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改革家張居正成為首輔後為什麼不重用剛直不阿的海瑞?

嫣然一笑992


明朝的海瑞可以說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存在了,官場上對海瑞的評價就是迂腐滯緩,不通曉施政的要領,但是在道德方面可以威服風雅之士和流俗之人,振作日趨敗壞的風氣,所以他是有價值的存在。

當時的首輔張居正對海瑞的評價也大致如此,但張居正當國十數年始終沒有召用他,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張居正的胸襟也非一般官員可比,但是在他的眼裡卻容不下這個道德模範海瑞。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二人之間的矛盾在於祖宗之法上面,據《萬曆十五年》等相關記載當時的張居正和海瑞都希望尋找一種合適可靠的方法,來將國家融入到他們所規劃政治規範當中,但是張居正提出的做法多多少少有一些變法的意思在裡面,海瑞則是希望把洪武年間的法律制度重新施行起來,張居正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心裡還是比較尊重祖上的制度的,但是稽古而不泥。

政治上:他以幹才入主文官系統,尊崇主權,考核吏治,信守賞罰,統一號令。

經濟上:對土地進行徹查,對賦稅進行改革,軍事上派用戚繼光等名將管理邊務,開創了萬曆新政的局面。

而海瑞雖追求考成法也心繫百姓,但不贊成應時權變見形施宜,他巡撫應天的時候就銳意興革,執著祖宗之法的形象,但是由於其迫於求成,反而最終沒有什麼作為。

對於海瑞的性格和思想,張居正看的一清二楚,海瑞這樣的性格造成了他在官場上的結果。他的剛正不阿會被有心人當做武器對付政敵。這個時候他就成了一枚不定時炸彈,不論你是他的敵人還是提拔他的恩人,張居正在給海瑞的信中已經表達過對海瑞迫於求成的做法不大支持。

儘管張居正和海瑞都倡導知行合一,經世致用,但是張居正是務實的改革家,而海瑞是激進的思想主義者,二人之間的矛盾也難免會激化。

明朝思想家李贄對二人的評價頗為中肯,他認為張居正是歷史上位居宰相的傑出者,是興國安邦的重要人物,有著崇高的地位。

而對海瑞的看法則是雖然清正廉潔,剛正不阿,但是思想迂腐沒有太大作為。

從現代來看,倆人又相同之處,明朝後期,國患嚴重,到處危機四伏,自然災害頻發,民不聊生,二人在振興國力,改善民生行為上比較一致把國家安危的責任都放在自己身上,所以二人在這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張居正的改革比海瑞更理性一些,海瑞的做法讓人感覺木訥迂腐,甚至有些意氣用事,急於求成。

總而言之

1.海瑞本人作為政治上的不安定分子,容易被人當槍使的性格讓張居正很是不安。

2.治國方略實在是不相同不能謀合,所以張居正當朝後沒有重用海瑞 。 ,


暴雪長空


張居正不敢重用海瑞,剛直不阿的海瑞,道德要求太高,這樣的人更適合作為一面旗幟,讓人們去瞻仰去追趕,但是不適合作為一個官員在官場上混。

要知道張居正是一個改革家,也做實事,為了大明朝算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張居正卻不能說是一個清官,史載萬曆皇帝登基的第一年,張居正就著手在老家江陵建造豪華府第,歷時達3年,花費20萬兩。這些錢據說是當地官員孝敬的。

像張居正這種又能幹又貪汙的,把海瑞放自己面前,這不是噁心自己嗎?要知道海瑞可是個敢抬著棺材罵嘉靖的主,嘉靖都不敢把海瑞放自己面前,有人會說嘉靖昏庸?其實說實話,嘉靖只是重用了一個嚴嵩,其他的其實與昏庸沾不上邊,最多是比較懶,喜歡修道而已。

