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誦是寫作的童子功—語言缺少底蘊怎麼辦?


背誦是寫作的童子功—語言缺少底蘊怎麼辦?|風中語聲說寫作


一、寫作困惑

我班上有些同學的語言特別好,很有文采,而我的語言就顯得很寒磣。老師也說我的語言淺顯直白,韻味不足。我該怎樣使我的語言富有底蘊呢?

背誦是寫作的童子功—語言缺少底蘊怎麼辦?|風中語聲說寫作

風語說:

貌似背誦與寫作無關,其實不然。

只有你心中儲存了大量範文佳句之後,你才能在運用時得心應手。正如練武之人,只有熟練掌握了很多招式,才能在臨陣對敵時變化組合,靈活運用。背誦積累猶如練武之人需要練好童子功一樣需要從小打好基礎並不斷溫習鞏固。

背誦是寫作的童子功—語言缺少底蘊怎麼辦?|風中語聲說寫作

二、背誦積累是前提

背誦積累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樣,只有肚子裡滾瓜爛熟地裝上幾十篇範文,才能循規為圓,依矩成方,進而方圓自如,為其所用。

作家梁衡在《背書是躲不過的捷徑》中說:應該趁記憶好的時候,多背點東西,不然太可惜了。

我現在寫的文章裡面經常會冒出一句我中學時期背的東西,許多就是教材裡面的。我在《跨越百年的美麗》這一文裡,寫到居里夫人得了很多獎以後,把名譽看得很淡,仍然冷靜地繼續搞研究,突然冒出一句話,“她漫把浮名換了精修細研”,寫完後我才覺得這是從柳永的詞“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中化出來的。

當你把書背得很熟,作文時,你自己也不知道怎麼會冒出這一句新話或一個新詞。像武打,不管敵人從哪個角度來,你都會突然冒出一招,這一招肯定就是你平時積累的,肚子裡有的,所以我主張,如果有志於學寫作,第一步還是要背書。這好像很笨,其實是捷徑。

提起“背誦”,很容易使人想起“死記硬背。

背誦是寫作的童子功—語言缺少底蘊怎麼辦?|風中語聲說寫作


但對於經典詞句,“死記硬背”並不為過。猶太人有句話,和我們中國的學習方法很像,說小時候應該學會一種“生吞之功”,就是你要會生吞活剝,首先你要把它吃下去,東西吃多了以後自然會消化。

胡適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我9歲的時候特別喜歡一句話:人心曲曲彎彎水,世事重重疊疊山。我就是覺得好玩,並不是很懂。到了60歲,我還是喜歡這句話,這時候才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

9歲的胡適並不完全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但“生吞”下去後,用歲月和經歷的腸胃來慢慢消化,自然化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很多東西,小時候解釋再多也理解不了,長大了,閱歷增多了,自然就懂了。

何兆武《回憶吳雨僧師片段》一文中寫道,他1939年秋考入西南聯大讀書以後:“每次考試,先生必定有一道題目是要學生默寫出自己所能背誦的最長的一篇詩文,並且往往還有一道題目是評論一部文學名著。大都意在強調學生的基本功。”

背誦是寫作的童子功—語言缺少底蘊怎麼辦?|風中語聲說寫作

“在課堂上,他(吳雨僧先生)也屢次指出我們中文基礎不夠,一我們一代人和吳先生一代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吳先生一代人是從舊學發矇的,所以舊學根底都非常之好;我們一代人所受的已是新式教育,從小是文、史、地、數、理、化、音、體、勞一起上,所以就沒有老一輩那種深厚的舊學基礎了。”在課堂上談論《紅樓夢》時,吳先生對書中的全部詩詞都能脫口而出,背誦如流。

1980年,錢穆的孫女正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她向祖父請教讀書問題。錢穆回信說:“《論語》外,須誦《孟子》《大學》《中庸》與《朱子章句集註》《莊子》外,須誦《老子》四書與老莊外,該讀《史記》須全讀,不宜選讀,遇不易解處,約略讀過,遇能解又愛讀處,則仍須反覆多讀,仍盼能背誦……”

要求孫女背誦,作為史學大師的爺爺,自然更能背誦。能夠背誦《史記》,讓人不敢想象。從《八十憶雙親》裡,知道錢穆9歲時就能背誦《三國演義》。

從張恨水的《山窗小品裡,知道他在14歲前,就能背誦一些典籍:《三字經》《論語》《孟子》《左傳》《大學》《中》《詩經《書經》《禮記》《易經》《千家詩》《古文觀止》作為文史學者的曹聚仁,《儒林外史》他讀了一百多遍,都是一本正經地讀,不是隨便翻翻;讀《紅樓夢》趕不上俞平伯,也讀了七十多遍,《聊齋》讀了四五十遍,《水滸傳》讀了二十多遍。

《史記》讀了多少遍,他沒說,只說這是最愛讀的書,是下過點苦功的。不是鄭振鐸親自檢驗,我們怎麼也不會知道茅盾能夠背誦《紅樓夢》;不是周建人的回憶文章,我們也不會知道魯迅小時候是背過《綱鑑》的。

從根本上說,是讀書功夫成就了那一代文化巨人。

三、背誦哪些內容

作家之所以作家,很多成功的作家都是從背誦起步的。

那麼,應該背誦哪些內容呢?

背誦內容1:經典範文和名言佳句

梁啟超說:“我希望熟讀成誦的有兩種,一種是最有價值的文學作品,一種是有益身心的格言。”我們現在的學習不同於古人,面對大量信息,很難集中精力去背誦那些大部頭的經典著作,但是要提高語言修養,背誦一些經典範文和名言佳句,是應該的。

我們要養成對文字的“潔癖”,非那些最好的文字不背誦。

理性類的作家中適合同學們背誦的有魯迅、史鐵生、龍應臺、周國平、王開嶺、林賢治、筱敏、熊培雲…感性類的作家中適合同學們背誦的有張曉風、簡媜、遲子建、潘向黎、鮑爾吉、原野、劉亮程……

我們要找他們最好的文字來讀並背誦。比如周國平,他的《人生哲思錄》集萃了他語錄體寫作的精華,我們可以反覆閱讀,背誦自己喜歡的文字。

我們不妨來看幾則:

也許,尋求生命的意義,所貴者不在意義本身,而在尋求,意義就寓尋求的過程之中。我們讀英雄探寶的故事,吸引我們的並不是最後找到的物,而是探寶途中驚心動魄的歷險情境。尋求意義就是一次精神探寶。

人天生是軟弱的,唯其軟弱而猶能承擔起苦難,才顯出人的尊嚴。

背誦2:背誦應有變式


我當然強調背誦絕不是限制創造。文字是有繼承性的,只有記住了前人的東西,才可能進一步創新。

古代詩文中的很多名句都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宋代詞人秦觀的“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就是從隋煬帝楊廣“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的詩中化來;

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則脫於庚信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

現在人們多記住了秦觀、王勃等後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楊、庚等前人的舊作,不正說明我們可以在背誦的基礎上借氣、借勢,翻出新意嗎?

注:本文轉自作文36計的讀書筆記。

我是風中語聲,助力孩子寫作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