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從痴迷“音樂動畫劇”到熱衷“手工製作”|看似改變卻是成長

記得大女兒小米粒從一歲多就對有音樂的動畫劇表現出極度的熱愛,每天但凡有點空閒就叫喊著要看《寶寶巴士音樂劇》,雖然那時候的她還不會說話,只會張牙舞爪的喊著“巴巴士,巴巴士”,全家人都知道她又想看音樂劇了。

一開始讓她看音樂劇的主要原因是想讓她多聽音樂,培養一下她對音樂的敏感度,順便“偷懶”,壓根沒想過讓她在音樂劇中學習到什麼,畢竟那時候的她才1歲多。

直到有一天偶然聽到她在看音樂劇的時候,竟然跟著動畫裡的聲音唱了起來,雖然大部分的字都不會說,但是從音調和幾個單獨的字裡面聽出來唱的是《小星星》。小米粒的“唱歌聲”讓我意識到,寶對於音樂的敏感程度遠超我的預料。

女兒從痴迷“音樂動畫劇”到熱衷“手工製作”|看似改變卻是成長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會的歌曲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難,對音樂動畫劇表現出了“痴迷”狀態,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一直吵著要看。但是她唱的卻越來越好,動畫裡講的道理她懂的越來越多,甚至經常一個人走路的時候就哼著“小曲”,讓旁人看起來愜意的很。

有一點我必須要承認,自從小米粒看了這些音樂劇,的確學習到了很多東西,不光是歌曲,還有一些生活小常識和行為習慣之類的道理。

現在的小米粒已經快要2歲半了,今年過年因疫情在老家困了一個多月,從剛開始的忙裡忙外到後來的無所事事,關注點才從家裡轉到孩子身上。最近一段時間發現,小米粒看視頻的內容不再是“音樂動畫劇”,而是有著背景音樂的手工製作和玩具介紹類視頻。

發現這個現象是在老家的一天晚上,按照慣例,睡覺前都會看10分鐘左右的《寶寶巴士音樂劇》才會主動自己睡覺,可是那天晚上,手機裡的聲音突然從“啟蒙音樂”變成了真人的說話聲,聽說話的內容好像是在介紹著什麼,當時並沒有在意很多。

女兒從痴迷“音樂動畫劇”到熱衷“手工製作”|看似改變卻是成長

後面的日子就逐漸發現,小米粒看音樂動畫劇的時間和次數越來越短,但是看手工製作和玩具介紹類的時間和次數越來越多,直到現在可以用“熱衷”來形容。

現在的她經常一邊看著視頻裡的手工製作,一邊學著裡面的動作,有時候她會用玩具上演做飯做菜,有時候用“亂七八糟”的東西表演打針。

作為新手媽媽來說,我對她的這種變化從剛開始的好奇逐漸成了擔憂,擔心她既學不到東西,又染上“手機癮”,畢竟我的初衷的為了培養她的樂感。

寶寶的這點轉變讓我對孩子喜歡的內容多了一些關注,經過對孩子生長髮育的認識不斷加深,也理解了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變化,我對她的很多擔心其實都是多餘的,甚至應該高興才對,因為她已經“長大了”。


孩子是如何認識世界的?

小米粒近一年的一系列變化歸根結底都是由自身的大腦發育程度決定著,她喜歡的東西都是大腦發育所需要的,並且會隨著孩子的成長,發生對所關注的事物不斷變化的現象。

然而因大腦發育首先引起的就是對外界的認知方式的變化,那麼孩子自出生後,究竟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如何感知外界呢?