海瑞要是被重用之後,估計第一個罵的就是張居正,在海瑞心裡,你做事是應該的,因為你是首輔在那個位置上,但是你貪錢就是不對的,不管你要錢是幹什麼,就算你貪錢是為了疏通關係,給手下點甜頭,讓手下可以盡心辦事,這樣也是不行的,因為所有人在所處的位置上就該好好辦事,這是要以聖人的標準要求張居正啊,張居正肯定是做不到的。

既然這樣,張居正將海瑞放到南京,作為一面旗幟標杆,也算是發揮了海瑞的作用。


楓葉0829


先把林語堂的話送給那些說海瑞無能的人,海瑞無欲則剛,而水至清則無魚,他的道德要求太高別人做不到,張居正肯定是做不到的,他信奉錢要拿事要辦生活享受不能差。放一個清廉無私的在邊上上眼藥嗎?他的《治安疏》連那麼強勢的嘉靖帝都敢罵。

海瑞的價值在於其無以復加的高尚道德情操,張居正看的很明白,南京才是海瑞的好去處,官位最終也很大,就是沒錢,反正他也不貪汙,在哪都一樣,但是海瑞的智商肯定不低,至少在黑暗的官場可以善終也是需要點本事的,而他對張居正的評價“工於謀國,拙於謀身”這是大部分人認為中肯而準確的,張居正沒有重用海瑞,海瑞卻這麼瞭解張居正,說明他的眼光不錯。

按道理說張居正不清廉應該是海瑞的頭號敵人,是因為海瑞自身的性格道德使他不願意向腐敗妥協,他要的是名,事實上他做到了,在明朝做個清正廉潔的清官又是敢直言強諫的諍臣卻能善終,放眼在坐諸君,誰能做到?我是做不到的。



清風照佳人


社會改革,常常通過一些清正剛直的人去參與,才能成功。那麼,以海瑞之嫉惡如仇、廉潔奉公,為什麼得不到明代改革家張居正的重用呢?

《明史》說:“瑞生平為學,以剛為主,因自號剛峰,天下稱剛峰先生。”還說:“海瑞秉剛勁之性,戇直自遂,蓋可希風漢汲黯、宋包拯。苦節自厲,誠為人所難能。”

此種品性,確實值得人們學習,值得人們讚佩,值得社會大力推崇。

但是,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先生卻說:“他的所作所為無法被接受為全體文官們辦事的準則。”

由此可見,海瑞的為人處世還值得商榷。

一、不易用:容易被他人利用。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海瑞安排好後事後,嚮明世宗朱厚熜呈遞了《治安疏》,批評朱厚熜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等。朱厚熜讀了海瑞的《治安疏》後,異常震怒。於是,就把海瑞抓捕入獄。


朱厚熜(劇照)

當有的朝臣藉機主張對海瑞處以絞刑時,被首輔徐階和刑部尚書黃光升壓了下來。於是,海瑞的命保住了。也就是說,徐階和黃光升是他的救命恩人。

明穆宗朱載垕繼位後,海瑞被釋放出獄,官復原職。不久,首輔徐階提攜海瑞做了大理寺右丞。

海瑞(劇照)

之後,當徐階被御史齊康彈劾時,海瑞上了一道奏疏,主要意思是說:徐階雖然有缺點,但是自主持朝政以來,為國勤謹努力,不辭辛苦;為人寬宏大量,包容體恤。而且說,齊康甘為鷹犬,比次輔高拱還可惡。

當時,徐階和高拱已經勢同水火,在這個關鍵時刻,這篇奏疏的效果是,受到徐階提攜的一些言官,全力攻擊高拱,最後導致高拱致仕。

高拱(劇照)

這一事件背後,隱隱約約地說明著,海瑞幫著徐階清理了政敵。也就是說,海瑞被徐階當槍使了。

二、不想用:不管不顧認死理。

隆慶三年(1570年)夏天,朱載垕重用海瑞為右僉都御史(正四品),外放應天巡撫。轄區為應天、蘇州、常州、鎮江、松江、徽州、天平、寧國、安慶、池州十府及廣德州,多為江南富庶的魚米之鄉。

這樣一來,海瑞管理了大明王朝大半個糧倉,這個職位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海瑞擔任應天巡撫期間,制定了許多嚴苛的施政條款,其中最主要的一款是“退田”。這一條款的實施,影響到了他曾經的救命恩人徐階。

致仕後的徐階(像)

不要以為徐階鬥倒了嚴嵩,徐階就是多麼地清廉。其實,據統計,嚴嵩的地產只有徐階的十七分之一。此時的江浙一帶就是被以徐階為首的士紳階級把持著。



嚴嵩(劇照)

當海瑞得知徐階的三子徐瑛霸佔民田、魚肉鄉里、強佔民女的惡行後,迅速查明真相,立即判處徐瑛死罪,並嚴令徐家退還相關田產。而且,當海瑞得知徐階圖謀解救他的兒子時,忙不迭地將徐瑛斬殺了。

這樣看來,海瑞確實剛直不阿,是非面前,只認死理,不管其它。就是涉及到提拔自己,救了自己命的恩人,也是如此!

三、不願用:道不同不相為謀。

隆慶六年,張居正把高拱排擠出權力最高層,成為首輔之後,海瑞曾給張居正寫過一封書信,言辭之間悄悄地申明瞭自己的意願:施展才能,參政為國,效力社稷。

張居正拜讀了海瑞的書信之後,很明確地告訴他,您所理解、把控、運用法律法規的方法,現在已經不時興了。您搞的突擊嚴打那一套,現在已經行不通了。

如今,關於您的謠言越來越多,而且氣勢洶洶,聽到的人們都被搞得暈頭轉向,不知所以然了。

我現在雖然勉強當了國家的首輔,掌管著朝政,也只能是在朝堂上參與政事,不能為您消除那些不利於您的閒言碎語,很是對不起!


張居正(劇照)

張居正的話語,看似委婉客氣,實則暗蘊著諷刺、不屑,但基本上又是實話。

這樣一來,弄得海瑞說不得道不得,一點脾氣也沒有。道不同不相為謀,施政理念的不同,導致二人不能搭班子共事。

綜上訴述,海瑞如此的性格特徵,如此的為人處世,警示著人們:他剛直得容易被別人利用;他清正得不講任何情面。他就是一枚不知道何時會爆炸的定時炸彈!



定時炸彈(像)

張居正的改革,可是在“宮府”和悅相處的情況下進行的!

再者,雖然二人都痛恨貪官汙吏,反對士紳兼併土地,但張居正認為“三尺之法不行於吳久矣”,海瑞的理念、作為不適合現實中的大明王朝。

為此,張居正掌控大明朝政後,駁回了多人的建議,沒有讓海瑞參與他的改革。


老王頭談歷史


  • 海瑞以剛直、清廉和不畏強權名滿天下,但在玩弄權術上,用“低能兒”來形容也不為過。因此,如果張居正重用海瑞,以他的手段,海瑞根本不可能威脅到張居正的宰輔位置。

無人能否認海瑞是一個幹才,可一旦用起來肯定出現問題,因為他完全不符合張居正提拔用人的標準。在漫長的官場生涯中,深處帝國權力中樞的張居正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用人標準,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重用循吏,慎用清流。

循史,就是那種多做事,少說話,並且頭腦比較靈活的官員;清流,就是滿腦子一根筋,只知道道德教化而不知道變通的官員。很遺憾,在張居正心目中,海瑞就是後者。

在張居正看來,海瑞這個連皇帝都不怕的人,一旦真正進入了權力中樞,他一定按照自己的“一根筋”來評判。試想,如果海瑞看到張居推行的改革政策不順眼,可能站在道德角度振臂高呼,一定會引起那些自命不凡的官員的響應。

