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感到“蕉​綠”?讓華東師大心理專家給你把脈開方!

治癒蕉綠的 華東師範大學

宅家感到“蕉​綠”?讓華東師大心理專家給你把脈開方!


抗擊新冠疫情心理援助網絡平臺開通一週了,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86位師生利用學科優勢全力投入平臺運作,面向全社會提供疫情相關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僅上線首日,群內就達到了200人上線。那麼,在心理諮詢專家看來,大家都遇到怎樣的焦慮和煩惱呢?比如:


1

疫情急轉直下後,不少爸爸媽媽都存在這樣的焦慮:疫情還沒有全面爆發前,帶孩子去過遊樂場甚至外出旅遊過,會不會有潛在的病毒攜帶者,如果孩子真的出了問題,自己該怎麼辦?甚至有些媽媽開始強迫回憶各種片段,根本無法入睡。萬一被傳染上了,該該怎麼辦?


2

疫情爆發前回到老家的大學生們,本來年前都約好了各路好友即將開始難得的聚會,沒想到疫情爆發後不得不宅在家裡,籌劃多時的聚會取消了,每天不得不困在家裡,學校還不許提前返校,只能在家裡忍受父母的嘮叨:“起床啦,吃飯啦!”你怎麼還在看手機?“怎麼這麼頹廢,哪裡像個大學生”……


3

一直習慣了忙碌不停的職場人士,在疫情爆發後不得不宅在家裡,開始各種閒不住,像個一直高速旋轉的陀螺突然停下來不知所措。有些人特別低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了,像個沒有用的人,某些瞬間裡開始懷疑人生。


4

出不了門的叔叔阿姨們,沒法和親戚們聚會只能在家刷手機,面對著網上各種紛繁複雜的小道消息沒法分辨真假,他們變得驚慌失措、憤世嫉俗。甚至還聽信各種謠言開始囤積食物,出現失眠、煩躁、脾氣暴躁的表現。


宅家感到“蕉​綠”?讓華東師大心理專家給你把脈開方!

宅家感到“蕉​綠”?讓華東師大心理專家給你把脈開方!

宅家感到“蕉​綠”?讓華東師大心理專家給你把脈開方!

▲ 華東師大抗擊新冠疫情心理援助網絡平臺


儘管在少出門或是不出門、做好防護的前提下,我們和武漢地區的同胞或疑似患者相比所面臨的死亡威脅較小,但是可能的威脅依然會喚醒我們的生存本能,引發我們的焦慮。


從這幾日“新冠疫情心理援助”平臺梳理出的問題來看,焦慮人群分佈在各個年齡段,且問題往往又伴隨著生活的方方面面。“鼠年疫情里人人都能感受到的焦慮,是一場存在反思的機會。”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張亞說。


是疫情讓我們焦慮嗎?

不,我們的存在本身就是焦慮



是疫情讓我們焦慮嗎?存在取向的心理諮詢師可能並不贊成這個看似顯而易見的結論。我們的存在本身就是焦慮。這存在焦慮的來源有三:


其一,每個人都會死,而且死亡往往比我們預期來得早。然而,除了那些看似“怪異”的哲學家,誰平時有事沒事思考死亡?


其二,生命本身的無意義感。我們每個人都努力做些讓生命有意義的事情,比如愛別人,獲得成就,新鮮的體驗等等,但是,當我們誠實地詢問自己生命到底有沒有意義時,是不是依然得承認我們只是在創造屬於個體或群體的意義?


其三,孤獨。無論我們與他人多麼親密,無論我們可以如何與他人分享體驗,實際上,一個人都不可能完全地瞭解另一個人。這些無處不在的共同構成了我們生命的真相,即生命的有限性。


從逃避焦慮到直視生命有限性



我們平時是如何面對這些存在焦慮的呢?


各個文化中都有各種方式鼓勵我們逃避存在焦慮,“未知生,焉知死?”,從工作狂到吃喝玩樂,從瘋狂的性關係到歲月靜好的婚姻生活,只要不去想這些艱澀的真相,你我有一千種方法逃避存在焦慮。


如今面對疫情,我們每個人都被強制拉到了生命有限性的面前,不得不活生生地面對這些存在焦慮。不同的個體,看似面對自己不同的主題,或是害怕喪失親人,或是難以面對關係,或是重新審視自己習以為常的活法,其實都是在面對存在本身的孤獨與無意義感,面對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的死亡陰影。


宅家感到“蕉​綠”?讓華東師大心理專家給你把脈開方!


抗焦慮,不妨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張亞提出,大多數抗焦慮的心理處方都會建議人們深呼吸,或是主動轉移注意力。

現在不妨走另一條更徹底的道路,就是從當前疫情下的焦慮情緒開始,問自己三個問題:


“我在焦慮什麼?”“關於死亡,我最害怕的是什麼?”“如果還有機會,我想要在無意義中創造怎樣的人生意義?”張亞認為,當人們真的這樣自問時,其實已經在進行存在反思了。


如今疫情之下我們不得不面對可能的生命威脅,這給了我們一個存在反思的機會,像是多了一個全新的視角看待自己的處境。


比如有人會意識到“某些瞬間裡,我有點覺得自己活了三十多年忙得像個陀螺實在,有點可笑。”一束新的意識之光透過來,照亮了本來習以為常的自我。”

“我們面臨的焦慮更多是想象中的,和武漢地區的同胞或疑似患者相比,和奮戰在一線的醫療工作者相比,我們如今宅在家裡是能夠想象到的最好的處境了。”


也許,我們還可以再問問自己:“等疫情過去,過怎樣的人生你會對自己更滿意?”


來源|綜合 新民晚報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公眾號

文字 | 張亞


分享到:


相關文章: