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視角下的人生與愛情——我選擇我負責

《無名的裘德》是英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托馬斯.哈代的作品。雖然哈代認為自己是個詩人,但在文學史上,他小說的地位遠勝詩歌。英國意識流大師弗吉尼亞沃爾夫說哈代是“英國小說家中最偉大的悲劇大師”。《無名的裘德》哈代小說的封筆之作,也是他環境性格小說的巔峰。其一誕生就飽受爭議,指責,批判。哈代從此擱筆小說,轉而寫詩。他認為當時的人們看不懂他的小說。

小說主人公裘德身世窘迫,卻有著追求理想與愛情的美好願望,這些美好意願與他所處的陰暗的社會現實之間發生強烈衝突,雖然他不懈努力,但終被一步步逼到絕境,最後悲慘死去。

哈代不喜歡以樂觀的態度粉飾現實,他主張忠實地反映社會本來面目,希望用寫實的筆法,揭示當時社會的癥結,從而找出對症的藥方。哈代的環境性格小說中充滿著這樣的思考與抨擊,他的故事以悲劇收尾,卻不是自我哀憐的無病呻吟。哈代的小說雖早於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出現,但他小說主人公荒謬的生存困境及他們對抗困境的選擇和行動與存在主義的核心不謀而合。

《無名的裘德》|存在主義視角下的人生與愛情——我選擇我負責

1、無處遁身的荒誕的生存環境

存在主義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充滿著衝突、抗爭與殘酷,充滿著醜惡與罪行,因而一切都是荒謬的。窮人也好,富人也罷,在這荒謬的、冷酷無情的世界中只能感受到苦悶,失望,悲觀消極,所以人生是痛苦的。

①與阿拉貝娜失敗的婚姻

19歲那年,裘德遇到第一任妻子阿拉貝娜。阿拉貝娜為和裘德結婚,先以卑鄙的手段誘或他,接著欺騙他說自己懷孕了。為此裘德只能放棄讀大學的夢想,與她結婚。

很快,她便嫌棄裘德無法給她想要的生活,拋棄裘德去了澳大利亞,與當地一位富商結婚。富商死後,她又再次設法使裘德落入她的婚姻圈套。當發現裘德因為病重喪失工作能力時,她巴不得裘德趕緊死去,裘德瀕死之際,她正與別的男人調情。

阿拉貝娜是典型的實用主義者,追求生活的寬鬆與舒適,她的實用主義與求德注重精神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

單純善良的裘德一再被阿拉貝娜利用,她抱著勢利的態度與裘德締結的婚姻改變了裘德的人生方向,成為他悲劇命運的重要推手。

②淑的大眾沉淪

當裘德離開瑪麗格林到達基督寺後,他愛上了自己的表妹淑。他和淑的愛是心靈之愛,在淑的身上他彷彿看到了另一個自己。他和她是一個切成兩半的蘋果,是一個整體的兩部分。因為裘德已與阿拉貝娜結婚,淑嫁給了菲洛特桑。這樁同樣無愛的婚姻讓她感到痛苦,最後他們選擇與各自的伴侶離婚後在一起。淑又怕家族婚姻不幸的傳說會應驗在自己和裘德身上,決定與裘德同居而不結婚。淑要用愛情來維護一段關係而不是婚約。

當時,背叛上帝的旨意離婚是可恥的,而不結婚就同居的男女則罪加一等,伴隨甜蜜愛情的是痛苦與折磨。由於處處受到冷漠與歧視,他們全家只能四處飄泊。正由於此,他們再一次返回基督寺時,沒有一個房東願意租房給他們一家,導致裘德的兒子小時光老人吊死弟弟和妹妹後自殺。三個孩子的死,使淑陷入深深的負罪與自責。她認為這是自己違反上帝意志,背叛婚姻契約而招致的懲罰。為此她決定離開裘德重返第一任丈夫菲洛特桑身邊。她拋棄愛情與自由精神,沉淪於大眾的判斷標準,使裘德失去了在塵世的附著點,也是裘德最後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

③小時間老人的絕對悲觀主義

小時間老人是裘德與阿拉貝娜的兒子。他一出生就被嫌棄,使他覺得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本就是多餘的。長到九歲,他被母親丟給父親裘德。他生性淡漠,不愛說話,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樣,還未長大就已老去。當裘德一家輾轉遷移到基督寺,卻找不到一個安身之地,所有的房東都拒絕裘德一家入住時,小時間老人認為是孩子太多造成的,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他吊死弟弟和妹妹後自殺。小時間老人的心中沒有未來,他的悲觀主義行為毀滅了裘德對於未來的所有設計,是裘德的人生瀕臨崩潰的邊緣。