  • 張居正因為害怕海瑞的“峭直”,儘管面對輿論高度地推崇海瑞,但是就是不重用他。為此後人很是詬病張居正,認為他心胸狹窄,嫉妒海瑞,拼命地打壓海瑞。張居正對海瑞的棄而不用是理智的,在封建官場中要幹大事,僅僅憑道德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對這點張居正深有體會,他在官場上的發達已證明了要有大的作為,是不能保持個人品德的高潔,有時還得不擇手段,自汙名節。



海瑞生在廣東,四歲就喪了父親,孤兒寡婦靠著祖上留下的幾十畝土地,勉強生活。母親謝氏性格剛強,對海瑞從小就要求嚴格,海瑞也是從小就懂事,他認真讀書,從不惹母親生氣。他自號“剛峰”,立志做一位不謀私利、剛正不阿的好官。嘉靖二十八年,海瑞憑藉自己的文章《平黎策》中舉人,海瑞的仕途彷彿一片光明,但是嘉靖二十九年、嘉靖三十三年兩次會試失敗,海瑞放棄科舉考試,在海南當起了老師。

海瑞把張居正當做自己的知己和同道,他給張居正寫信,表示願意為張居正變法出力,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他還很積極地對變法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和措施。在回信中,張居正表面上稱讚海瑞的忠勇和剛直不阿,言下之意卻全在打太極,您大才難以小用,我這裡實在容納不下。就這樣,在張居正當權的十年之中,海瑞一直賦閒在家。

黃仁宇先生認為海瑞在那個封建的社會體制下是一個十足的好人,是一個應該流芳百世的清官。但是,在那樣的一個社會制度下,這樣的人並無用處。為什麼這樣說呢?嘉靖皇帝有一段話說:長江和黃河好比清官和貪官,長江可以灌溉流經的數省,同樣,黃河也可以灌溉沿途的各省,澆灌莊稼,造福百姓。但海瑞偏偏要讓我重用長江而廢棄黃河,這怎麼可能呢?



億偲朢


張居正用人一向主張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循吏做事認真執著,注重結果,不太顧及做事過程中的道德約束。而清流則總是把道德放在第一位,說的多爭論多,往往很少能幹成事、幹好事。

海瑞就屬於清流這一類。張居正擔任首輔後,讓三品以上的官員推薦幹部,舉薦海瑞的人也不少,吏部尚書楊博就是其中一個,他找到張居正說打算啟用海瑞。而張居正則說不準備用。楊博大感意外,這樣的清官好官為何不用呢?

眾所周知,海瑞是個大清官,為迫使皇帝聽他的意見,他曾抬著棺材給嘉靖皇帝上萬言書。嘉靖皇帝十分震怒,但並沒有殺他,只是把他關進監獄了事。嘉靖死後,徐階考慮海瑞清官的名聲,就把他放了出來,並安排他到最富裕的江南應天府任巡撫,管理應天、蘇州、松江、鎮江、常州、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安慶等十府。

可是,海瑞在那工作兩年,就把那弄的烏煙瘴氣,官員有意見,有錢人家紛紛逃跑,致使經濟蕭條,賦稅銳減。原因是,海瑞處理公務、斷案無章無法,意氣用事,感情辦案。官司不管是非曲直,總是有錢人敗訴。催交賦稅窮苦人交不起一律免除,均分攤到有錢人頭上。為此地方士紳意見很大。

官員出行,本有儀仗規定,可他就是騎驢,使同僚怨氣重生,導致劾疏不斷。海瑞是個理想主義者,讓他治理一方實在是難為他了。工作搞的如此糟糕,海瑞也很不爽,一氣之下辭了職。張居正認為,論人品,海瑞清正廉明無懈可擊,論做官,海瑞不能造福一方,如果給他個閒差,人們會罵我不重用他。 所以,只有棄之不用。


歷史的波瀾壯闊


我是歷史店小二,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張居正為什麼不重用海瑞呢?

