年号,却意义鲜明,绝无雷同,作为帝王的代称,当然是后音更适宜了。


a愛不言弃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除了是用于纪年以外,另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

年号,是一个封建或割据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因此,自汉武帝时采用年号起,历朝历代帝王或分裂割 据者、农民起义首领基本上都取一个或数个年号,表示正统,图个吉利祥瑞。

沿袭到清末,采用过的年号约八百多个,历时2500多年。

称年号自汉武帝始。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共有11个年号,前六个年号,每六年一 换;后四个年号,每四年一换;最后一个年号仅二年。

他第一个年号名建元,颜师古于 《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下注曰:"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





是一只肥猫呀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号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替代姓的称号,这就是年号。在这里,你还可以参阅本站年号是什么意思?细说年号庙号谥号一文,以加强对帝王年号的理解。年号本来的意义,是一种纪年方式。新的皇帝即位,必须立一个新的年号,用以改换前一个皇帝在位时的纪年顺序,同时也表明白己正统地位的确立。由于新皇帝和新年号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将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号来看待和使用。

年号的实行,始于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西汉立国之初,纪年方式采用的是简单的王号纪年法,即某帝元年、二年、三年……顺序排列下去。但到了汉文帝十六年时,稍有变化。文帝从第十七年开始,又从头纪年,依“后元”元年、二年……再往下排。景帝继位后,也曾两次改元,于是有了“中元”某年、“后元”某年的纪年。公元前140年,武帝即位。他每六年改元一次,分别按一元元年至六年、二元元年至六年……顺序纪年。公元前110年,即六元元年四月,汉武帝登临泰山,举行封掸大典。为纪念这一庆典,他又宣布,将这一年的十月改为元封元年元月,重新纪年。“元封”,就成了中国历史。就正式启用的第一个年号。有了元封这一年号以后,史官又分别追加武帝即位前三十年中的五元(即五个六年)以五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现在我们读《汉书•武帝纪》时,可以在“建元元年”的字样之后看到唐人颜师古加的一条注解:“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

从时间顺序上讲,“建元”之年确实在“元封”之先。但就年号的真正起始而论,则在“元封”,而不在“建元”。这是我们应该弄清楚的。

汉武帝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采用了年号纪年的方式。如武帝之后的昭帝在位十三年,先后采用了始元、元风、元平三个年号。宣帝在位二十五年,先后来用了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风、甘露、黄龙七个年号。皇帝宣布改元,有相当的随意性。遇到什么高兴的事,甚至做了一个好梦,都可以成为改元的动因。还有的时候,国势衰微,天下动乱,无能的皇帝黔驴技穷,只好指望改元来振奋”元气”。例如东吴的最后一个皇帝孙皓,十七年间八次改元,有时甚至一年一改,但终究无法挽救亡国的命运。

年号的字数,绝大多数是两个字,三个字以上的极少。新朝的王莽用“始建国”;南朝梁代的萧衍用“中大通”、“中大同”;武则天夺了李唐天下之后用“天册万岁”、 “万岁登封”、 “万岁通天”作为年号,是不多见的几个例和、太、康、光、安、泰、宁、亮、定、吕、隆等吉祥的字眼,也是热门候选。由于选字范围过于狭窄,造成相同年号在不同朝代反复出现的撞车现象。例如:天启、天德、太安、水康、甘露等年号出现过5次,永平、永安出现过6次,建平出现过8次,建兴更出现过11次之多。

年号的重复,选字太集中是原因之一,而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任意多次改元,是原因之二。这种情况在明、清两代,得以根本改变。明、清两代共26位皇帝,除明英宗一人例外,都是无论在位时间长短,均只使用一个年号。明代1 6位皇帝,年号分别为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英宗)、景泰、天顺[英宗)、成化、弘治、正德、亮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祟帧。涪代更规范,10位皇帝的年号分别为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

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明清两代500余年间一个皇帝一个年号的定制,使得当时及后世的人们用年号宋代称相应的皇帝,成为很自然、很方便的事情。洪武皇帝即朱元璋,崇帧皇帝即朱由检,康熙皇帝即玄烨,宣统皇帝即溥仪,绝不会产生误解。于是,

汉唐两宋时代用庙号称呼皇帝的习惯便被年号取而代之。这其中的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太祖、太宗、世祖、世宗之类的庙号几乎代代都有,容易混淆,而明清之时的年号,却意义鲜明,绝无雷同,作为帝王的代称,当然是后音更适宜了。



北漂V小祁哥


大家好,我是EVA,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国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纪年本来有很多种方式,用通俗的话来讲,用年号纪念就是表示正统,图个吉利祥瑞。汉武帝是首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据清朝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年号为“元狩”。《汉书》上记载说,前122年十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记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称该年为元狩元年,并追认元狩前的年号建元、元光和元朔。可是,过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为元鼎元年,后来,人们把这记录年代的开始之年称为“纪元”,改换年号(或帝王纪年时代改称元年)叫做“改元”。首实行改元(改称元年)者为汉文帝,但未取年号。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并同时改变年号。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辛德勇《改订西汉新莽纪年表》以为,太初改元之初可能还没使用年号纪年,而是在五月与改正朔、易服色的改制措施同时实行。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时,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另外朝鲜、琉球为中国藩属时,亦用中国帝王年号。也因此,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人民起义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琉球宫殿首里城,修筑于第一尚氏王朝时期

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例如后晋的天福年号用至九年,改为开运元年。3年后,后汉刘知远称帝,不自建年号,也不沿用开运年号,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还有许多年号在不同时期重复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个时期在使用。还有因为避讳或者其他原因,一个年号有不同写法,例如唐殇帝的唐隆年号,又写作唐元、唐安、唐兴。

有些年号是根据两个前代年号合并而成,如贞元取自贞观开元,隆兴取自建隆绍兴,淳熙取自淳化雍熙,绍熙取自绍兴淳熙,庆元取法庆历元祐、开禧取自开宝天禧等。

再到后来就出现了一世一元制。一世一元制起源于明朝(明英宗由于两次即位当皇帝,因此有正统、天顺两个年号,清太宗因为改国号而改过一次年号,因此有天聪、崇德两个年号,这两人为特例),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所以现在人们常用年号来称呼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如称明世宗为“嘉靖皇帝”、清圣祖为“康熙皇帝”。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藏世宗肃皇帝御容

明朝灭亡以后,李氏朝鲜的士族出于反清情绪及小中华思想,在国中仍然使用崇祯年号,如崇祯纪元后八十三年(1710年)、崇祯后再癸丑(1733年)、崇祯纪元后四乙丑(1865年)等等,这被称作“崇祯纪元”。这反映出来的还是“奉中华为正朔”的思想。济州岛的“行牧使尹公堦教民善政碑”。其中在最左边一列记有“崇祯三丙戌仲春”,即1766年(乾隆31年)仲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