  • 聲音是第一認知途徑

有孩子的人都知道,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二天就要做一項聽力篩查,最早的篩查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通過在安靜的房間製造聲音,觀察寶寶對聲音的反應,是否有驚嚇或者細微的表情動作。當然,現如今的醫學手段是通過高科技耳聲發射(AOE)測試的。

眾所周知,寶寶在胎兒時期就已經能對外界的聲音做出反應,5個月左右,胎兒的聽覺就已經具備,雖然還不完善,但也能接收到來自母體各個器官的聲音和母體外界的聲音。

也正是這個原因,胎教才被廣大準媽媽接受,並且整理出比較科學的胎教方式。而胎教的內容都是以向胎兒播放音樂為主,讓胎兒被動的聽到音樂的聲音,通過音樂引發胎兒身體機能的進步。


女兒從痴迷“音樂動畫劇”到熱衷“手工製作”|看似改變卻是成長

研究證明:聲音是物體的振動產生,這種振動能夠轉化為大腦能量,並與大腦深層產生反應和共鳴。大腦的中樞神經和大腦內分泌都集中在“間腦”,寶寶在接收到聲音的振動刺激後會產生新的腦神經突觸和新的神經元迴路,能讓寶寶產生更加敏捷的思維和對接收到信息的分析處理能力。

而音樂則是有規律,有情感影響的聲音,更容易被孩子的大腦接收。

法國著名的思想啟蒙家盧梭說過:音樂是人類的第一種語言。

很多有寶寶的家庭都能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寶寶一歲左右的時候,但凡聽到比較有節奏的音樂響起,都會隨著音樂扭屁股,有的還能跟上其中的節奏上下起伏。很多家長都以為是孩子喜歡聽歌,有音樂天賦,其實,是孩子天生對音樂就比較敏感,更容易被大腦接收,產生身體上的無意識行為。

  • 有色彩的圖案是對外界信息的具體化

心理學家羅伯特.範茨曾經做過一項關於孩子對於色彩和圖案的測試:選擇幾個6-12個月的寶寶,分別放在不同的小房間內,在寶寶能看見的範圍裡不斷用各種各樣的東西進行測試寶寶的反應。

最終的結論很明顯:所有的寶寶對於顏色鮮豔,凹凸感強的物體有強烈的反應。他們喜歡彎曲的線條勝過直線,喜歡凹凸有致的立體物體勝過平面的圖片。

女兒從痴迷“音樂動畫劇”到熱衷“手工製作”|看似改變卻是成長

從這個測試中不難看出,寶寶對外界的感知方式中,聽覺和視覺是最為直接的方式,能夠快速的在寶寶的大腦中產生刺激,也更容易被寶寶接收。雖然寶寶的視覺發育是一個比較持續的過程,但是在不同的生長階段,視覺主要關注點都不相同。


“音樂動畫劇”到“手工製作劇”的轉變是必然

拿小米粒最開始痴迷的《寶寶巴士音樂劇》來說,只要她看到動畫熊貓的樣子,就會指著說“巴巴士”,只要聽到《寶寶巴士》的開場音樂就情不自禁的轉過頭去看。

不難看出來,小米粒對於音樂動畫劇已經有了自己的認識,並且在她的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固定的輪廓,但凡是能跟她認知中的輪廓相匹配,就能引起她的注意。

“音樂動畫劇”之所以能夠吸引寶寶,是源於動畫內容始終保持著固定的角色的同時,場景一直在變化,通過不同的色彩和景物搭配,在寶寶的腦海中以圖畫為輪廓,以音樂為鋪墊的方式,更容易讓寶寶接受。

“音樂動畫劇”以色彩鮮明的圖案塑造形象,具有強烈的色彩衝擊,音樂旋律又是朗朗上口,加上展現的內容都是和孩子的日常行為相關。因此,才有巨大的“魔力”佔據寶寶的大腦,讓寶寶對此表現出“痴迷”的狀態。

而“手工製作劇”卻跟“音樂動畫劇”不盡相同,它所展現的內容更傾向於想象和實踐,也就是教寶寶如何玩轉一件玩具或者動手做一樣東西。雖然都有著類似的背景音樂和色彩豐富的物體搭配,對寶寶產生的影響卻完全不同:前者主要是感受,而後者則是想象和行為。