一是從二人的經歷來看

張居正少年成名,被稱為“神童",1547年,也就是張居正23歲時考中進士,可謂是人生得意。入朝做官後,得到內閣成員徐階提攜和推薦,仕途一路看好,明穆宗即位後,即1566年,張居正開始進入內閣,參與朝廷大事的決策。萬曆元年,張居正聯合大太監馮保,在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后支持下,扳倒高拱,就任內閣首輔,執掌朝政,開始了為時10年的改革。

海瑞則自幼喪父,由母親拉扯長大,後來屢試不第,1554年,才在福建南平縣開始當教師,而此時的張居正已經作為庶吉士被朝廷培養多年,前途一片大好。海瑞沒有開罵嘉靖帝以前,此二人應該沒有什麼人生交集,海瑞既不是張居正的熟人,可能也不是同僚口口相傳的能人。

二是從兩人的政治抱負來看。

張居正入選庶吉士以後,來給他們上課的大臣裡就有後來的內閣首輔徐階,在朝中重臣的指導之下,想必張居正的政治視野要比海瑞更開闊、更深遠,加之嘉靖朝幾位內閣成員夏言、嚴嵩、徐階的明爭暗鬥,還有朝廷一陣陣的血雨腥風,內閣首輔的被屠戮,使得張居正政治上更加成熟,對大明王朝存在的問題和危機看的更加透徹和明白,而要想解決諸如土地兼併、財政空虛、軍備鬆弛等問題,就要靜觀其變,相機而動,執得權柄,才能有機會解決這些問題。斷然不會像海瑞一樣,剛做到戶部主事就給嘉靖帝上書,談”民為貴,社稷次之,而君為輕“,大逆龍鱗,不懼身死。海瑞當然也看到了明朝存在的問題,但他應該沒有從一個政治家、改革家的角度去思考解決的辦法,而是從一個臣子的樸素“忠君”職責去勇敢上書,而政治家、改革家解決問題是要犯禁忌、留罵名的,因為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

三是二人解決矛盾的手段不同。

海瑞為官清正廉潔,不懼權貴,敢於直言,勇敢踐行儒家孟子思想,罵嘉靖皇帝的那些話其實是挺重的,嘉靖說:此人有比干之心,但朕不是商紂。然而嘉靖最後卻沒有殺他,成全了他的名聲,海瑞死後連體面的埋葬都沒有家產支持,還是朝廷最後給料理的,海瑞也成為後世廉潔的模範和表率;張居正則團結馮保,掌握朝政大權,推行改革,丈量全國土地,簡化賦稅,制”一條鞭法“,考核官員,提高效率,維護北境,延續大明國祚五十餘年,促進中華文明向前發展,而改革的代價就是得罪同僚和利益階層,也難免在處理和萬曆小皇帝的君臣關係上失了體統,犯了忌諱,讓皇帝覺得皇權受到挑戰,心裡不爽,還有就是張居正本人私德有虧,死後家人遭劫難,令人唏噓,也許歷史上的改革家大多逃不過這種命運和爭議。

綜上所述,張居正不重用海瑞,一是二人的為政理念差異較大,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在封建專制那樣的環境下,要想幹一番事業只有正和直是根本行不通的,還得知權謀,懂韜晦,全身而後動,然後執權柄而操天下;二是張居正改革開始後,本身已經有相對成熟的政治手段和措施去推動改革,而從對海瑞的瞭解來看,張居正可能並不欣賞這種不解決實際問題的清流,滿朝文武之中聽話又可大用之才應當不少,用他或者不用他,對張居正本身要完成的改革事業沒有任何的影響,所以束之高閣也就很正常了。

張居正和海瑞作為封建王朝的兩個個體,他們都擺脫不了歷史的侷限性,然而瑕不掩瑜,正是這一個個有著明顯缺點的鮮活人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雖步履維艱,但也使得改革擔當、清正廉潔,成為後來人們不斷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引導中華民族不斷前進。


歷史店小二


對於張居正排擠不重用海瑞歷來是喜歡明史的朋友時常討論的話題。筆者以為,對於“用人”要從三個層面來分析:首先是用人之人與被用之人的目標追求,也就是所謂的“道”是否相同;其次是被用之人具備何種才能,也就是說他適合待在什麼位置;第三是現實需求,要求用人之人做出的抉擇。

