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公共財政 提高治理能力

改革公共財政 提高治理能力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改革公共財政,提高治理能力》。財政改革一直是改革的重頭戲,特別是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公佈以來,財政改革的力度明顯在加大。最近幾年,中央出臺了很多關於財政改革的文件,2019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財政改革也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財政改革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顯起來。財政改革不是一項孤立的改革,需要與提高治理能力的改革結合起來。中央對提高治理能力一直高度重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再次強調了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在此情況下,財政如何促進治理能力、治理績效的提高,也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重要。

一、財政改革要遵循的五項基本原則

今天我主要從財政改革要遵循的五項基本原則角度,講解財政改革如何提高治理能力。治理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好的治理,一種是不好的治理。好的治理我們稱作“良治”,良治一般要遵循五項基本原則。

第一項原則是法定授權。所謂法定授權,指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對政府徵集收入、舉借債務和開支公款的正式批准,這個正式批准在我國體制下講的就是兩會期間對預算的正式表決和批准。預算包含了收入、支出以及債務。為什麼是法定呢?因為人民代表大會是中國最高的權利機關。最高權利機關代表人民的意志和意願,對政府徵集收入、開支公款和舉借債務予以正式批准,是我們的財政改革要遵循的第一項基本的良治原則。

第二項原則是受託責任。各級政府、各部門、各預算單位對自己拿錢、花錢要承擔財政責任,從根本上講,這是人民託付給政府的責任。各級政府、各部門和各單位每天都在花納稅人的錢,花錢必須有責任;要花錢就得拿錢,拿錢也必須有責任。這個責任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合規性責任,也就是說拿錢、花錢、舉債要遵循相關的法律法規,不能逾越法律法規。還有一種叫績效責任,拿錢花錢不僅要合規,還得有績效。績效就是花錢的結果要讓人民群眾感到滿意,也就是結果要良好。所以,受託責任是人民託付給政府的責任,從財政上來講同時包括了合規性責任和績效責任。政府部門和預算單位都要清楚理解並且切實地履行這兩項責任。

第三項原則是透明度。透明度主要指財政信息要充分地公開,而且要讓信息的使用者能夠理解。透明度高於公開性。首先要公開,但是公開不等於透明。透明不僅要求公開,還要求這些信息能夠讓信息使用者看得懂,而且看得及時。所以透明度的要求高於公開性。我國的法律法規規定了一系列的保密事項,透明度原則就是要求在保密情形之外,其他財政信息都要公開。公開不僅是在內部公開,在外部也要公開。內部公開是指部門內部之間信息要充分公開,黨委、政府、人大、財政部門以及各預算單位之間的公開就叫內部公開。

透明度也涉及到兩個方面,內部的透明度和外部的透明度。透明度原則更加重視的是外部,即是向社會和公眾公開相關的財政信息。那麼,哪些信息要公開且透明呢?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財政賬目(收入、支出、債務以及財政變量的分類信息)要公開。收入的總額、收入的構成、支出的總額、支出的構成、債務的總額、債務的構成等都要公開。除此以外,公開的財政賬目還包括政府資產。各級政府、各部門及其下屬單位負責管理的公共資產,資產的總量、資產的結構以及其他相關信息都要公開。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王雍君:改革公共財政 提高治理能力》

全文鏈接:http://www.71.cn/2020/0110/1073145.s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