女兒從痴迷“音樂動畫劇”到熱衷“手工製作”|看似改變卻是成長

從寶寶生長髮育的角度來看,寶寶的感知能力首先是通過感官被動接收外界事物,逐漸向將接收的東西進行聯想發展,最後以模仿的行為方式展現出來,這裡所說的聯想也就是寶寶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實際上,寶寶從出生後,大腦就始終處於快速的發育,幾乎每天都會有不同的變化。在寶寶3歲左右,大腦發育就已經可以達到成年人大腦發育程度的70%。快速的大腦發育要求寶寶對外界事物的需求也會產生快速的變化。

如此,也就有了小米粒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從痴迷“音樂動畫劇”到“手工製作劇”的轉變。正是這一不起眼的轉變,讓我有了發現小米粒成長的機會,這個轉變也因此成為必然。


“按需分配”才能更好的幫助寶寶成長

“按需分配”指的是對寶寶所需要的東西要按照寶寶每個階段不同發育的需求給予寶寶相應的東西,助力寶寶的成長,反之則會限制寶寶的成長。

隨著科學育兒的普及,家長們對寶寶的發育都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都知道寶寶的發育是分階段的、有步驟的漸變過程。但是,很多家長只懂得這些,卻不知道怎樣給予孩子成長的助力,哪怕是給寶寶買玩具,也總是抱怨買回來根本就不玩。

在小米粒1歲半的時候,老公就經常給她買玩具,積木、繪本、玩具車、炒菜做飯的玩具、洗衣服的玩具等等,買回來之後,小米粒基本上都只玩一兩次,就再也不玩了。老公還經常抱怨說,以後再也不買了。

這個情況到今年過年這幾天卻有了變化,自從她看“手工製作劇”開始,就到處找一些可以當做玩具的東西,學著視頻裡的內容炒菜做飯,一邊做一邊還自言自語:“這個給媽媽吃,這個給爸爸吃”

直到這時候老公才恍然大悟,原來,那時候給小米粒買的玩具買早了,以前不喜歡的東西現在當成寶貝。

事實證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階段所需求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只有給予孩子正確的東西,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

  • 1歲之前:用感官探索世界。1歲之前的寶寶是各個感官發育最快的時候,接收外界的信息也主要通過感官被動接收。因此,這個時期內的寶寶是本能探索,對色彩鮮明,有聲音的東西特別感興趣。
女兒從痴迷“音樂動畫劇”到熱衷“手工製作”|看似改變卻是成長

  • 1-2歲:對刺激肢體行為的事物比較熱衷。寶寶在1歲以後,由於身體的發育具備了一定的行為能力,更喜歡可以產生行動的事物。比如玩皮球、積木、餐具等等。這個階段的寶寶展現出驚人的精力,爬來爬去的,就像不知道到累一樣。
女兒從痴迷“音樂動畫劇”到熱衷“手工製作”|看似改變卻是成長

  • 2-3歲:有意識的模仿階段。通常在2歲左右,寶寶的大腦發育已經初步完善,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日常玩耍的內容不再侷限於圖畫和物體,更多的是對周圍人或事物的模仿。因此,這個階段的寶寶對於故事、比較複雜的玩具感興趣。
女兒從痴迷“音樂動畫劇”到熱衷“手工製作”|看似改變卻是成長

  • 3-5歲:強烈的肢體活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身體的各個器官和骨骼基本發育穩定,精神力也處於井噴時期。因此,這個時期內的孩子主要以消耗精力和體力的運動為主,蹬車、踢球都是這個時期喜歡的活動。

只有更清楚的瞭解孩子每個成長階段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選擇更有利於成長的東西,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的喜好其實都是自身發育所需要的東西,不能只看到孩子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也不要因為孩子的突然轉變感到憂心,也許那是孩子在長大。

正視孩子的成長過程,才能給孩子提供助力。



我是90後靜兒媽咪,兩個孩子的全職媽媽,在不斷探索更加適合孩子教育、培養的路上一直在前進。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點贊、收藏,提出自己的寶貴意見或建議。

文|90後靜兒媽咪

圖|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