那麼今天我們就從這三個層面來分析一下張居正不重用海瑞的原因:

一、張居正和海瑞是兩種不同的“人”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張居正和海瑞兩個人存在著本質的不同,對於這種“不同”可能我們更多的是存在於感性之中,而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的盤點一番。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海瑞。海瑞此人縱觀其為官一生,每到一處都是推行清丈、平賦稅,屢屢平反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汙吏,深得百姓愛戴。其個性中的剛直不阿在他的整個仕途生涯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其核心的品質便是一個字“直”!他已經“直”到了極限,為了“直”,他可以不惜性命,不顧親情,不留退路,從他給嘉靖皇帝上《治安疏》“死諫”,到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親人因為自己的“直”而潦倒而死……我們只能說,海瑞是一個“直臣”,為了一個目標徑直前進的人,一個黑白分明的人,哪怕路是彎的也能給它走直了,更是一個為自己理想的“殉道者”。

接下來我們說一說張居正。張居正此人的內在有著堅韌不拔的性格,為達目的不惜採取任何的手段。《明神宗實錄》:性沉深機警,多智數。及贊政,毅然有獨任之志。這一點其實他和海瑞很像,但卻有著本質的區別。海瑞為了前進不惜把彎的路走直了,而張居正則是為了達到目的,哪怕繞更多的彎子也沒有關係。正是因為這樣,張居正做不到“眼裡不揉沙子”,包括他收取下屬的錢財等等,不過是遵循當時的社會風氣。所以張居正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人,但卻是一個善於整合資源,兼容幷蓄的“改革者”。

那麼結合上述兩種特徵,我們可以看出,海瑞與張居正兩個人或許能夠在目的追求上達成一致,但是在具體實現的過程中卻一定會出現各種格格不入和矛盾糾紛,那麼試問一下這樣兩個人如何能長期在一起共事呢?

二、海瑞這個人適合做什麼工作

前面我們從人格層面對海瑞進行了一個整體的概括,那麼我們從這個層面進行延伸,來談一談海瑞在官場究竟適合什麼樣的位置:

一是海瑞非任事之才。在體制內的人都知道,當官做事絕非一紙命令下達那麼簡單,往往做一件事情既要考慮上司的需求,還要考慮下屬的情緒、老百姓的意願,橫向間還要協調方方面面的關係,當這一切都捋順了之後,辦起事來才會暢通無阻、水到渠成。但是按照的海瑞的性格,恐怕除了考慮老百姓的意願,其他方方面面都不在他考慮範圍之內,那麼做起事情來自然是處處受制、到處碰壁。上司用下屬的根本目的在於幹成事,你這個人辦個事情阻力是別人的幾倍、幾十倍,哪怕你能力再強,誰還敢用?

二是海瑞非領袖之才。如果說海瑞不善於任事,那麼他適合當領袖嗎?當然不適合!如前文所述,海瑞與張居正的差異上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少了兼容幷蓄的包容。所以,以海瑞剛直的性格,其身邊自然不可能圍繞著一套班底,更不可能打造一個政治集團,所以海瑞只能是“孤臣”!這樣的人“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棟樑”,當然不可能成為領袖!

三是海瑞是監督之才。海瑞不善於任事,又非領袖之才,那麼他能做什麼?監督!“黑白分明”的人最適合的便是將他放到關鍵的環節上,讓他盯著別人去幹事!比如,軍隊後勤保障,災民糧食賑濟等等,這些事情容不得絲毫馬虎的事情恰恰可以讓海瑞來進行監督。而事實也證明,當海瑞的仕途達到頂峰的時候正是擔任的右僉都御史等監督職務。所以,海瑞此人是監督的專才,所謂的“重用”,並不是我們傳統的觀念一定要放到封疆大吏的位置上,將他放在監督的位置上未嘗不是另一種“重用”!