④大學夢的破滅

裘德堅持十幾年苦讀不輟,自學大量知識,希望能進大學讀書。然而不公平的教育體制將他阻擋在大學的校門之外。大學是為富人子弟開設的,貧困如裘德辛苦工作十五年才有可能攢足大學學費。裘德嘗試著給那些看似仁慈的大學校長們寫信,希望他們能給自己這樣的有志青年一個機會。但不是石沉大海,就是回信裡對他充滿告誡,他們讓他做一個安分守己的石匠,除此以外不要有不切實際的夢想。

社會習俗,教育制度,宗教條例及裘德周圍的所有人共同構成了裘德荒誕的生存環境,如同一張網,將他網羅其中,無處遁形。正如小說中哈代借菲洛特張之口所說的那句話:

“殘酷是自然界和社會無處不在的法則,我們無法逃脫它的控制。”

《無名的裘德》|存在主義視角下的人生與愛情——我選擇我負責

2、淑的自我探索與自我否定

小說中女主人公淑是個令眾人詬病的角色。耶福頓.泰瑞指責淑反覆無常的性格為“不可救藥的病態表現”。評論家迪蒙特.霍金斯則認為淑是英國小說史上“最讓人噁心的小蕩婦”。除此之外,指責與批判淑的大有人在,可謂口水滿天飛。

從某種意義上說,淑確實是直接造成裘德悲劇人生的罪魁禍首,,在彼此人生髮生鉅變,恰恰需要兩人相互扶持走過的最黑暗時期,她選擇了拋棄愛情,拋棄求德,拋棄自我,選擇了逃避現實,是一個存在主義的懦夫。

薩特認為人有兩種存在,“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做為一種物的存在,即薩特所說的“一種苔蘚,真菌或者一顆花椰菜那樣的存在”,是沒有自我,沒有思想,沒有自主選擇與行動的存在,而“自為”的存在則是通過不斷的自由選擇與行動,不斷超越自我,創造無數種人生可能的存在。

①自我探索:睥睨世俗觀念,追求自我獨立與美好愛情

淑一直是個具有自由和反抗精神的人。她會在集市上買來裸體的維納斯和阿波羅的雕像放在臥室,私藏異教的神像在只信奉基督教的基督寺被認為是忤逆行為。這些雕像被她的僱主發現後砸碎,淑為此與僱主大吵一頓並辭去工作。

她還將裘德的聖經拆開按照自己覺得合適的順序重新編排。在參觀博覽會時,她甚至公然質疑聖城耶路撒冷的地位。她在修道院學校讀書,因一次與裘德的遠足誤了火車未能在當天趕回學校,結果被校方處以關一週禁閉的懲罰,她不願忍受這種給她身心帶來極大痛苦與折磨的懲罰方式,逃離了學校,最後被學校除名。

淑是一個具備獨立精神和理性思考的女性,她認為“所有的陳規舊律都應該在理性的光輝下得到檢驗”。

在經濟上她不依賴男人。她離開丈夫菲洛特桑時,拒絕了他的經濟幫助,和裘德生活時,她同裘德一起賺取家庭收入。

對於愛情,他追求一種精神上的交流,相互獨立而互不干涉的平等空間。淑害怕被佔有而失去自我,她想保有獨立的精神和完整的自我,不淪為男人的私有財產。她的身上表現出一種對傳統婚嫁觀念的反抗和對世俗婚姻的牴觸態度。

當她的合法丈夫未經她的同意闖入她的臥房,她跳窗以保護自己。她與裘德相愛,卻又不願意與他締結婚姻。在她認為傳統的婚姻制度只是給性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是一樁齷齪的交易,是毀掉自由的幫兇。

丈夫菲洛特桑根深蒂固的男權思想,使他不能理解淑追求自由與獨立平等的女性意識,加之他性格孤僻,對年輕妻子的情感需求不懂回應,淑的婚姻生活如同一潭死水。她終於承認自己嫁給菲洛特桑不是因為愛,如今這樣無愛且不能相互理解的婚姻讓她無法忍受,她要求解除婚約並投奔裘德。

淑的行為在當時為人們所不恥,人們認為在上帝面前締結的婚約,是上帝的旨意,不能被解除。淑無視這種禁錮人精神的婚姻制度,忠於內心,作出了她的自主選擇,是對自我的一種探索。

②自我否定:因為深深的自責與罪惡感選擇逃避現實,走向自我放逐

“自為”的存在是一種永不滿足的能動性存在,必然會面對諸多不同選擇創造自我的可能性,這時會產生焦慮。為避免這種焦慮或者“噁心”而選擇的逃避行為則是一種自我否定與“自欺”。