三、海瑞和這個時代格格不入

一是明代官吏貪汙已成普遍風氣。從明朝建國之初,由於官員長期處於一種極低俸祿的狀態,導致大多數官員都不得不依靠朝廷俸祿之外的其他收入來補貼自己的用度。那麼這樣一種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就造成了明代官員收受錢財賄賂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社會風氣,或者說習慣。而海瑞不僅自己不收錢,而且還要阻止別人收錢,這就使得他幾乎成了整個官僚集團的“公敵”!明朝中後期的政治是“文官政治”,海瑞站在了整個官僚集團的對立面,自然而然也就被堵死了上升的道路。

二是時代需要改革者而不是殉道者。張居正是改革者,他或許對官吏腐敗同樣深惡痛絕,但是他一定不會站到整個“文官集團”的對立面,所以他也收錢,他把這一切當成一種普遍的社會習慣,而他自己要做的是以立法的形式,潛移默化的逐步改變這種習慣。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先在文官集團中站穩腳跟,只有掌握了最高權力才能夠逐步的去扭轉這一現實。所以張居正用人是:重用循吏,慎用清流

很明顯,漸漸日薄西山的大明朝需要的是張居正這樣一個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改革者,而不是像海瑞那樣妄圖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官僚集團的殉道者。所以張居正不會重用海瑞,他用了海瑞,不僅可能自己連帶著被推到文官集團的對立面,而且就憑他自己的所作所為,極有可能遭到海瑞的“反噬”!

三是超越時代的精神象徵是海瑞的歸宿。那麼海瑞最終的歸宿是什麼呢?他的精神可以成為人們頂禮膜拜的對象,但是其具體的行為卻絕非是大多數人可以複製的。那麼這樣的人只能是“神”而不能成“人”。簡單地說,廟裡的菩薩人人都會頂禮膜拜,但是這個菩薩一旦真的從神壇上走了下來,恐怕人們的第一反應應該是驚恐的四散奔逃吧?所以,海瑞的最終歸宿還是在那個精神的神壇之上的!

好今天我們就聊到這裡,我是華夏問長安,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喜歡我,就關注我!


華夏問長安


海瑞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是一個好的實幹家。有關資料樓主可以參考《萬曆十五年》

海瑞一生,都在實現自己的夢想,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給嘉靖皇帝上書,將其打罵一頓。不僅僅為了規勸他,更是成就自己,所以他給自己準備了棺材。海瑞有的是理想,但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差距往往是巨大的。

例如,海瑞在蘇州為官時。當地的鄉紳聽說海瑞到來,都十分驚恐。海瑞推行的種種政策,他們都不予配合。加上海瑞本人實在太過於剛強,不願意妥協,不願意退讓,反倒使得他的改革,無人聽從,更是受到了眾多反對。再加上,他的改革內容也不切實際,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很難獲得成功。

所以,張居正需要的是,能幹事,會幹事的人。這種人可以和官場的人打交道,可以討好豪紳,可以變通做事。而這些,都是海瑞所不具備的。所以,海瑞不受重用,只有空名號,也是在所難免。


秋山散人


人性的本質是貪婪。

張居正很明白,海瑞太清白了,對自己苛刻,也這樣要求別人,這是不切實際的,所以他去哪裡當官哪裡的官員都如喪考妣,在他面前演戲,裝窮,就怕被抓住小辮子,這樣誰還有心思幹活,就想把他弄走,下面沒有群眾基礎,朝中也無人,這是不可能做出一番大事業的, 但是民眾心中都是嫉惡如仇的,所以急需一個像海瑞這樣的人做精神偶像,但也僅此而已。

張居正太明白了,嘉靖,萬曆也很明白,所以他只能當大明朝的吉祥物,不能委於重任。

張居正生活奢華無度, 而且有仇必報,但是他開創了大明的中興,而海瑞呢,能說出來什麼特別重要的貢獻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