淑選擇與菲洛特桑的第二次婚姻,則是她自欺的表現。她仍舊愛著裘德,卻離開他,這並非出於她的本意,包括在二次婚姻中同意與菲洛特桑同房,只是在盡一個妻子的本份。

其中有一個關於“睡衣”的細節,可以看出她內心的痛苦與糾結。她將與裘德在一起時穿過的那條美麗睡衣撕成碎片,她認為這衣服是她邪惡行為的證據,撕碎它代表著她與過往的決裂。她現在只穿麻布一樣的睡衣用以贖罪。把自己當成上帝意志的祭品,把婚姻當成了埋葬自己的墳墓。

雖然淑一再排斥傳統的婚姻制度,她終究還是無法忍受社會對她和裘德的責難,與她骨子裡對基督教文化的認同,她將孩子們的死歸咎於自己行為的邪惡,並願意為此而贖罪。

當裘德勸說淑重新回到自己身邊時,她說這是自己的義務,起初,她為了真愛逃離菲洛特桑,而此刻又為了贖罪返回。那個熱愛自由的淑不見了,只有一個逃避現實的她。

淑從追求獨立,反抗傳統到向現實妥協,以“自欺”的態度放棄自由選擇的權利,是從對自我的追逐到自我的放逐,否定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將靈魂與肉身分離,以“自在”的方式存在。

《無名的裘德》|存在主義視角下的人生與愛情——我選擇我負責

3、裘德的精神本質:自由選擇,對抗與超越

希臘神話裡有個悲劇英雄西西弗斯,他不斷推巨石上山,然而,石頭每到山頂就會滾落下去,西西弗斯又重新下山推石頭,就這麼週而復始。

存在主義學派作家加繆在他的存在主義哲學作品《西西弗斯的神話》中這樣評價西西弗斯:就在他重新走下山的那一刻,西西弗斯超越了自己的命運,他比他搬動的石頭還要堅硬。

①人生態度:從不喪失希望

裘德便是這樣一個西西弗斯式的存在主義英雄。荒謬的生存環境使他的人生被詭譎的命運玩弄於股掌之間,伴隨他人生之路的始終是一出出悽愴的悲劇,但他一直在積極地設計未來,從不曾對生活喪失希望。

“存在先於本質”是薩特存在主義的核心。指人首先存在,然後在自由的行動中創造自己的本質。

裘德是孤兒,家境貧寒。很小就要幫著收養他的姑婆賺錢養家,沒錢也沒時間讀書。他卻給自己描繪了一個讀大學的美好夢想,為了實現它,他自學了很多知識,並利用一切幹活的間隙,讀完了能找到的每一本書。

他被阿拉貝娜欺騙並與她結婚,這場最終以失敗告終的婚姻,讓裘德一貧如洗,陷入困頓,卻不曾讓他對生活有絲毫的失望與憤懣,反而給了他重拾夢想的機會。他決定去基督寺上大學。所有人都對這個貧窮小夥子不切實際的夢想嗤之以鼻,裘德卻對這個夢想給他帶來的歧視和生活磨難甘之如飴。

到了基督寺,他拼命工作,以期賺到足夠的大學學費,最終卻得知高昂的學費他根本無法承擔,他就決定給大學的校長們寫信,直到他所有的信件都被拒絕,他才徹底絕了上大學的夢,但他卻把上大學的夢想寄託到兒子小時間老人身上。

②對待愛情:自由選擇併為之負責

裘德病入膏肓,依舊想著要去挽回淑。他託阿拉貝娜去找淑,託她給她寄信,儘管阿拉貝娜帶回的消息都讓裘德失望,他也沒有放棄。即便他病得很重,連站立的力氣都沒有,他居然用頑強的意志支撐著坐火車長途跋涉去找淑。正是那天的滂沱大雨徹底摧毀了裘德的身體。而淑的拒絕則徹底摧毀了裘德的精神。

他說:“我見了她最後一次,而且也結束了我自己。”不久之後,裘德就病死了。

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中,成功與否並不重要,人存在的意義或者價值,就是在充滿痛苦和衝突的世界中積極地行動,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為成為自己而奮鬥,為忠於自己的內心而奮鬥。

《無名的裘德》|存在主義視角下的人生與愛情——我選擇我負責

結語:

裘德的一生是不圓滿的,無論是對夢想的追求還是對愛情的追求都敗得一塌糊塗,最後只能孤獨地悲慘地死去。即使如此,裘德仍是一個有尊嚴的人,他不同於契訶夫等作家筆下那些逆來順受,毫不反抗的悲劇小人物,讓人哀其不幸,卻又怒其不爭。裘德是積極的,他一直在努力改變,他只是敗給了當時的時代和社會環境,就如同裘德最後意識到的:

“我們的看法,早了五十年,所以這對於我們只有壞處,沒有好處。這種種看法遇到阻礙了,於是結果她變得倒退起來。我哪,我拼卻一切,最後毀滅完事。”

他和淑所做的不被世人接受的一切行為並沒有錯,只是不合時宜,他相信,在過五十年,人們必然會接受他們。他們是時代的先行者,所以必然成為了犧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